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当下文化全球化背景的日益强化,作为世界文学一个分支的汉语写作将如何自处的问题引起了许多作家和学者的强烈关注.为此,本刊编发了一组文章,所选的五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相信这样的讨论对于汉语写作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 标签: 学术问题 汉语写作 文学创作 写作语言
  • 简介:《乡解颐》主要记录了京津地区的乡俗语,学者已经做过了一些训释工作,但仍有不少词语不曾涉及或解释不够清晰.文章摘取其中不易理解或者缺乏考释的四个系列词语进行训释,除了利用文献辞书来进行考释外,还注重从现代活方言和活民俗中寻求证据.文章对近代汉语方俗词的研究、大型语文辞书的某些漏略、此书点校者的一些疏忽,以及帮助人们阅读此书都有不同程度的裨益.

  • 标签: 《乡言解颐》 方言俗语 现代方言 训释
  • 简介:<正>盛唐著名诗人王维,兼工各种诗体。他的七古,大多创作于青年时期。后来,他偏重于写近体诗(尤其是五律绝),七古篇章渐少。近人冒广生云:“流传七古多少作,如璞未离光已溢。”正指出了这个事实。

  • 标签: 王维 七古 七言古诗 桃源 《老将行》 汉乐府
  • 简介:"‘得意’更要‘得’"的说法点中了语文课改十年的要害,即过于偏重得意,忽略了或没有解决好得言教学这个重要任务。如果意在纠偏课改十年尤其是初期"贵意"倾向的弊病,则无可厚非;但因此就认为得比得意更重要,则又可能陷入"贵"倾向的弊病中去,偏向工具性一面。得意和得是语文阅读课程与教学范畴中的核心目标或内容。从语文课程与教学承担的社会任务看,得意与得"宜并重";从阅读教学目标或教学内容层面看,是重得意还是得,应依需要而定;从阅读教学实施层面看,得意与得是对立统一的。因此,阅读教学既要重视得意又应重视得

  • 标签: 得意 得言 言意转换 言意兼得
  • 简介:以高校毕业生为主体的青年就业问题,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一直十分关注。为了回应社会关切,教育部要求全国高校编制和发布年度就业质量报告,其中包含就业率、就业质量评价等大量信息。

  • 标签: 就业问题 就业质量 质量评价 毕业生 教育部 就业率
  • 简介:随着父权等级制度的建立,男尊女卑的传统儒家女性观也逐渐形成。反映到文学中,女性形象大都是男权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明代以来,随着女性社会地位从“附属”到“独立”的转换,女性形象的塑造也随之完成了从“歧视”到“赞美”的转换。“三”正面描写了一大批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在她们身上我们看到了新的时代特色。

  • 标签: “三言” 女性形象 文化意蕴
  • 简介:从小到大,我都没有想过要出省读书。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广州人,我早已熟悉珠江水淡淡的成味、饭菜里浓浓的鲜味、老巷子里的散发着的西关味。背井离乡来到武汉大学求学,真是一个意外。尽管现在已经大三,但是我仍不能说我已经适应了武汉的生活,从内心深处,我从未适应武汉,尤其在语言上。

  • 标签: 高校 大学生 语文学习 阅读知识
  • 简介:刘备、诸葛亮君臣关系的建立经历了相互选择的发展过程:刘备看重诸葛亮背后潜在的荆州地区广大士人力量,从而他的访请也就具有表率作用以体现其赤诚待人的个性;诸葛亮重视刘备所拥有的相对实力并借之实现个人抱负,却需通过刘备的多次访请来考察其知遇和信任.最终,意图上的差异在"三茅庐"事件中得到了统一并实现了双赢.

  • 标签: 三顾茅庐 刘备 诸葛亮
  • 简介:"三"、"二拍"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媒妁形象,如媒婆、牙婆、虔婆、马泊六、尼姑、收生婆等.这些媒妁为贪不义之财,往往不是连哄带骗为人撮成不谐的婚姻,就是不择手段为男女私情牵线搭桥.对于她们的所作所为,时人深恶痛绝,但又不愿正视"男女无媒不交"的婚姻弊害,所以只能借骂媒妁来发泄其通婚时受骗上当的怨气.

  • 标签: "三言" "二拍" 媒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三"中经常写到的地方,主要是历史上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城市。这些城市,主要集中于东南沿海的江浙地区。"三"较少写到的地方,大都处于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文化落后的地区。这种文学地理分布特点,既与"三"所写地方的发展繁荣程度有关,也与古代白话小说产生的历史情境有关。同时,这也是作家创作受自己熟悉的出生地及生活经历影响的一个结果。通过对"三"中文学地理的宏观和微观考察,可以帮助读者了解古代作家的地理空间想象特点及其作品强烈的地域特色。

  • 标签: 三言 文学地理分布 城市 地域性
  • 简介:先秦儒学大师荀子在继承孔孟“诗志”诗学观的基础上,对其提出了具体要求,扩大了“诗志”的内涵,使“诗志”的诗学观更加具体、丰富和明确,从而奠定了儒家的文艺哲理本质观。

  • 标签: 荀子 诗言志 文艺本质观
  • 简介:屠隆《娑罗馆清》是晚明清小品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藉由《娑罗馆清》的映照,可以观察屠隆等一代晚明文人在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人生选择、关于艺术化与自然化的物质生活的思考,以及受到一批历史或佛学人物影响的精神世界等多层镜像。同时,在文类学概念"小品"包含的诸多文体中,清是文体边界较为模糊的一种。清尤其是晚明清与作者休戚相关的维度常因其显著的说理、劝诫特点而遭到忽视。因而,探寻晚明小品这一维度也是本文写作所涉及的内容。

  • 标签: 清言 屠隆 《娑罗馆清言》 晚明文人 多层镜像
  • 简介:唐人载籍中所记录的况求知新亭监一事,惜语焉不详,无从知晓其任职的地点、时间。今人傅璇琮、赵昌平对况任新亭监的地点、时间作了考证。现据《嘉定赤城志》和况诗文所记,内证外证互相参稽,对傅赵两家之说提出不同看法,得出了况任新亭监的地点在今浙江省临海市的新亭,时间在浙东袁晁起义平息之后。

  • 标签: 顾况 天台山 《历代名画记》 盐监 唐代诗人 台州
  • 简介:《型世》有5例“VO过”5例“V得O过”,“VO过”的“过”均为经验态表示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的时态助词。唐代《隋唐嘉话》中已有“VO过”的萌芽形态。“VO过”结构多数情况下是和表示过去曾经意义的时间词组合使用。《型世》时期的“过”已完成了语法化的全部过程,近代汉语时期南北方言都有使用“VO过”“V得O过”,“V得O过”使用范围广,频率高,“VO过”南方话地域特征鲜明。

  • 标签: 《型世言》 “VO过” “V得O过” 时态助词 语法化
  • 简介:在阅读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直面“”与“意”的关系处理问题,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通过对文本“”与“意”的感知和感受,来体验文本、感悟文本、解读文本。

  • 标签: 感知 感受 感悟
  • 简介:“三”中的定情信物,作为恋爱男女双方表达真情的凭证,以特定的形式传达着与众不同的含义。它是一条枢纽全文,激化矛盾,贯穿全文的“密针线”,体现了自身的社会、民族、文化意蕴,更折射出了古代女子悲惨的人生命运和“礼教”对人性的扼杀。

  • 标签: “三言” 定情信物 自由意识 结构意义
  • 简介:中国古代诗歌体式的发展存在着承旧开新的共同轨迹,但六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却没有其发生、发展、兴盛和衰亡的明显线索,始终处于诗歌由俗变雅的过渡之中的一个重要阶梯,成为其它诗歌体式的附庸和点缀。但纵观整个中国古代诗歌体式演进的规律,由诗而发展词,由词而发展为散曲,六诗在其中却起到了或显或隐的作用。

  • 标签: 六言诗 散曲 渊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在我国文学史上,伍子胥的形象定位经历了先秦著作的智谋忠直-《史记》的烈丈夫-《越绝书》的知恩图报-《吴越春秋》的神化英雄的演变过程,这一过程正好印证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是如何由史传发展为小说的。

  • 标签: 伍子胥 伯嚭 人物形象塑造 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