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中国田野考古的迅猛发展使道教美术的有关证据得以发现,但是否可以把某些具有代表性的图像笼统归为道教美术符号,尚不能一概而论,因为道教美术在其形成过程中大量汲取了种种非道教文化因素。探寻巫鸿笔下道教仪式与场域、道教美术与宗教符像之间的互动关联,可觅求道教视觉与图像文化的美术传统。

  • 标签: 道教美术 仪式场域 画像崖墓 神像
  • 简介:我国佛教石窟因为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克孜尔石窟等大规模的石窟群为人们耳熟能详,而道教石窟则因为规模较小往往被人们忽视。其实,源于本土宗教的道教石窟具有着不可忽视的艺术成就。闻名天下的四川大足石窟群中,道教造像就有着鲜明的艺术特色。

  • 标签: 大足石窟 石窟道教 艺术特色
  • 简介:吴组缃的长篇小说《山洪》是一部表现抗战初期民众觉醒的心灵史诗,主题开掘深邃,心理描写层次分明,细腻深刻,语言艺术生动传神,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显示出吴组缃小说创作的艺术才情,是抗战小说的重要收获,也是反映抗日战争初期中国社会状态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小说。

  • 标签: 《山洪》 抗战初期 民众觉醒 心灵史诗
  • 简介:早期山水画史被误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可否认有一些错误就是张彦远本人造成的。他不太重视文献考据,有的时候会把道听途说的东西当成真事,而有的时候又不求甚解、粗枝大叶,把一些地图——特别是小型地图——收入他的《历代名画记》,可是这些“图”并不是“画”。不过,关键问题并不在于此,而是隐藏在这些小型地图背后的思想观念却因此失去了它们的原始意义,这对后人理解早期山水画带来很大的干扰。一方面,一些地图被读成山水画,使得后者的出现时间被人为前置;而另一方面,六朝时期道教信仰与实践在山水画形成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又被严重忽视。

  • 标签: “山水” 《木方丈图》 《方丈图》 小型地图 道教
  • 简介:电影是典型的工业文化形式,它一开始出现,就因其仿真效果和复制性对其他艺术形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它的直观性在满足公开窥视欲望的同时也被告知了它是最具号召力的大众文艺形式。但是,所有的艺术形式从来就不仅仅是“艺术”的,只要它进入叙事,就不可避免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在西方,电影创造了新的时代神话,但票房价值的炫耀——传媒夸张的惊讶和投资者对商业奇迹满足的微笑,已经不加掩饰地张扬和肯定了

  • 标签: 电影文化 艺术形式 “艺术” 票房价值 创造 典型
  • 简介:本文旨在探究徐悲鸿写实主义中的重要代表人物吕斯百油画民族化道路上的初期探索,以常书鸿、秦宣夫、艾中信等人的回忆为主线对吕斯百赴法学习期间的艺术风格予以分析,并对吕斯百在中大艺术系执教期间、油画民族化的重要代表作品《鲶鱼》深入讨论。

  • 标签: 吕斯百 油画民族化 美术教育
  • 简介:1954年研究院筹划成立昆曲演员训练班则是从根源上对昆剧实施了抢救,以人才培养、艺术传承的方式真正为昆剧谋得了新生、延续了生命。这是戏剧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出资、以学校教育的新式方式来培养专业的昆剧演员。除了舞台演出之外,在研究院就职的传字辈们在昆曲剧目的拓展改进上也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

  • 标签: 传字辈 研究院 建国初期
  • 简介:文章从苏联建筑历史发展谈到建国初期苏联对我国建筑规划的影响,分析了一系列影响新中国建国初期建筑设计的因素,以红钢城第九街坊为例,结合实地方案说明苏联对我国建筑方面影响的现实意义。

  • 标签: 苏联建筑 建国初期 红钢城
  • 简介: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八月,石涛结束了首次西游之行,回到扬州,定居大涤堂,不再远游,潜心书画创作,以卖画为生.至三十八年(1699年),石涛创作了《春江钓艇图》轴、《双钩兰竹》、《闽江春意图》、《山水》册十二开、《松风泉石图》卷等作品,与吴彦怀、八大山人、李驎、邓琪棻等有交往.

  • 标签: 石涛 定居 大涤堂 初期 交游 艺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