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进入当代社会,在马克主义美学内部,一种新的美学理论正在悄悄发展,或许我们可以称之为"治理美学"。这种美学不再是产生于抽象的哲学思维,而是与当代批评实践相结合,并在批评实践中提炼和发现。它也不再局限于文学文本的内部研究和形而上学,而是强调文本的历史化过程和文本意义生产的现时性和在场性,甚至将所有审美文化都视为场域性的文本,以便在制度性的层面上分析它们与读者、体制、背后各种权力的博弈和运作及意义生产的过程。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治理 文学文本 批评实践 文本意义 美学理论
  • 简介:《文艺研究》从创刊到今年,正好三十周年。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回想当年,如果不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了“左”的和极左思想设置的重重禁区,那么《文艺研究》于1979年诞生是不能设想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说,《文艺研究》的创刊、问世,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它又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三十年,取得了众多读者公认的重要成绩。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 学术 文艺研究 改革开放 邓小平同志
  • 简介:从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讲,我们正处在一个新时代的转折关口上。关于这个转折的分析,可以将重点放在新技术革命方面,也可以把转型的基本动因归结为大众为主体的消费文化。从马克主义美学的角度讲,这个转折点的重要动因还可以是艺术和审美,特别是具有当代性的艺术。艺术中的先锋派以及对新的艺术形式的审美经验,事实上正在悄然地改变世界。

  • 标签: 马克思主义美学 当代性 艺术形式 人类社会发展 审美经验 新技术革命
  • 简介:近年来,或者更早——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后期开始,有关文学批评存在危机的话语就没有停息过。先是“批评的缺席”,后是“批评的失语”,既像是发自内部的自我反思,也像是来自外部的攒眉千度。一句话,批评及其不满,构成了世纪之交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特殊语境和现象。

  • 标签: 文化批评 马克思主义 批评家 随笔 九十年代 文学批评
  • 简介:<正>马克主义与人道主义的关系,是一个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陆梅林同志在《马克主义与人道主义》一文(载《文艺研究》1981年第3期)中谈了自己的意见。这些意见,我认为值得商榷。下面我想就这篇文章中的两个主要论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 标签: 马克思主义 人道主义 主要论点 文艺研究 梅林 空想社会主义
  • 简介:这些批评家如弗里德里克·杰姆逊(FredericIameson)等,都是广义结构主义流派中的马克主义者,他们认为共时性思想的主张必须设法与历史的理解折衷起来。杰姆逊赞同列维一斯特劳斯的做法,把阐释视为一种永恒的“语码互换”过程,一种可以意识着自身的操作,而从不止步于任何单一的确定性“真理”的修辞话动。杰姆逊论辨说,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批评家 文化批评 后现代 随笔 杰姆逊
  • 简介:特里·伊格尔顿(TerryEagleton),1943年生,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艺术、历史与文化学院“爱德华·泰勒讲座教授”,英国学术院(TheBritishAcademy)院士。伊格尔顿是英国当代马克主义文学批评家和文化理论家,先后在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任教,曾任牛津大学“托马斯·沃顿讲座教授”,他的著作已有10种中译本,其中《马克主义与文学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理论之后》等在我国学术界有广泛影响。

  • 标签: 马克思主义者 伊格尔顿 访谈录 当代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家 曼彻斯特大学
  • 简介:马克主义文艺理论的原理,指导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文艺的本质是责任和自由,自由有其规则,艺术家可以信马由缰,但规则存于内心.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做人做事上,都需要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规律,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迟钝延缓,要对文艺潮流有灵敏的触觉,还要坚持创新精神,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自己的舞台.并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权衡好艺术创作和经济收益的关系,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思想,让两者辩证统一起来,互相促进,互为依存.

  • 标签: 跟风 现象与本质 文艺 经济
  • 简介:运用马克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音乐艺术展开美学分析和思考的音乐学家以苏联的克列姆辽夫和波兰的卓菲娅·丽萨等东欧音乐学家为代表,而在国内则以于润洋先生为代表。克列姆辽夫和卓菲娅·丽萨等人从马克主义唯物论观点出发,认为音乐艺术的特殊性是由其独特的物质构成材料,即声音所决定的。音乐中的声音不同于语言文字,它无法直接传达思想情感,只能对思想情感的运动状态进行模拟.

  • 标签: 马克思主义哲学 音乐美学理论 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 音乐学家 思想情感
  • 简介:广告语言和视觉表达中"性"元素的应用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诸多广告中存在错用、误用的现象。目前我国广告中广泛存在以语言和视觉联想、贬低女性、宣扬非科学的健康观和审美观为代表的不良现象。对此,应该以马克主义的性别理论为指导,进行批判性分析。

  • 标签: 广告 女性 性元素 马克思
  • 简介: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80周年的日子里,我重读弗兰茨·梅林的两卷集《马克传》,以及四卷集《马克恩格斯选集》,缅怀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学说的缔造者,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真正导师。一些年来,形形色色“冒牌货”不同程度地败坏了他们的伟大学说。全世界依然坚信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终将实现的人们,正在就新的情况更加深入地研究并锐意发展马克主义

  • 标签: 《马克思传》 社会主义 共产主义 悲剧理论 鸦片战争
  • 简介:<正>全国首次西方马克主义文艺理论和美学理论学术讨论会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等单位于1988年12月3日—8日在成都召开。1.观点和方法。“西马”是一个复杂的思潮,由于它与马克主义有一定的联系,在研究时,应着眼于探讨和开掘,目的在于批判地吸收其中有益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美学理论 学术讨论 研究院 法兰克福学派 研究所
  • 简介:<正>第八届国际美学会议上,有些美学学者提出“一般认识论”不适于美学的观点,主张美学从认识论中解放出来。近来,在我国也有美学工作者认为只从认识论来探讨美学还是不够的,主张从本体论来探讨美学,这是一个进步,但是,力图从《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寻找依据,把认识论与本体论割裂或对立起来的倾向则是不正确的。因此,探讨一下马克的美学思想的哲学基础究竟是什么,就很必要了。

  • 标签: 本体论与认识论 马克思美学思想 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手稿》
  • 简介:进入新世纪,准中产阶级或中产阶级们一味追求高价物品,强调消费的中心化和政治化,使得消费成为个人身份的表征,购买力成为地位、品位以及时尚的语义所指.消费社会运作结构善于将人们漫无边际的欲望投射到具体产品消费上去,使社会身份同消费品结合起来,消费构成一个欲望满足的对象系统,成为获得身份的商品符码体系和符号信仰的过程.由此使得大众彼此模仿攀比,进入一个高消费的跟潮的消费主义状态.大众在模仿他者偶像之中"挪用"他者的形象,这种消费式的模仿将权力视觉化,或者将话语权力的表征表面化和消费化.本文从学术前沿的角度,分四个方面讨论东方消费主义问题:准中产阶级的浮升与消费政治凸现;东亚消费主义背后的西方文化意识形态进入;消费主义"身体"扩张与全球同质化潜在逻辑;媒体消费主义中的当代中国文化立场.

  • 标签: 东方消费主义 身份表征 中产阶级 身体话语 同质化 文化立场
  • 简介:方旭改编自老舍作品的话剧《老舍赶集》,内含六则短剧:《话剧观众须知》《创造病》《牺牲》《黑白李》《邻居们》《我的理想家庭》。《老舍赶集》以中产阶级市民生活为题材,以建构文明合理的现代生活方式为旨归,从道德反思的角度批评了损害他人、沉湎于物欲、盲目崇外、奴役妇女等不文明行为,从理想人性探讨的角度肯定了兄弟友爱、牺牲自我的美好情操,从理想生活方式追求的角度展望了都市和乡野的两种诗意人生。《老舍赶集》还对京味儿文化的重生与流逝,抒发了叹惋之情。方旭在改编中总体上以彰显老舍原作精神为己任,又在少数细节变动中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些许不同理解,更在艺术形式的转换中展示了充沛的创造力。

  • 标签: 老舍赶集 方旭 市民文化
  • 简介:电影是典型的工业文化形式,它一开始出现,就因其仿真效果和复制性对其他艺术形式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它的直观性在满足公开窥视欲望的同时也被告知了它是最具号召力的大众文艺形式。但是,所有的艺术形式从来就不仅仅是“艺术”的,只要它进入叙事,就不可避免地同时也是“意识形态”的。在西方,电影创造了新的时代神话,但票房价值的炫耀——传媒夸张的惊讶和投资者对商业奇迹满足的微笑,已经不加掩饰地张扬和肯定了

  • 标签: 电影文化 艺术形式 “艺术” 票房价值 创造 典型
  • 简介: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了,决定指出,要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努力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要实现这一目标,文艺工作者负有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 标签: 先进文化 社会主义 文艺工作者 文化事业 文化产业
  • 简介:进入新世纪以来,昆曲的生存景观大为不同,昆曲所呈现的面貌、昆曲的从业者、爱好者及受众对于昆曲的认识、意见和以往也有迥然相异之势。总的说来,在中国社会的文化空间中,昆曲不仅获得了一个确定而且优先的位置,而且和当代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纠缠。

  • 标签: 社会文化空间 昆曲 文化实践 社会主义 生存景观 中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