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季节词的隐喻意义在日常生活和文学作品中频频出现,但由于民族文化差异,其概念隐喻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所形成的映射却不可能完全重合。论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系统地考察了英汉语中"春"的概念隐喻,发现"春"在英汉语中都可以映射欢快之情、希望之境及生命之源,而在汉语中"春"还能映射男女之情,父母之恩及惜春之意等。"春"在汉语中的概念隐喻映射范围远远大于"春"在英语中的概念隐喻映射范围。

  • 标签: 概念隐喻 英汉对比
  • 简介:随着教师教育研究话语的变迁,教师的形象隐喻由"教师是技术熟练者、反思性实践家"发展到教师作为"个人",对教师的成长研究从"局限于知识论视角的二元的、向外的探究"发展到"方法论与价值观相统一的、向内的生活体验"。教师发展由此发生了追问"我是谁?"的本体论转向。这与中国传统儒学和西方现象学视角不谋而合,都是从内部开始,直接指向个人的体验、生活、履历,进而实现教师主体性的建构和自我创造性的转化。

  • 标签: 教师教育 话语 隐喻 现象学 儒学 主体性
  • 简介:通过著名教育学家阿尔特巴赫的著作《PrivateHigherEducation:AGlobalRevolution》中译本的翻译实例分析,讨论认知语言学视角的隐喻理解及翻译策略,提出隐喻的辨识、理解和欣赏有助于对认知过程的理解和对文本的解读。该著作的隐喻翻译及全文翻译采用语言学翻译策略,即直译、意译、补偿等策略,基于具体翻译实践的隐喻理解和翻译,能够为认知语言学角度的翻译理论和实践提供例证。

  • 标签: 《私立高等教育:全球革命》 隐喻理解 翻译策略
  • 简介: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经验是具有一定的普遍相似性的,这种相似性和人类思维的共性决定了人类文化以及人类隐喻认知的部分相似性。所以,英汉两种不同文化中的隐喻表现出的文化共性,体现了英汉文化的共核部分,而随着跨文化交际的持续深入,英汉隐喻的语义重合现象会越来越多,逐步形成了这两种文化相互理解的基础,无疑将有利于英汉跨文化信息的顺利传递和英汉文化之间的双向交流。此外,英汉隐喻的文化共性对英语语言教学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和作用。

  • 标签: 隐喻 文化共性 跨文化交际 语言教学
  • 简介:美国作家雅各布·丹瓦(JacquesDanvoir)在作品《广岛:日本"最具活力"的城市》中以西方人的视角对日本社会与文化的多个方面进行书写。这种书写不仅依托于事件和人物言行的直接叙述,更深层次上是通过隐喻修辞的运用来实现的。运用认知隐喻理论和文化分析方法对作品进行分析,可以揭示作品关于日本社会的集团依存意识、实用主义、耻感文化、等级观念等社会文化特性的表达,为读者了解日本社会与文化开启一扇窗口。

  • 标签: 《广岛:日本“最具活力”的城市》 隐喻 日本社会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