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9 个结果
  • 简介:汉字形体演化的历史总体上可以战国中后期隶书产生为标志,划分为两大有本质区别的阶段。隶书产生以前,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是物象,具体创制法是"画"。战国中后期隶书产生,其根本原因是汉字构形依据的对象由物象转换为词的音义。这一转换否定了汉字形体象形和一物多形等现象的存在价值,在快速书写等实际需要的触动下,汉字的具体写法由"画"变成了"写"。汉字形体演化是分阶段进行的,且环环相扣,经历了构件的定形、定量、定位、定向,从物象绘制到音义参构,从象形组合到会义、音义组合,由象形、亚象形发展到音义符号等重要环节。

  • 标签: 汉字 演化 物象
  • 简介:本文讨论'把'字句的三种功能动因,主要讨论'NP1把NP2VR''把'字句,这类'把'字句是在通格结构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施格成分(施格化操作)得到的,施格化操作的功能动因是引进并凸显使因者,因此这一类'把'本质上是施格化句法操作的功能标记。由于结构类推的作用,某些宾格结构中的宾语也可以先通过隐性的被动化操作然后引进施格成分构成合格的'把'字句。'把'字句是汉语普通话的汉藏语语系类型、语序混合类型、主宾格-施通格类型混合的产物。本文最后对'把'字句的三种功能驱动因素作了说明。

  • 标签: 通格 施格 宾格 “把”字句 施格化操作
  • 简介:连词“与其”本是一个跨层结构,后来才被重新分析为一个连词。“与其”的词汇化可分为两个过程,即“与+(其+VP)”结构由“动宾结构”发展为“介宾结构”的过程和连词“与其”从介宾结构“与+(其+VP)”中产生的过程。“与”的虚化、“其”指代功能的弱化是“与其”词汇化的主要动因,而韵律构词的规则是“与其”词汇化的直接动因

  • 标签: 词汇化 虚化 指代功能 韵律
  • 简介:文章尝试从语言范畴的连续性及言谈交际的角度出发,研究现代汉语中离合词离析现象的动因。我们认为汉语词与短语结构方式的共通性是产生离析现象的基础,动宾结构的言谈表达功能是其内在动因,言谈交际的促动是其外在动因

  • 标签: 离合词 离析 言谈交际 信息度 事件化
  • 简介:羡余否定现象反映了肯定与否定的不对称性,否定标记词在羡余否定格式中不表示否定义,但是起到了强化否定和表达主观情态的功能。羡余否定的存在具有理据性,文章运用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羡余否定形成的动因和机制,认为它的形成动因既有客观性又有主观性,与言语表达者的主观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羡余否定的形成机制主要有语法化、词汇化、概念叠加和构式整合。

  • 标签: 羡余否定 认知参照点 语法化 概念叠加 构式整合
  • 简介:'双宾式'和'与格式'并存于现代汉语中,都可以表达'给予'.作为内部结构复杂的'给予','转移'和'到达'是其核心成分,分别由'V'和'给'记录并由'V+NP3'和'给+NP2'表达.线型序列上先'V'后'给'的格局是'双宾式'和'与格式'的共性所在,表征着人类对'转移'和'到达'在时间上的体验与认知.双宾式表达了'转移'和'到达'的融合,与格式表达了'转移'和'到达'的分离,分别映射着'转移'和'到达'在人类概念体系中的能否独立.双宾式倾向于表示现实语气,与格式倾向于表示虚拟语气,凸显了人类语言跨越时空的特性.

  • 标签: 给予 双宾式 与格式 动因
  • 简介:比况助词"样1"功能上表现为状态化,以陈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摹状助词"样2"功能上表现为状态指别,以指称方式传达状态描摹表述对象。"X样1"呈现自述/转述和测断/比拟的特点,"X样2"呈现自指/转指和实呈/比拟的特点。引起"X样"表达叠合的动因有:高层功能的一致性、语义积淀的关联性以及凸显视角的转换性。最后,提出了将比况助词与摹状助词合并为描摹助词的设想。

  • 标签: “样” 状态化 状态指别 描摹 表达叠合
  • 简介:楚国简帛文字资料综述李运富楚国自周成王初封于荆蛮,凡传二十九世四十二王,到公元前223年为秦所灭,历时八百余年。楚民族原本偏居一隅,只有荆。睢之间的弹丸之地,曾长期受周王朝及中原诸侯的歧视和欺侮。出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楚人艰苦奋斗,不断发展,...

  • 标签: 竹简 楚文化 文字资料 战国中期 发掘报告 楚简
  • 简介:汉语词汇在音节方面从古到今的一个显著发展趋势是单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下降,复音节(主要是双音节)词汇比重日趋上升,最终取得绝对优势。汉语词汇复音化的原因目前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语音系统简化的结果。例如:王力先生解释说:"双音词的发展是对语音简化的一种平衡力量。由于汉语语音系统逐渐简单化,同音词逐渐增加,造成信息传达的障碍,双音词增加了,同音词就减少了,语音系统简化造成的损失,在词汇发展中得到了补偿。"[1]另一种解释是从一词多义方面讲的:复音化是为了更明确地表达日益增多的新概念和合理节制一词多义现象。[2]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解释汉语词汇由单音节向复音节转化的原因:一、语音简化说;二、表意明确说;三、汉民族的文化审美观的影响。

  • 标签: 汉语词汇 复音化 动因 文化意识
  • 简介:<正>先秦典籍引用俗语时多称“谚”“鄙语”“野语”“民语”“鄙谚”“言”等,未见“俗语”“俗话”“俗说”“俗谚”等提法。如:《左传·隐公十一年》:“周谚有之曰:‘山有木,工则度之;宾有礼,主则择之。’”《左传·闵公元年》:“且谚曰:‘心苟无瑕,何恤乎无家。’”《国语·周语二》:“且谚曰:‘兽恶其网,民恶其上。’”

  • 标签: 先秦典籍 俗语 左传 公元年 俗谚 引用
  • 简介:一、引言《说文》全称《说文解字》,东汉许慎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在许慎编撰《说文》的东汉时代,反切尚未产生,给汉字注音基本上只有直音和读若等方法,《说文》为汉字的注音也停留在这一层面上,

  • 标签: 《说文》 注音 《广韵》 《说文解字》 许慎 东汉
  • 简介:文章认为,含警醒义成分的“一不X”具有小句和意外话语标记两种身份,两者没有同一性。小句“一不X”用于给定条件、解释原因,表真实否定,概念意义强。意外话语标记“一不X”不表真实否定,概念意义丧失,用于传达发话人对于事态或状况“Y”的意外性认识、态度和评价,表明发话人的话语立场,其有无并不影响语句命题真值。“一不X”后接积极性“Y”配置格局的出现为“一不X”在“一不X,Y”中成为意外话语标记提供了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反讽、类推与语境吸收机制在意外性认识意义由语境意义转移、固化到“一不X”结构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 标签: 警醒义成分 一不X 评述意外性 非句化 话语标记
  • 简介:文章采用实证方法,选取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人民日报》中"抓"类动词,探讨其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并在此基础上探讨词汇化模式多样化的认知动因。结果表明:1)"抓"类动词表达"实现"的词汇化模式呈多样性,可由卫星语素、并列或连动结构或动词词根编码路径信息[实现]。2)"抓"类动词14种词汇化模式呈现S-语言、E-语言与V-语言特征,总体趋势为S-语言〉E-语言〉V-语言。3)"抓"类动词呈现多样化的词汇化模式与概念化有关。

  • 标签: “抓”类动词 实现事件 卫星框架语言 均衡框架语言 动词框架语言 概念化
  • 简介:对外汉语教材常使用三圆点式省略号来表示虚指性省略,即固定结构中的可能性内容省略。从规范化角度出发,国家标准中的省略号应增加“可能性内容省略”这一义项,从而把三圆点式省略号规范为六圆点式。在此基础上,应将汉语拼音和英文注释汉字中的省略号都应统一书写为六圆点式。

  • 标签: 省略号 对外汉语 教材 语言规范
  • 简介:浅谈关于毛泽东同志经典著作资料的查找李海飙毛泽东同志以其毕生的精力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繁荣而奋斗,并以他渊博的学识、革命的实践,为后人留下了浩如烟海的著述。大家在学习、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的过程中,常常会碰到有关查找毛泽东同志经典著作的各种问题....

  • 标签: 毛泽东同志 毛泽东著作 经典著作 《毛泽东选集》 毛泽东思想 主题索引
  • 简介:  刊登在《语文新圃》2006年第10期"师苑文存"栏目的文章《如何关怀弱势》,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刊登于《中学语文教与学》2007年第3期(上半月·高中读本)"随笔美文"栏目里.……

  • 标签: 人大复印 圃文章 复印报刊
  • 简介: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成熟,资料搜集已不再是难题,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在浩瀚的文海中筛选出有助于理解文章的材料。本TU2008年第4期刊载了雷林宙老师的《文本阅读助读资料筛选的有效策略》,许多老师受到启发,纷纷撰稿讨论这一问题。本期我们刊发三篇,其中李琳、钟菊莲《语文阅读教学助读资料筛选策略例谈》弥补了雷老师的观点与策略;颜碧伟《〈滕王阁序〉教学设计》开篇导入助读材料的运用,将学生的阅读目光聚焦在“落霞与孤鹜齐飞,

  • 标签: 语文阅读教学 筛选 助读 网络技术 资料搜集 有效策略
  • 简介:本文以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教学为例,浅析群文阅读中资料整合的策略,即进行资料重组,平面化呈现群文阅读;引导资料拓展,立体式呈现群文阅读;推促资料生成,回环型呈现群文阅读。

  • 标签: 单元教学 群文阅读 立体式 回环型
  • 简介:(一)为什么谈工作总结如何转化为工作论文总结是对工作实践进行系统性回顾,论文是对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进行论述。工作论文有不少是从工作总结转化而来的,有的转化得成功,有的转化得不是很好。

  • 标签: 论文 研究成果 系统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