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1 个结果
  • 简介:<正>近两年来,苏联、美国和英国都出版了一些研究俄国文学和作家的参考书,其中数目最多的是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参考书。刊载在《苏联书目》杂志1978年第五期上的E·M·萨哈洛娃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目录提要》对各种书目提要作了全面评述。1979年纽约出版了D·N·伊根的《列夫·托尔斯泰,1978年以前出版的英文资料注释书目提要》。1978年,伦敦出版了《有关托尔斯泰的新论文集》,其中登载了G·M·特里的《大不

  • 标签: 苏联 列夫·托尔斯泰 全面评述 英国 参考书 纽约
  • 简介:2014年春,《文贝:中国比较文学英文学刊》改版为《文贝: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并设置了“中国比较文学年度报告”的栏目。它一直由主编刘耘华教授指导,编辑部同仁合作,具体由纪建勋博士来执笔撰写。迄今为止连续推出了四个报告,学界对此反应很好,其辐射引领的积极作用也开始逐步显现。《国际比较文学(中英文)》创刊之后,仍计划保留“年度报告”这一栏目。

  • 标签: 比较文学研究 中国比较文学 年度报告 比较文化 中英文 编辑部
  • 简介:生态批评是一个内容宽泛的网状或伞状理论体系,核心是对环境的关注和责任感。荒野描写是美国文学中一个极具美国性的命题,是生态批评中环境文学的重要书写形式,其宗旨是回归自然、歌咏自然,多表现以自然为中心的生态诉求与生态伦理观。随着环境危机的恶化,生态批评理论和研究视域也相应拓展,毒物描写进入生态文本与生态批评研究,生态文本荒野主题延伸到对城市化景观、中毒问题、种族问题、性别问题等题材的关注。毒物描写反面书写和揭露人为毒物造成的污染对自然与人的破坏,表达对城市环境与环境正义等的焦虑和反思。本文荒野描写和毒物描写出发切入,梳理美国文学中的荒野描写及其生态意蕴,并借助于文本分析,说明毒物描写是荒野描写的修正与延伸。文章指出,未来的生态理论将以生态整体为中心,融社会性、政治性为一体,成为跨学科的后现代生态批评体系。

  • 标签: 荒野描写 毒物描写 生态批评 趋势
  • 简介:语文教学的改革不但是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需要,更是语文教学发展和完善的需要。但是,语文教学究竟怎样改革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这还需语文教育家进行更加深入地研究,也还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丰富具体的实践中积极探索,大胆创造。为了促进中学

  • 标签: 语文教学 教学质量 教学方法 中学 学习兴趣
  • 简介: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主办,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30年来中国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新发展’"全国学术研讨会,于2015年8月17日至19日在东北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50余所高校及科研和出版机构的近18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共提交150余篇论文或发言提纲。本次会议全面总结我国30年来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与研究的宝贵经验,展望今后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的新方向,

  • 标签: 外国文学教学 全国学术研讨会 东北师范大学 周年纪念 日至 优秀成果奖
  • 简介:过去3年来美国文坛上的事件虽不少,如海明威最后一部作品(《伊甸园》)的出版以及已畅销50年的小说《飘》将有续集问世,书尚未写好版权已被高价买去,但真正具有特色而且值得称为大事的,管见以为只有下列三件:第一件是1988年普利策小说奖引起的风波。这一事件显示了文学奖本身的缺点。任何颁给当代人士的文学奖多少免不了主观的色彩和人为的因素,使它不一定准确。得奖的作品虽可一时畅销或被编入诗文选集中,如

  • 标签: 《飘》 马拉默德 普利策 莫瑞森 桂冠诗人 贝娄
  • 简介:价值取向单一化的时代和众声喧哗的时代,在开始阶段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容易被学术命名。中国新时期初期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等,就属于单一化时代被有效命名的文学现象;而刘再复的“性格组合论”以及“主体论”则属于众声喧哗时代的最为突出的命名者。

  • 标签: 伤痕文学 刘再复 批评问题 性格 人性论 “反思文学”
  • 简介:<正>君德在明读战国时期的历史,风卷云涌的连年战乱中,搅得我糊里糊涂的,是这个登台那个继位的君王。那时战国有七雄,加上南方百越部族,北方胡人、貉人首领,称君称王的无以数计,要彻底弄清这走马灯似的各国君主也是真难。倒是今日这王登台明日那君继位见得多了,在我的脑子里形成了这样一个认识:君德在明。

  • 标签: 赵奢 须贾 范雎 君德 无以数计 赵括
  • 简介:清初流人文化以其浓郁的民族性、复杂性,在中华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其中最具代表’注的作家当属僧人函可。流放期间他创作了大量带有北域色彩的诗歌,从而在清初文坛独领风骚。清代高度的民族融合为南北文学的交流提供了便利条件,而流人文学的产生、发展和壮大以民族融合为时代背景,流放文人则充当了沟通南北文化与文学交融的天堑。

  • 标签: 函可《千山诗集》 流人 民族 文学 融合
  • 简介:<正>秦岭的南边有棣花,秦岭的北边是西安,路在秦岭上约三百里。世上的大虫是老虎,长虫是蛇,人实在是走虫。几十年里,我在棣花和西安生活着,也写作着,这条路就反复往返。父亲告诉过我,他十多岁去西安求学,是步行的,得走七天,一路上随处都能看见破坏的草鞋。他原以为三伏天了,石头烫得要咬手,后来才知道三九天的石头也咬手,不敢摸,一摸皮就粘上了。到我去西安上学的时候,有了公路,一个县可以每天通一趟班车,买票却十分困难,要

  • 标签: 人说 村前 花人 高速路 在路上 子一
  • 简介:在世界文学史上,以一部作品而名扬天下的作家为数很少。玛格丽特·米切尔(MargaretMitchell)就是这样一位作家。艾伦·F.布朗和小约翰·威利在《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飘〉》的绪言中说,玛格丽特·米切尔是“自马克·吐温以来引起了世界轰动的美国作家”之一。米切尔之所以能引起国际轰动,究其原因,是因为《飘》(GongWithTheWind,1936)一经推出便成了出版界的一个奇迹,畅销全世界,它的盗版书也铺天盖地而来。三年后,《飘》被改编为电影,

  • 标签: 《飘》 畅销 世界文学史 玛格丽特 美国作家 米切尔
  • 简介:<正>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崇尚标新立异,各树流派。这一表征在20年代最为显见,一批批作家在流派的旗帜下成为时代的弄潮儿。然而仍有少数几位作家是不为具体的流派所约束的,此类作家才更深层地把握了文学的现代精神,最终创造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T.S.艾略特就是其中的一位。艾略特初登诗坛时是英美“意象派”圈中的一员,而他个人却特别推崇英国17世纪的“玄学派”,后来其诗风的发展又表明他是本世纪初席卷西方诗坛的“象征主义”诗潮的佼佼者。与此同时,艾略特还在批评领域与“新批评派”合作,发表言论,阐释自己新诗写作的追求。然而,新批评派在形式主义文本研究中所采用的“细读文本”的基本方法,以及一批象征主义诗人对意象碎片的嗜好,又与艾略特重历史意识,尤重作品的整体意义的观念相左。复杂的精神性格使艾略特越出了具体的流派,成为广义的西方现代诗的真正代表。笔者认为,艾略特精神性格的复杂性源于他思想深处的一对精神矛盾:深刻的虚无主义与对历史传统的独特意识。这对矛盾的碰撞使他对现实的直观描绘、现象批判而走向对思维方式的批判与转换。就诗歌创作而言,艾略特中以“象征”的观念作为其艺术实验的起点,描绘出一幅碎片世界的画图,进而这种虚无的精神又深化为一种更为广阔的观念,

  • 标签: 艾略特 象征主义 结构主义 《荒原》 象征诗派 基本意象
  • 简介:卡洛斯·阿图罗·特鲁克,1925年10月生于哥伦比亚养科省孔多托市,著名短篇小说家。曾在波哥大工作多年,担任孔迪纳马卡省文化厅副厅长、历史研究学会秘书等职。在短篇小说创作方面,特鲁克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曾数次获得哥伦比亚国家短篇小说竞赛奖。他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有《冰雹及其他故事》(1953)、《结束夏天的一天》(1974)等。此外,他还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若干篇小说和其他作品。他的小说主要表现城乡劳动者的贫困、厄运、同恶劣环境的斗争和作为人的天然欲望等,具有现实主义倾向。《山上来的女人》(译自1985年出版的《哥伦比亚短篇小说选》)被认为是作者最重要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作品一反作者一贯的现实主义和地区主义倾向,以新现实主义小说的风格闯入文坛。故事被浓缩在24小时内,环境描写同人物的内心活动结合在一起,用简洁、明快的笔调把大自然为人们造成的酷热、饥饿、荒芜、迁徙、死亡和人物对雨露、播种、安宁、清洁和爱情的向往生动地表现出来,不失为一篇构思新颖、风格独特的优秀之作。

  • 标签: 短篇小说集 哥伦比亚 玉米饼 特鲁克 新现实主义小说 每天下午
  • 简介:<正>这些本是我们的固有文化价值,现在却再次西风东渐。我指的是"新价值",近三十年,在全球范围内,人们渐渐认同的一套新的价值观。当做得过于教条时,人们讥称之为"政治正确主义"。但是一旦出现问题,人们又会诉诸这套价值。十八世纪西方工业化时代,开始形成两套互相环扣的价值观:一套促进产业的数量发展,例如为起点公平而设的自由竞争,所谓浮士德精神,个人主义,适者生存;另一套对产业的数量发展起制动作用,例如为终点公平而产生的劳工权利,社会保障体系,例如为分散权力而产生的民

  • 标签: 西方工业化 浮士德精神 固有文化 制动作用 劳工权利 十年
  • 简介:<正>在纪念德国伟大诗人兼思想家歌德逝世150周年之际,董问樵先生为我们献上《浮士德》新译本(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早在新译《浮士德》出版之前,我曾先睹为快,陆续读过其中部分译文章节,这回开卷重温,捧读之下,获益非浅。歌德的《浮士德》悲剧诗问世,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左右(第一部1808年,第二部1832年)。150多年来,这部博大精深的世界名著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甚至同一文字也有多种译本,驰誉瀛寰。据笔者所悉,至今中文译本《浮士德》已有六种:有莫甦(1926年启明书店)、郭沫若(1928年上海创造社)、周学普(1934年福建永安东南书局)、顾寿昌(出版年代不详,上海北新书局)、董问樵(1982)和钱春绮(1982年上海译文出版社)。(指全译本而言)我曾先后读过郭、

  • 标签: 浮士德精神 歌德 福建永安 翻译 全译本 译者
  • 简介:刘慈欣是山西走向世界的一位重要的科幻作家。其创作经历了“纯科幻”“人与自然”“社会实验”三个阶段,从而构建了自己的科幻世界,为中国科幻在世界之林赢得了一席之地。

  • 标签: 刘慈欣 科幻《三体》系列
  • 简介:唐宋以后,历元、明、清三朝选官制,延续多而创新少。然科举内涵之复杂、开设次数之频繁、录取人数之众多、制度本身之严密,实至明清极盛,这种在衰亡前的“夕阳”现象,又是值得注意的。

  • 标签: 科举 察举 衰亡 夕阳 明清 唐宋
  • 简介:《将进酒》本是乐府古题,用来写豪饮之酣畅。李白用这一题目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使《将进酒》与其有了一种特殊的亲密联系。《将进酒》不仅继承了乐府古题的基本含义,即豪饮之酣畅,而且注入了比单纯的豪饮之情更为深厚、更具独特性的因素,即太白遗风。《将进酒》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便源于它对“太白遗风”的充分展示。

  • 标签: 《将进酒》 乐府 李白 艺术魅力 单纯 独特性
  • 简介:<正>刘心武、易中天、于丹等知名学者在央视《百家讲坛》讲《红楼梦》、《三国志》、《论语》、《庄子》等经典作品,引起了学界不小的争鸣。对于丹阐释的《论语》、《庄子》,一些反对的人称:孔子很着急,庄子很生气①;而有的人则在于丹的阐释中经历了一次会心的微笑,称赞于丹等人对经典的阐释起着慰安人际、稳定社会、健康身心的作用。

  • 标签: 于丹现象 经典阐释 《三国志》 刘心武 百家 易中天
  • 简介:<正>一但丁亡命维洛那时,庇护人是年轻的斯加拉大亲王(CanGrandedellaScala),出于感激之情,但丁向斯加拉献上了《神曲》中他尚未写完的《天堂》篇,附以一信,为天堂篇作解。这便是今日所见的《致斯加拉大亲王书》。信件是用拉丁文写成,日期估计是在1319年。唯此信究竟是否出自但丁手笔,后世有所争议。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致斯加拉大亲王》所以阐述的诗为寓言说,确实是但丁本人的思想。《致斯加拉大亲王书》第7节中,有一节文字后世多为人援引:

  • 标签: 字面义 亚里士多德 奥古斯丁 圣经 寓言说 《神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