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7 个结果
  • 简介:<正>现代汉语中,大量地存在着这种现象:一个复句的几个分句,或者一个复杂单句中的几个短语,它们最后一个字相同。这种句式层次清楚,要说的问题集中突出,容易记忆,便于掌握,往往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修辞上的"尾格"。例如:①几年来有一种作法:别人的话说出来,就给套框子、抓辫子、挖根子、戴帽子、打棍子。(《周恩来与文艺》上册11页)②蒋军士兵有三"头":打仗在前头,平时

  • 标签: 尾初探
  • 简介:摘要据外电报道,美国一公司新近对B-2轰炸机进行了大量技术改进其双向通信设备被“极高频卫星通信”系统所代替,显著提高了飞机与飞机间的带宽和数据传递处理能力,有利于快速接收目标信息。在信息时代,关注国际装备研发,注重时代频共振,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装备研发 时代 共振
  • 简介:<正>二义条,又称一训二义、一名两读、一条两解,即不同义项的若干被释词错列于同一条中,而共用一个释词训解,该释词的两个义项分别对应于一条中的两组被释词。如《尔雅·释诂》:“治、肆、古,

  • 标签: 被释词 尔雅 郭璞 义项 王引之 王氏父子
  • 简介:文章从事实和认知理论两个方面证明测度疑问副词“”来源于劝止词“”。从事实上看,劝止词“”是先于且常用于疑辞“”产生之前的“”,这为两者之间的演化提供了可能性;而中间状态“”的存在,则说明两者的来源关系是现实的。从理论上讲,劝止词“”和测度疑辞“”在对不利现实的认知上是相通的,都是表达对“不希望”的“未确知”的情况的看法,而仅在对现实的可控性上存在差异。当这种可控性差异受到事件时间状态等的影响而消失时,测度疑辞“”也就得以产生。

  • 标签: 语法化 情态 疑问
  • 简介:在某种意义上,卡洛·西的符号学实践乃是非一科学,或者前一科学的。诸科学的目的皆在于寻找问题可能的答案,但是西的目的却是:展开符号问题之为问题的问题性。正如海德格尔心目中的存在问题一样,对于西来说,在符号问题被置换成关于符号现象的诸课题之后,问题的问题性就被遮掩了起来。这种遮掩发生于历史的源头,发生于亚里士多德的理性努力:

  • 标签: 符号学 亚里士多德 海德格尔 科学
  • 简介:本文对韵目用字中的'纽原则'现象进行了探讨.文章认为,'纽原则'有两个作用:一是用来表明音类相从的韵之间具有非常相似的读音,以提醒读者注意其差别;一是用来表明四声相配的韵之间具有相同的韵腹和韵尾,以提醒读者注意其联系.文中也对中古四声的来源以及汉语四声何以要到沈约时才能发现其存在等问题作了探讨.

  • 标签: 《切韵》 用字 韵尾 汉语 相同 中古
  • 简介:里斯推动了符用思想的发展,符用学分支的提出是他符用思想的集中表现,话语类型的划分则是他符用思想的具体运用。里斯结合符号意指方式和符号用途两个维度将常用语篇分为16种类型。基于行为学符号理论,他的这一区分不仅虑及符号与对象、符号与符号,更关注了符号与其使用者的关系,是他符用思想的具体运用。符号的起源、用途与效果,以及与之相关的符号的充分性、真实性与可靠性等问题也同时得到了关注。将符号使用纳入符号学研究,突破仅从符形和符义方面对符号意义的考察,突出符号解释者在符号意义过程中的作用,使符号学处于开放的系统中,必将进一步促进符号学的繁荣发展。

  • 标签: 莫里斯 符用思想 话语类型 符号意指方式 符号用途
  • 简介:摘要在当今的社会发展中,方言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是一种较为特殊的语言,越来越多的现代作家在进行文学创作时运用方言,而言文学中运用方言是十分成功的。言以自己的家乡高密为背景,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当中,大量的运用了高密方言向我们展示了高密的风土人情,使文学中的人物具有独特的个性。本文对言文学语言中高密方言的运用进行了简要分析。

  • 标签: 莫言文学 高密方言 运用
  • 简介:之或欺"、"之或止"这类短语的确切含义及内部结构一直存在争议。文章认为"之或V"不是单一结构,""、"或"的词性词义在不同结构中是不一样的。部分"之或V"的"或"应训"能",是助动词,此点长期未被揭破;这时短语中的""基本是无定代词,但也可能是副词。部分"之或V"的"或"则应训"有",为无定代词,这时""是副词,不过它不是修饰某一个词,而是对其后整个主谓结构的的否定。"(副词)之或(代词)V"所表达的意思与"(代词)之V"基本相当,而与"(副词)之V"差别明显。《尚书》"不其或稽"、"无时或怨"与"之或V"相类而出现更早,可能对后者产生过影响。

  • 标签: 无定代词 助动词 宾语前置 同形异构
  • 简介:里斯的符号观的核心,是将符号过程视为介于一个“载体”和两个“它者”间的联系的行为:“符号载体”指涉“意指”;“符号载体”引起“解释项”.这个符号观的两个“它者”范围太小,不能涵括很多符号现象;“符号载体”和“解释项”间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引起关系;“意指”和“解释项”也不可能同时存在于符号过程中.里斯的符号观,受皮尔斯三元关系符号论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不足所限,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 标签: 莫里斯 行为主义符号论 意指 解释项 符号载体
  • 简介:疑问副词“莫非”至迟在宋元之际就已产生,它并非直接由义为“没有谁/什么不是”的跨层结构“莫非”衍生而来,而是与测度疑问副词“”、“是”、“莫不”、“莫不是”有渊源关系。疑问副词“莫非”生成的语境是疑问句,生成的机制是类化。疑问副词“莫非”的演化表现在使用频率、句法功能和语气等方面:元代以降,“莫非”在“”系疑问副词中逐渐占有明显的优势;“莫非”用于NP前的功能在逐渐消失,基本上只用于VP前;“莫非”最初只表示测度,至迟在明代后期语气开始分化,可以表示反诘,但表示测度仍是其主要用法。

  • 标签: “莫非” 疑问副词 跨层结构 来源 演化
  • 简介:加德纳提出漫画研究需向口头表达和演示转向,作为对此要求的回应,本文提出一种漫画小说演示性阅读的符号学基础,并且将此与歌剧中相应的符号系统进行对比,以期挖掘这些符号系统是如何在读者/观看者的头脑中创造出故事的。笔者将以“戏剧阅读”作为方法论去探究戏剧的阐释,即戏剧作品在安静的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文本与演出融合的过程。本文将综合以上研究方法以探究克雷格·拉塞尔的漫画小说对瓦格纳的四部歌剧《伯龙根指环》的演绎。多层次的表演和文本意识丰富了阅读漫画小说时对故事世界的体验,并进一步拓展了我们对体裁潜力——即作为叙述媒介,又作为对用于主要基于词汇的文本想象力的阅读策略的挑战——的认识。

  • 标签: 符号学 漫画 漫画小说 歌剧 格雷格·拉塞尔 理查德·瓦格纳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