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4 个结果
  • 简介: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一学科的发展历程中,一直存在着认识与本体上的问题,譬如关于学科性质、学科归属、基本教学单位的不同看法。基本教学单位的主要分歧反映在一元与二元之间的对立。前者坚持词是唯一的基本语言教学单位,后者则主张汉语既有词也有字这两个基本语言教学单位。笔者认为,当前汉语二语教学发展中潜伏着各种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于该学科在上述根本问题上尚存在认识障碍。与其他学科不同,汉语二语教学在学科本体问题上各方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这种对峙也体现在中外汉语教材上:中国本土出版的汉语二语教材基本上都是一元的拥护者,而国外最近几十年颇有影响力的教材则力挺二元

  • 标签: 一元论 二元论 汉语 二语教学
  • 简介:当下,文学从宏大叙事转向日常叙事,从民族国家话语转向个人话语,是文学走出作为政治工具的羁绊,关注世俗人生的一个进步,但同时也出现了走向琐碎与庸常的病症,没有了诗性的追求,没有了深层的关怀,文学成了当下生活的“就是这样,只能这样,就这样吧”的灰色咏叹调。读了这样的作品,顶多是一声叹息,不再有沉思、震撼、感动、愤怒。但也有一些作品,能咀嚼出不少东西,令人回味。

  • 标签: 《桃之天天》 文化批判 宏大叙事 个人话语 国家话语 政治工具
  • 简介:批判性思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基点,是一种高阶的思维能力,可以应用于各种学科。语文课堂可以通过'搜集材料,质疑权威观点''建构模型,重组语篇材料''知识转换,挖掘隐含信息'和'表征评价,监控写作过程'等办法,让学生精读、敢说、会写,让读与写完美结合。

  • 标签: 高中语文 批判性思维 读写结合
  • 简介:《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生的思维能力是这样规定的:“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这与原来语文教学大纲的提法——“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重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相比较,对思维的内容作了更明确的规定,对思维的过程作了更清晰的定位,对思维的品质有了明确的要求,尤其突出了思维的“批判性”要求,并把它作为思维品质的核心和终极目标而加以强调。

  • 标签: 批判性思维 高中生 创造性思维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培养 写作
  • 简介:单莲芳在《教学案例的撰写》一文中谈到,教学案例是教师对教学过程中产生的实际情境所作的具体、详细的描述。它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典型问题.也可能包含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它既可以记载一个单独事件.也可以记载一系列相关事件。它的主要特点是故事性、典型性、问题性。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 标签: 教学案例 教学随笔 课程改革 教学机智 研究性学习
  • 简介:后现代主义流行给了我们重新建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的契机。通过对后现代主义的背景和产生、后现代的知识观以及后现代课程观阐述,对泰勒原理进行了批判,并从相依、互溶两个方面进行重构。

  • 标签: 后现代 泰勒原理 批判与重构
  • 简介:  一、鲁迅文学的思想基础  鲁迅的文学是理想主义的文学.拿我们最熟悉的那些篇章去看:《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祝福》《故乡》《风波》等,这些作品的主人公实际上都是社会上最渺小的、最卑微的人群中的个体.……

  • 标签: 再认识 文学再 鲁迅文学
  • 简介:<正>词类活用说,为陈承泽氏于20年代所首唱,其后为语法学界普遍接受接受。半个多世纪以来,词类活用活对认识汉语词的一词多能特点,对辩识词性和词义的变化,无疑都有过积极作用。但是,在学术有了长足发展的今天,在经过长期教学实践之后,回头再看以往词类活用的讲述和处理,不难发现有严重缺点。其主要表现是:在理论上对活用的本质揭示不够,在鉴别方法上缺乏

  • 标签: 词类活用 语义构成 用法 词义 再认识 宾语
  • 简介:<正>本文所谈的“只有A,才B”,专指带有关联词语“只有”、“才”的单句。语法学界只是根据它们删去“只有”、“才”,形式上便与一般单句一样的特点,确定它们是单句而不是复句;同时还认为“只有”、“才”只起强调作用,而没能从逻辑意义上对这种句式进行深入研究。形式逻辑著作对由这种单句表达的判断的归类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文拟就有关问题,谈些看法。一、结构特征及逻辑归类。这个问题可以分两种情况说明。第一种情况。例如:

  • 标签: “才” “只有” 必要条件假言判断 再认识 逻辑意义 强调作用
  • 简介:本文通过对三部近十几年出版的法国汉语教材的考察,从教材的地域性与针对性、字本位教学与汉字分级教学模式、汉语口语教学与拼音教材、教学语法与语用功能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了法国初级教材的风格与特点,以及值得国内汉语教材学习与借鉴的内容。

  • 标签: 法国汉语教材 针对性 字本位 拼音教材
  • 简介:1.正名简议“正字法”这个术语是个外来词,是orthography的意译。其中ortho-是正确的意思,-graphy是字形或拼缀的意思。我国一向把orthography意译为“正字法”。近来出现“正词法”这个称呼。这是由于我国使用这一术语时,主要指汉语拼音文字(这里是泛称,即学术上探讨的一般的汉语拼音文字),而汉语拼音文字的突出特征则是词儿连写(或称词类连书、分词连写),因此提出了“正词法”的说法以代替过去一向流行的“正字法”的说法。这是可以理解的。当初将这一术语译成“正字法”,当然跟我国的文字制度有关。我们一向是字本位进行教学的,即所谓识字教学。不过这种字本位教学可绝不是不理睬词

  • 标签: 识字教学 ORTHO 拼音方案 推广普通话 语音形式 单音
  • 简介:汉字是有理据的文字,汉字的理据指汉字构形、读音、意义的依据。汉字的理据因造字法不同而不同。至今大约90%以上的常用汉字仍有理据可讲。利用理据推展汉字教学,可以减轻难度,提高效率,是汉字教学的一般规律。汉字理据因部件分析法和俗文字学说解,受到严重削弱,亟待维护。

  • 标签: 汉字理据 造字法 部件分析法 俗文字学 偏旁分析法
  • 简介:也许是受西方情态研究的影响,汉语学界有人认为汉语的同类情态词也都有“可能性”“必然性”梯度上的差别,这种认识无法解释为何汉语同类情态词存在大量的连用现象,而且它们既不是语义上的重复,也没有梯度上的矛盾。本文从维向的角度解释认识情态动词的连用现象。认识情态可细分为四个维向:“单纯标示对命题真值的确信度(一定、应该、可能)”、“凸显命题的程度性结果(得)”、“根据经验判断命题(会)”、“根据变化趋势判断命题(要)”。文章提出“只有维向差异的情态动词才能连用”的假设,根据这条假设,我们预测认识情态动词连用的可能组合。语料库中的连用实际情况,基本符合我们的预测。

  • 标签: 认识情态动词 连用 维向 梯度
  • 简介: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应用型、综合型、多元型人才已成为社会急需人才,与此相适应,各高等院校以及社会各行业对应用文写作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分析起来,形成这种局面有两方面原因:一是社会生活离不开应用性的写作行为,二是就掌握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普遍性而言,现有状况还不能满足社会生活的需要。

  • 标签: 应用写作 课程教学 应用文写作能力 社会生活 再认 标的
  • 简介:结合当今大学生军训的现状,分析了大学生军训的必要性及导致军训问题的社会原因,并就新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做好学生军训工作做出了思考。

  • 标签: 大学生军训 现状 措施
  • 简介:对现代汉语语义格的认识与划分贾彦德本文叙述了现代汉语语义格的性质与状况,并将现代汉语语义格的基本格、一般格分成21种格。我们对这些格逐一作了说明,并举了例。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在对现代汉语语义格的认识与划分上,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我读了有关的论著①很受...

  • 标签: 现代汉语 语义格 表谓词 受事格 归属关系 计算语言学
  • 简介:爱伦·坡在其短篇小说《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中对美国民主制度、种族主义制度、科学及科学家形象进行了批判,彰显了他作为19世纪社会批评家的良知,为我们更好了解当时的美国社会状况奠定了基础,也为我们深入了解爱伦·坡本人打开了一扇大门。

  • 标签: 爱伦·坡 《与一具木乃伊的谈话》 美国民主制度 种族主义制度
  • 简介:戌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作《戊毅力》,鼓舞改革者士气,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作为散文后世亦称经典。有论者以为此文“论证周密”,此说似有可推敲之处。且看原文:天下古今成败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败?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败。”

  • 标签: 毅力 “说” “论” 梁启超 改革者 推敲
  • 简介:我们应该对于问题的核心所在非常敏感。这个素养,我在读到爱因斯坦对居里夫人的评价时,便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了,尤其是对我们教师而言。他说“: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即使是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

  • 标签: 语文教师 素养 居里夫人 爱因斯坦 历史进程 道德品质
  • 简介:文章通过对大量调查研究资料的分析和比较,提出了关于粤东闽语内部应该分为2个方言片和4个方言小片的新观点。文章从语音和词汇两个方面对粤东闽语的内部差异作了介绍和分析。

  • 标签: 粤东闽语 方言片 潮汕话 福佬话 语言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