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通常认为,艺术与科学属于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展现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科面貌。但在更深层次上,两者又是内在相关的,都是人的主体能力的彰显。如李政道先生所言:“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就像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近几十年来,艺术与科学领域里发生的深度变革促使它们在多个层次上发生了交叉和融通。

  • 标签: 艺术与科学 思维方式 主体能力 人类活动 科学领域 李政道
  • 简介:通常认为.艺术与科学属于相互独立的两个领域,展现为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学科面貌。但在更深层次上,两者又是内在相关的,都是人的主体能力的彰显。近几十年来,艺术与科学领域里发生的深度变革促使它们在多个层次上发生了交叉和融通。在传统学科边界不断被打破,跨学科研究领域不断生成的研究趋势下,对艺术与科学之间的融通与碰撞进行探讨就有了理论必要性。

  • 标签: 跨界 融通 科学 艺术
  • 简介:自文人画产生之前,中国古典绘画艺术对色彩十分重视。《周礼.考工记》载:“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玄,地谓之黄……,五彩备谓之绣……,杂四时五色之位以章之,谓之巧。凡画缋之事,后素功。”[1]由此可见,古人将色彩进行归类,分别为青、赤、白、黑、黄这五种颜色代表着色彩的基本种类,称为五色,孔子称它们为“正色”,中国传统宫廷画家偏爱正色,这种固定的审美模式逐渐确立。

  • 标签: 西方科学 色彩观 工笔人物画 创新研究 中国当代 绘画艺术
  • 简介:科学”和“艺术”的概念是由西方传入的.而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我们对掷舯划分更加清晰,也使科学与艺术二者的关系与西方产生了偏差。作者通过对“科学”与“艺术“概念在中国的传播,当今中国“科学”与“艺术”二者的地位、科学与技术的关系三个问题的梳理,提出我们应在文化自觉的前提下,纳入“自然”的背景,重新考虑科学与艺术二者间的关系。

  • 标签: 人类学 科学 艺术
  • 简介:科学、艺术、宗教是人类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科学构成了对世界的一种强有力的把握方式,但并非唯一的理解维度,更不是一种绝对信仰,反而正是其内在的怀疑精神才使得科学的不断进步成为可能。艺术是人类维护与追求自身存在绝对陛的重要方式,只向概念无法规定的绝对意义领域开放,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人们能够越过相对与绝对、有限与永恒之间的断裂,宗教信仰同样追求与绝对的自在存在者共存,以获得生存之绝对意义,通过直接对律法或诫律的践行修持来通达。三个领域有着各自的方法论或实践旨趣,并不存在实质的交叠或替代关系,而表而上的冲突是冈为僭越了各自理应恪守的界限;

  • 标签: 科学 艺术 宗教
  • 简介:在哲学诠释学看来,艺术经验不是一种科学经验,而是一种诠释学经验,重视经验自身的历史性(境遇性)和辩证的否定性,以对话方式呈现,因而是一种可以开启无限意义的有限经验。以游戏方式存在的艺术作品在自我再现和表现中,与接受者同构而成,明显具有一种境遇性和对话结构,本质上属于一种诠释学经验。将艺术经验理解为一种诠释学经验,必然会带来对艺术经验的全新理解,并由此导致一场美学观念革命。

  • 标签: 艺术经验 美学 诠释学
  • 简介:新媒体艺术的本体性研究是对新媒体艺术根本问题的探讨,可将其看作新媒体艺术研究萌芽期的成果。本体性研究涉及新媒体艺术的本源、本质、关联和评价的因素,有着质性研究的特征,也为外延性研究提供了基石。新媒体艺术本体性研究包括:技术与艺术的融合研究、新媒体环境的影响研究、新旧媒体的比较研究、创作与评论的关联研究

  • 标签: 新媒体艺术 研究范式 本体性研究
  • 简介:一、汉碑转折分类通过分析汉碑作品,笔者归纳出七个方面的转折。现列举如下:(一)转笔和折笔转,《说文·车部》:"运也。"《康熙字典·广韵》:"动也,旋也。"转,采用圆笔,即所谓"转以成圆",指运笔时写出圆转回旋、没有棱角方折的笔画。其关键处在于笔转的时候,不能停驻,且要提着笔写(如图1、2)。折,《康熙字典·集韵·韵会·正韵》:"拗折也。"

  • 标签: 汉碑 广韵 字典 康熙 折笔 列举
  • 简介:编者按:二〇一八年五月十一日,由中国美术馆策划的'为万世开太平——于右任书法作品展'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美术馆七层学术报告厅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美术馆副馆长安远远和西泠印社副社长李刚田共同主持。与会专家分别从于右任先生的家国情怀、书学思想、价值追求等多个方面进行研讨,分析了于右任先生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本刊特刊此次学术研讨会纪要及与于右任先生相关研究的部分论文,以飨读者。

  • 标签: 于右任 学术研讨会 美术馆
  • 简介:宋代土地私有制获得了极大发展,A耕农阶层有了真正属于自己的土地和自由。但也正因如此,家庭的经济收入就首先取决于男子劳动力的数目。生养儿子,已不只是为了传宗接代,养老送终,还是为了保证家庭土地占有的长期性。

  • 标签: 土地私有制 经济收入 传宗接代 土地占有 大发展 劳动力
  • 简介: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历代名画记》是中国古代书画理论、文献研究不可忽视的重要典籍。张彦远对自己的这两部著作也颇为自负,谓“得此二书,书画之事毕矣。”[1]自唐以降,对《法书要录》之翻刻、传钞与讨论从未中断。现存刻本有明嘉靖本、王氏书苑本(金陵本)、津逮秘书本、学津讨原本、四库全书本;钞本有两种,皆藏于国家图书馆,一为吴岫(字方山、号濠南居士、室名尘外轩、嘉靖年间苏州人)钞本;另一种则因破损严重,难以稽核。

  • 标签: 《历代名画记》 书画理论 国家图书馆 文献研究 嘉靖年间 张彦远
  • 简介:明代中期吴门地区沈周、文征明及其他友人之间的一次“落花”主题的诗画唱和活动,诞生了多件著名的书画作品。其中,发起者是作品现存南京博物院的沈周,在《落花诗意图》画跋中沈周记写了自己及友人所作的30首落花诗。

  • 标签: 明代中期 落花诗 卷册 书画作品 南京博物院 “落花”
  • 简介: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大众的消费心理、消费文化也在不断改变,传统的、以工业大发展为基础的标志设计理念已经不能满足商业社会的要求,设计界开始呼唤新思维的出现。在传统的标志设计中,更多的是单一标志应用于平面载体上,在标志图形、标准色和文字组合上有所变化。在信息时代,标志的设计形式突破思维僵局,趋向多元化,更加注重内部结构的丰富性和外在形态的灵活性。

  • 标签: 标志设计 形态 消费心理 消费文化 商业社会 设计理念
  • 简介:宋代社会建立起以经学指导史学实践观念,义理化正统论史学观深入史家骨髓,贯穿于史学著作中。《宣和画谱》分类排序,分十类,以匹配“天九,地十”的理念和阴阳偶数性。十大分类题材排列顺序体现了儒家天地人三才观。编纂结构上效仿类书结构:一是综合性的编纂形式;一是单列番族以反衬北宋王朝的正统性与合理性,强化义理化正统论史学观念;一是单列墨竹题材,借用竹子的文化品格来突出文人士大夫品格。折衷融通理学指导下以真为尚和以韵味为尚的审美意识,这既是对北宋末期审美规范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又是在折衷融通、圆融无碍基础上向早期浪漫主义美学的过渡。

  • 标签: 《宣和画谱》 编纂结构 研究
  • 简介:书与画同源而异流,书画都各自以其独特的发展规律,形成了自己的面貌。由于书法的成熟先于绘画,以致在很长的历史中,绘画先得到了书法中“笔法”的滋养,成了中国画技巧论的精髓,“以书入画”的观念也因此根深蒂固。髡残(一六一二—一六七三),湖广武陵(今湖南常德)人。明末清初画家,工诗文、书画,清初四憎之一。本姓刘,出家为僧后名髡残。

  • 标签: 书法研究 髡残 题画 明末清初 以书入画 湖南常德
  • 简介:一般来说,与其他视觉艺术不同,雕塑都要转换成不易变形、损坏,利于永久保存的硬质材料才算最终完成。而“写意纸塑”可以直接成型,旨在最大限度地拉近艺术家与作品的距离。其特点在于材料的可塑性使创作直抒胸臆,艺术家能及时、反复修改,更符合创作的本真;纸纤维的亲水性使作品变得有多种可能性;材料便于收集、制作,减轻创作材料成本负担,让很多停留在草图阶段的构想得以实现。这些特性影响了“写意纸塑”的创作时间并使之呈现出新的面貌。

  • 标签: 纸塑 写意 材料语言
  • 简介:《西狭颂》摩崖位于甘肃成县天井山峡谷中,刊于东汉建宁四年(171)。自北宋以来,欧阳修、曾巩、赵明诚在金石着述中论及,而受世人之瞩目。降及清代,康有为、杨守敬、梁启超更是对《西狭颂》书法褒扬推崇,方整雄伟,疏宕静穆,誉为“汉隶之正则”。本文分着录、主事者李翕、撰书者仇靖以及《五瑞图》“四题”,以对《西狭颂》作一相应的考证与研究

  • 标签: 《西狭颂》 着录 李翕 仇靖《五瑞图》
  • 简介:哈尔滨城市品牌形象的建立,对社会认可和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哈尔滨城市印象海报又是城市品牌形象建立的重要形式,本文从哈尔滨城市印象海报设计的研究背景、作用、特征、创意面向、创意表现技法等方面进行剖析,挖掘哈尔滨城市印象海报设计作品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

  • 标签: 海报设计 城市印象 哈尔滨 城市品牌形象 经济发展 社会认可
  • 简介:王世貞爲明中葉重要的藝術鑒藏家,其所收藏的内容涉及繪畫、書法、器物、古籍等多種類型。本文以王世貞的書法鑒藏爲主要討論内容,通過對歷史語境的還原,旨在對王世貞的書法收藏的種類、偏好,以及王世貞與吴中地區重要的書法家的藝術交游進行研究,相較之同時代其他鑒藏家,挖掘王世貞獨特的書法鑒藏觀。

  • 标签: 王世贞 书法 鉴藏
  • 简介:徐悲鸿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巨擘,他的写实油画与中国画作品以“中西融合”和“中国画改良论”为思想基础,对中国现代绘画和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肖像画探索重在通过革新造型方式,改良中国画语言形式,最终以提高肖像的写实表现为旨归,从而使中国画这一传统形式在写实方面达到了新的高度,对建国后的中国画肖像创作和人物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本文拟以微观的视角撷取徐悲鸿的中国画肖像作品进行研究,以徐悲鸿自身的艺术成长过程为线索,系统梳理其肖像作品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艺术语言特点,通过考察分析其不同时期的肖像作品及其艺术语言风格的转变,进而总结他在中国画肖像的写实表现方面所作的具体探索。

  • 标签: 徐悲鸿 中国画 肖像 写实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