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花儿声声》这部现代剧融合了秦腔与花儿两种极具地域特色的传统艺术形式,以女主人公杏花的爱情悲剧和马莲沟的变迁为故事主线,在弘扬惠民搬迁工程这一主旋律的同时,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展示了粗犷的西部风情,唱出了人民的心声。本文主要论述《花儿声声》的史诗品质、艺术风格、叙事技巧、人物形象等方面的艺术特色,这些对现代戏的创作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 标签: 《花儿声声》 秦腔现代剧 艺术特色
  • 简介:随着华文教育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与发展,愈来愈多的人开始真正的认识了解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然而,中国民族舞蹈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之根,是追寻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华文教育中对于中国民族舞蹈文化教学的发展成为重中之重。

  • 标签: 华文教育 民族舞蹈教学 发展
  • 简介:2013年,中国内地的舞蹈界可谓风风火火、成绩斐然!一方面,体制与机制的改革给各级舞团带来了危机与挑战,但却有两个体制规模不同的新兴舞团脱颖而出,两个资金来源不同的国际合作项目隆重登场,从而促使我们重新意识到,舞蹈这个劳其筋骨苦其心志的行当,只属于那些不跳舞毋宁死的人;中央的“八条规定”以空前的力度迅速刹住了积重难返的奢靡之风,但国家级的舞蹈赛事一如既往且接二连三,简约大气且把钱花在刀刃上的大型舞蹈作品不断涌现,进而帮助我们重新认识到,只有长期积累与呕心沥血,才有可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精品!

  • 标签: 中国舞蹈 年终盘点 国际合作项目 中国内地 资金来源 奢靡之风
  • 简介:中国梦,这是一个承载着丰富的历史经验,高扬着美好的现实理想的梦,它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是建设强盛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现在“中国梦”已成为我们国家发展的关键词,成为我们每个中国人身处其中的时代空气。对于以做“梦”和写“梦”为主业的灵魂工作者--作家、艺术家和诗人们来说,怎能不高度重视这个以“中国”命名的伟大的梦想呢?梦是富有文学色彩的,文学理想本身与中国梦就必然有着内在的和多元的关系。现在,人们谈到文学和中国梦时,往往容易把文学外在于中国梦,或只是把文学的功能定位于表达中国梦,或仅仅把中国梦作为文学着力描写的对象而已。其实,我们应该对文学的功能和性质思考得更深刻一点,就能看到文学理想和中国梦之间存在着更为内在的关联。

  • 标签: 文学理想 中国梦 历史经验 国家富强 民族振兴 和谐中国
  • 简介:2013年的中国艺术学理论焦点仍然是中国特色的艺术学理论学科的建构问题,学界比较关注艺术教育拓展和规划问题。学术研究目光聚焦在从学理上对艺术学理论学科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期进一步明确艺术学理论的学科定位、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侧重从更加宏观、更加注重于思想文化层面,通过对各艺术门类进行把握,从而推进艺术学理论建设;协调各具体的艺术门类的和谐发展,使得扎根于民族传统的中国艺术精神得以高扬。

  • 标签: 艺术学理论 焦点问题 年度报告
  • 简介:“吃人”由一个经验性历史事实而成为一个文化政治问题,是中国现代性的重要表征。鲁迅《狂人日记》的巨大贡献在于,它将“吃人”的观念化表达熔铸为一个重要文学命题,并形成了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的经典性现代认知。莫言《酒》延续并转换了这一“吃人”叙事传统。小说在主旨、意象营构、人物塑造及话语风格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受到《狂人日记》的影响。但作为传达某种当代文化隐喻的小说,《酒》是莫言在特定的现实政治和市场经济语境中,循着自身创作内在的思想与艺术脉络,借助颇具民间色彩的先锋性叙述所完成的个性化美学创制,小说对“吃人”的再叙述也由此成为转型期中国历史与文化的寓言和主体命运的见证。

  • 标签: 《狂人日记》《酒国》吃人 启蒙 主体
  • 简介:库布里克是电影史上的怪才,他一生的作品不多,却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在他的“未来三曲”中,《发条橙》是对人性的重新审视,表现了人性跟社会制度不可调和的矛盾;《奇爱博士》是对国际政治和世界大战的幽默讽刺;而《2001太空漫游》则是对人与宇宙相对关系的一次探讨,是一场电影哲学风暴。这三曲从人、国家、宇宙三个层面为我们拉开了一幅巨大的“未来创想图”。

  • 标签: 人性 国家 宇宙 哲学
  • 简介:南朝画论家宗炳在《画山水序》中说:“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澄怀味象”强调的是审美主体以清澄纯净、无物无欲的情怀,在非功利的审美心态中,去感悟内部深层的情趣意蕴与生命精神。“澄怀”是对体验者审美心胸的要求,而此次展览我提出的“城怀味象”中的“城怀”,亦强调审美主体的对于现实生活的真实体验。除此之外,更侧重和突出的是,近现代以来,社会变革和城市发展下的一种渗透在审美主体血液里的经验和状态,“味象”即体味与体验丰富而多边的客观现实生活。

  • 标签: 中国当代艺术 城市空间 澄怀味象 前言 水墨 意象
  • 简介:格非的《人面桃花》、《山河入梦》、《春尽江南》三长篇小说,旨在以乌托邦对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进程中一些现象进行概括。他的叙事逻辑是先把乌托邦定位为一种缺乏必要历史内容支撑的、非理性的、虚妄的个人欲望盲目冲动的产物,再把它简单地运用到对一些极其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的解释。这种话语方式既存在一个畸形的乌托邦伦理的滥用带来的历史认知偏颇的“历史之误”问题,也存在着一个它在文本中机械植入造就的文本审美价值受损的“文学之误”问题,其本质是在当下权力和市场合力控制下的知识分子精神萎缩与心灵异化。

  • 标签: 格非 《人面桃花》 乌托邦 《山河入梦》 《春尽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