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四检验原则:证伪与时效正因为文艺社会要研究人类文艺活动各种社会组织模式和行为模式,提高文艺社会发展可预测性和可操作性,所以通过证伪方式来提高其科学价值就显得十分重要。20世纪的人类对于寻求真理行一种根本性觉醒,他们不再构造牢笼万物、涵盖一切理论体系,不再寻求能有无限概括力终极真理,相反,科学研究最终目的是减少失误,人们设计出各种理论模型来把握对象世界秩序,当这个模型和流动变化对象不再对应时,这些理论就被证伪了。就必须有更切实理论来代替它。

  • 标签: 概括力 文艺政策 社会角色 文艺社会学 作家群 时效
  • 简介:本文结合中国语境对布迪厄所构建反思性社会诗学进行了四个方面的批判性探讨。首先,就布迪厄艺术祛魅观点,作者认为中国情形不仅是无魅可祛,而且还召唤艺术超经济逻辑精神;其次,作者指出了布迪厄对于艺术自主性论述二难困境,同时还论证了对中国现实境遇而言,艺术自主性幻象还仍然构成了重要抵抗空间;第三,作者认为,提请关注布迪厄社会诗学跨语境运用时应当注意工具价值;最后,作者分析了作为一种社会角度切入理论,布迪厄理论种种盲点。

  • 标签: 社会学诗学 布迪厄 反思性
  • 简介:<正>一我们所说社会批评,当然是指它在世界范围内一个特殊分支——马克思主义社会批评。马克思主义社会批评在欧洲各国开始活跃三十年代,恰恰也是在中国开始奠定基础时期。到了四十年代,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为标志,马克思主义社会批评逐步完成了一个“中国化”过程。自此而后,作为唯一允许存在一种统一批评模式,马克思主义社会批评左右中国文坛几近半个世纪之久。

  • 标签: 社会批评 社会学批评 理论批评 中国化 三十年代 四十年代
  • 简介:社会、意识形态方面的关怀与美学、诗学探讨是文学批评两大基本维度。整个20世纪文学批评史几乎就是在这两极之间反复震荡摇摆,并力图寻求一种协调与平衡。在中国,由于人文传统与历史境遇交互作用,几乎每一个对于文学与文学批评持

  • 标签: 文学批评史 左翼文学 诗学 境遇 美学 反复
  • 简介:学界对于左翼文学论述历来都陷入一种两难困境,这与左翼文学本体矛盾有关:一方面虽然出现了一些在艺术与政治之间具备某种平衡左翼文学作品,但不可否认大部分左翼文学创作品质在审美维度参差不齐,甚至有天然缺陷;另一方面是它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相濡以沫联系使其具备政治正确优势,并且参与建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为无产阶级夺取和建立文化领导权作出了突出贡献。作为一种政治与文学交叉文化现象,左翼文学不能完全隶属于政治范畴或文学范畴,因此审美、政治,或是两者兼顾角度都难以抵达左翼文学本体,无法获得对其全面客观认知。

  • 标签: 左翼文学 主流意识形态 文学本体 审美维度 无产阶级 文化领导权
  • 简介:作为现代最大文化符号,都市是一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盛筵。在中国现代诗人笔下,城市作为崭新语言资源,不断涌入其文本精神与形态之中。在郭沫若咏叹,《女神》呈现是都市工业乌托邦想象;在路易士、邵洵美的足音下,踏出是浪荡子闲逸与疲乏;在殷夫、艾青血液里,流淌是对都市下层民众体怀。在九叶女诗人陈敬容笔下,知识分子直面苍凉精神荒原:“我们是现代都市里/渺小沙丁鱼”(《逻辑病者春天》),

  • 标签: 都市工业 女性诗歌 精神文明 文化符号 物质文明 现代诗人
  • 简介:<正>锦绣安徽,华夏中部,襟江抱淮,承东启西,脉通九州。自古地灵无数,人杰辈出,历史灿烂;今朝腾飞崛起,俊才星驰,前程辉煌。锦绣、风流皖山徽水,自古法制名扬,一千余年前铁面无私、公正执法包青天包拯就诞生于斯。至今包公祠里仍寒芒四射、廉泉吐悠。际遇法制兴省,今更政通人和、以法为先。司法领域,群贤毕至,洁风浩荡。他们继祖承遗,用心血绘就名山胜水

  • 标签: 于斯 寒芒 名山胜水 廉泉 徽水 继祖
  • 简介:波德莱尔是法国象征主义先驱,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他对象征派诗人影响。其实,他作品很早就引起了俄国文学界强烈兴趣,他被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来接受和解读。本文通过对渡德莱尔在俄国前象征主义时代译介状况梳理,用详实第一手材料再现了俄国现实主义视野中波德莱尔形象,分析了俄国人早期对波德莱尔现实主义解读成因。对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视野中波德莱尔形象研究,有利于更加清晰地把握象征主义从法国向其他国家传播过程,有利于更加深入地探究俄国象征主义视野中波德莱尔形象历史渊源,并为中国文学视野外国文学家形象变迁求得一些启示。

  • 标签: 俄国文学 波德莱尔 象征主义 现实主义 雅库博维奇
  • 简介:20世纪80年代前期,随着整个国家命运改变,我国在思想、文化、学术和文学艺术领域都出现了一个令人振奋拨乱反正新局面.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一批新锐中青年学者自然也成了这一局面亮点.那时大家所做,主要是重评工作,即在过去被褒或被贬作家、流派乃至理论主张另一面去寻找被认为是更逼近对象本真意义和价值.对象是大家久已熟悉,但意义却是崭新.

  • 标签: 中国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 审美意识 时代精神
  • 简介:我国古代文论“天机”来源于道家灵感观,重在自然存在时机、机遇、变化条件,强调艺事以随机应变为要旨;西方数码艺术理论“随机性”来源于数学概率论,重在人工制造或然性,被用作开拓思路契机。它们都不属于纯粹偶然性范畴,而是体现了人们透过偶然把握必然努力。

  • 标签: 天机 随机性 古典文论 数码艺术
  • 简介:在中国文学史上,媒介变革与文学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每一种新媒介出现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文学生产和传播。在口传文学阶段,记忆是促使文学得以创作与传承唯一方式。为了方便记忆,此时期构成文学作品语句大都短小精悍,且充满韵律感。

  • 标签: 文学生产 媒介场 中国文学史 文学发展 媒介变革 口传文学
  • 简介:本文试图通过梳理胡先骕“整体主义”文化观,即弘扬和维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发扬光大孔子之学说,对西方文化加以全面系统研究,然后慎重选择那些具有普世价值“真正”西方文化。在引进西方文化时要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这种被我们当代学者誉为“文化整体主义”思想其实是颇有可贵之处。胡先骕对传统文化现代转型思考,很值得我们借鉴。

  • 标签: 胡先骕 文化观
  • 简介: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经历了黄色农业文明和黑色工业文明,大地、森林、湖泊乃至空气和大气层都遭到了巨大损坏。绿色生态文明时代呼之欲出,这不仅是对世界性生态危机日益加重回应,也是人类世界观、价值观、认知模式一次变革。由生态文明反思文学本质和价值,“文学是人掣’这一传统理论在21世纪需给予新理论演绎和阐释。

  • 标签: 《论“文学是人学”》 生态批评 重读 人类文明 文学的本质 工业文明
  • 简介:人民文艺,指以延安文艺为起点、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后较长时段(通常称为“文革前十七年”)主流文艺形态,以人民性为其本质特征。人民文艺以延安文艺(本文泛指以延安为核心整个解放区文艺)为源头,延安文艺在1949年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际,被命名为“新的人民文艺”。

  • 标签: 人民文艺 现代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 延安文艺 道路 新中国成立
  • 简介:国际比较文学界世界文学讨论,极大地拓展了世界文学观念,形成了一套多元的当代世界文学话语。当下世界文学研究,已超越了传统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而关注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实践形式以及世界文学研究新路径。达姆罗什、莫莱蒂等人研究成果,体现了世界文学研究新范式、新方法。全球化语境进一步密切了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关系。世界文学观念更新、研究范式拓展,体现了比较文学意识和研究方法,其研究成果体现了比较文学性质,呈现了比较文学化趋势。而世界文学新进展所体现文学本体意识和诗学问题意识,则对比较文学深化与发展,具有较大启迪意义。

  • 标签: 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 达姆罗什 文学本体意识 诗学问题意识
  • 简介:<正>近代文学一个主要、实质性变化,就是小说逐渐成为主导文体。在整个古代时期,戏剧特别是诗歌始终是语言艺术代表形式,所以,古代文学理论相应地也几乎全部是一种诗学①。以诗为对象和文学正宗理论兴趣,在中国从孔子起直到宋明诗话,绵延二千年之久;在西方则从柏拉图到黑格尔,也恒久不衰。小说一方面作为后起文体,同时,最初作为大众性通俗性文学,在诗古老传统和雅正地位面前就显得浅薄和粗鄙,因而迟迟不能得到文学学者尊重,甚至直到本世纪,美国仍然“有一种

  • 标签: 小说学 语言艺术 古代文学理论 近代文学 黑格尔 柏拉图
  • 简介:德国文学巨匠歌德为中国学者所了解始于晚清。外交官李凤苞和学者辜鸿铭、王国维、赵必振、鲁迅等人最早写下了有关歌德介绍。但歌德并非从一开始就以文豪形象出现在国人视野。李凤苞日记政治家“果次”、辜鸿铭译著“名哲俄特”、王国维论文中振兴国运诗人形象先后出现在中国学人视野。直至1903年赵必振从日文翻译出《德意志文豪六大家列传》,才使读者对歌德生平及作品有了全面了解.作为“全才”歌德形象也开始为鲁迅等人所接受。本文通过盘点歌德在中国早期接受史,对各具特色“歌德形象”产生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形象建构背后深层社会历史原因.同时也指出了以往研究一些误区。

  • 标签: 歌德 接受史 形象 辜鸿铭 王国维
  • 简介:摘要美术课程内容非常丰富,存在着许多不同课程类型,主要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课型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更灵活、更实用组织教学,但我们必须清楚认识到只有符合学生认知习惯及年龄特征东西才能够引起学生关注,才能使他们乐于接受进而主动认知。

  • 标签: 美术课 兴趣
  • 简介:对于近些年出现'生态良知'这一概念,有必要置放在阳明心学视野下加以观照,对一些基本问题展开探讨。首先是概念提出必要性。从阳明一些观点看,'生态良知'并无提出必要,但阳明是从境界、本体角度来立论,如从工夫、践履角度和当前时代需求看,仍有提出必要性;其次是生态良知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一体之仁、取用之智;再次是'致'生态良知方法。应以激发'一体之仁'为根本,而其核心工夫是去私欲,同时也要善加利用外在见闻。'取用之智'则主要依赖理性也即精思来获致。生态良知被激发出之后,还需要加以存养、扩充,以使其长久保有并遍及更多对象。生态良知具体呈现会随时间变化而不断发展,因此'致'此良知也应是一个持续不断、与生命相始终过程。

  • 标签: 阳明心学 生态良知 一体之仁 取用之智
  • 简介:在当代中国,中外文学艺术传统曾被视为“封资修”而遭到大规模扫荡,一些海外学者如余英时等人甚至认为,“文革”是五四反传统及与传统断裂激进主义思潮发展到了顶峰。但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因为在思想领域任何活动,都不可能不以人类既有的传统作为前提和出发点,艺术同样不能例外。如果我们细心探究,就不难发现当时声称建立在“空白”之上纯而又纯“革命文学”同古典主义艺术传统之间内在联系。  古典主义以欧洲17-18世纪鼎盛而著名。但是,事实上古典主义并非只存在于西方,也不限于戏剧领域。其实,撇开“三一律”等较为狭窄教条,古典主义基本原则甚至好莱坞电影内在结构都与中国当代革命文学极为相似。

  • 标签: 文学评论 比较文学 中国 革命文学 古典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