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小说是什么,这个问题如同“文学是什么”一样难以回答,卡勒在《文学理论》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学也许就像杂草一样。”①后花园里,把不是杂草的铲掉,剩下的就是文学,小说的认识与此类同,或许比这还要复杂的,盖因今天所谓不是“小说”的事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不同的历史时期以及不同的书写体系的分类中又有可能具有小说的名称,而要铲掉那些不是小说的小说就颇费周折。

  • 标签: 小说 概念演变 《文学理论》 现代性 视域 民族文化
  • 简介:《精忠岳飞》在改编经典文本过程中融入了不少现代思维,本意是为了“与时俱进”迎合现在的观众市场,但主创功力不足,并没有取得最理想的效果。以所谓还原复杂人性出发的主创却把岳飞塑造成了高大全的完美偶像,为迎合现代收视习惯而加入的大量情感戏把剧集冲淡了大半。

  • 标签: 现代思维 岳飞 历史剧 用力 改造 “与时俱进”
  • 简介:经过十年周折的电影《白鹿原》终于以剪辑版公映了,电影这种强势传播媒介促使大家重新将目光聚焦于“白鹿原”。我借机重读了一次原著,加深并厘清了某些蒙昧的感受。《白鹿原》我至少买过三次。第一次是趁热打铁,但书被一个师妹借走未还,对我从书架上抽下书的样子至今记忆犹新。

  • 标签: 《白鹿原》 乡土中国 重读 现代性 传播媒介 电影
  • 简介:作为我国传统艺术文化中极为耀眼的一朵奇葩,汉画像石集美学与历史为一体,融设计与艺术为一身,具有相当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就其丰富多彩的图形艺术价值而言,无论是车马交通乐舞百戏还是神话传说悠久故事,无论是军事、战争、建筑图像还是文化风俗习惯,可以说汉画像石中的图像元素囊括大干世界表现百态人生,①在当今众多的艺术领域中,许多专家从其中寻找灵感与启发,在对诸多图像元素雏形联想变化的基础上,产生了多种多样的艺术表达,尤其是汉画像石图形语言中别具一格的“势”的艺术表达,

  • 标签: 汉画像石 图形语言 视觉张力 艺术文化 共通 现代
  • 简介:因为爱这个世界,而痛绝其恶;因为憎恶恶的私人幽闭,而深情地探寻人的公共条件。行动者超出“制作”之上的德艺绽现,是阿伦特对现代性政治处境的药方。超出物质“制作”的命意在于使臻于美的政治交往具备生产力一生产关系的本体意义;“绽现”即颠覆善良意志、排除物质私欲的现代性(即审美)体认。判断力的生发,即反思的判断力、想象、审美共通感等等的生成,是我们交往共聚的生成,也是私我开放向整体的自由安顿。‘行动和判断始终一贯,投身者和旁观者不应分判,这是阿伦特的交往政治美学对现代孤立世界的意义。

  • 标签: 行动 判断力 交往 政治美学 阿伦特
  • 简介:现代小说常给人以荒诞的印象,似乎与历史的求实态度相去甚远。然而,后现代大师们却常常利用后现代小说的独特写作技巧,以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方式,真实地向人们展现历史。美国当代著名的后现代主义作家冯内古特的小说《五号屠场》便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 标签: 后现代小说 历史 真实性
  • 简介:<正>毕飞宇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于1964年出生,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现任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从1991年发表中篇处女作《孤岛》,到2001年频频获奖的《玉米》,再到2005年的长篇新作《平原》,毕飞宇的小说创作走过了十多个年头。在这十多个年头,毕飞宇凭借自己的实力获得了不少奖项,例如:首届鲁迅文学奖短篇小说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中国作家

  • 标签: 毕飞宇 浮世绘 中国当代文学史 意象化 茅盾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
  • 简介:在中国动画电影创作进程中,将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的捷径是对经典原著的改编。我国是一个文化资源大国,在动画创作上可以充分利用本国丰富的传统民族文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中彰显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而在改编过程中,中国动画创作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处理民族化与现代化问题。动画剧本改编的民族化不仅表现在形式要素上,还表现在题材、主题、叙事模式、人物塑造等元素上。

  • 标签: 剧本改编 中国动画 动画电影 民族化 现代化 传统民族文化
  • 简介:民间审美在20世纪文学现代性转化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本文以汪曾祺1940年代的小说创作为个案,分析论证其早期审美意识的民间性生成是决定其现代主义选择和认同的根本性因素。

  • 标签: 汪曾祺 民间审美 现代主义
  • 简介:"人"是现代文化与现代哲学的核心命题。但在后现代视域中,"人"的主体性却在哲学、艺术诸领域被反复批判、彻底颠覆。从尼采的"上帝之死"到福柯的"人之死"、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文学创作活动的主体性都遭到了消解。但无论如何,"人"始终是"意义丛"的发生地、接收者与构建者,是文学创作无法忽略的资源。中国当代实力派女诗人巫春玉的散文诗集《假如庄子重返人间》(以下简称《人间》)便是如此,诗人立足于自我体验,在极富张力的语言中,展开并实现了对人生困境的思考。

  • 标签: 现代哲学 人生困境 审美经验 文化救赎 庄子 文学创作活动
  • 简介:长期以来,对草明在1930--1940年代中短篇小说的研究,不仅相当不够,而且也较多地放在了单一的“左翼”文学视角。当“左翼”思潮相对冷却之后,就感觉到了研究的困难。也就是说,我们还没有找到一个新的恰切的研究角度。其实,如果从城市现代性的角度来认识草明,可以认为,草明的作品,包括其他“左翼”作家作品,也是一种城市叙述,尤其是对于城市产业工人生活、人格、意识形态的揭示,是自晚清以来首次大规模的表现。

  • 标签: 20世纪30-40年代 城市产业 现代性 草明 左翼 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