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一、“四一楔子”为元杂剧演出通例元杂剧以四一楔子为通例,这个众所周知的常识,今天有重新强调的必要。郑振铎先生以元刊杂剧和明初朱有域、刘东升的作品(永乐本、宣德本)不分析,提出:“杂剧的分析,大约始于万历时代,至早也不能过嘉靖的晚年。”“臧晋叔《元曲选》的每剧分为四或五,也非‘古’,也非本来面目。”日本学者岩城秀夫对此说有所修正,他指出最早在剧本中分析的是弘治本《西厢记》,不过他仍认为:楔子与的标识非元代本来面目,

  • 标签: “四折一楔子” 元杂剧 剧本体例 演出形态 来源 表演艺术
  • 简介:<正>明代中叶刊刻元杂剧常常以""划分场次,由此之后,后人只要论及元杂剧的结构形式无不称一本四,可见以""作为划分元杂剧场次的标志已成惯例,形成了一种固有的观念。于是,后来研治元杂剧的专家学者为其所囿,"顺理成章"地用明代以来形成的""的概念去套解《元刊杂剧三十种》的"一"。虽然先后有钱南扬、周贻白、张庚和郭汉城等先生提出各种新说,看似意见分歧较大,实则都未能突破明人的藩篱,总是在以""划分场次的框架内苦苦探

  • 标签: 一本四折 正末 《录鬼簿》 钱南扬 戏曲研究 周贻白
  • 简介:朱载堉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和使用“五度相生”这一概念术语,但是,他在《律历融通》《律学新说》《律吕精义》中所阐发的一系列有关“五度相生”的内涵原理是明确清晰的,诸如黄生林、林生黄……,黄生仲、仲生黄……,以及“四去一”“三去一”等。由此证明,朱载堉的“新法密率”是摈弃“三分损益”、运用“五度相生”的结果,缺少“五度相生”这一重要的理论依据和生律基础,“新法密率”无疑也就失去了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

  • 标签: 朱载堉 新法密率 四折去一 三折去一 五度相生
  • 简介:”,是杂剧文体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我们一般都会说,元杂剧是“四一楔子”,每唱同一宫调的一套曲子。然而“”的意义与用法,最初并非如此。在杂剧的不同发展阶段,剧本中“”的划分与使用也不尽相同。一、“"的来源与出现“”在杂剧中的使用,最早见于元刊《古今杂剧》,但其曲一套并不标一,标“”的地方,通例如张国宾《薛仁贵》开场:

  • 标签: “折” 元杂剧 演变 古今杂剧 薛仁贵 曲子
  • 简介:川剧界继晓艇获得首届梅花奖以后,刘芸又获得了第五届梅花奖,正巧他们曾在《红梅赠君家》一剧中合作,分别担任男、女主角。该剧是一出探索性的剧目,排演过程异常艰难;剧中的唱、念、做、舞又大多经过革新创造,难度较高。他们历尽艰辛,奋勇开拓,终于成功地塑造了裴生与李慧娘

  • 标签: 川剧艺术 刘芸 李慧娘 裴生 杨门女将 阳友鹤
  • 简介:柳阳关”是《紫钗记》中流传最广的的出目,经过明清两代无数演员的打磨演练,成为昆曲清唱和剧唱中的经典。本文通过对比六种不同时期和来源的昆曲工尺谱及当今昆曲演唱实况、参考两种南北曲格律谱、对照《紫箫记》和臧懋循改本《紫钗记》,比较分析昆曲“柳阳关”唱腔的差别与流变,以探讨南北曲之区别、曲腔与曲律关系、文辞与曲律关系、曲腔与文辞关系等一系列曲学问题,并由此引出对曲腔、曲律关系的思考和讨论。

  • 标签: 紫钗记 折柳阳关 唱腔 曲律
  • 简介:一般认为,宋元南戏、元杂剧以及明清传奇在音乐体制上属于所谓"曲牌连套体",这种音乐体制与花部、地方戏的"板腔体"很不同。不论南曲系统的南戏及传奇,还是北曲系统的杂剧都是有"套"的。就戏剧结构看,杂剧、南戏及传奇都分""或"出",

  • 标签: 元杂剧 元刊杂剧三十种 早期南戏 传奇剧本 套曲 曲牌体
  • 简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她是用一生的时间在备一节课,可见用心"磨"课的重要性。真正的好课的确需要精雕细琢、千锤百炼,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教师对教学理念的把握会更准确,对教材的研读会更深入;在一次次"磨"的过程中。

  • 标签: 著名特级教师 于漪 应变能力 课堂情景 教学录像 试教
  • 简介:<正>四、字的记谱法字的记谱,在《越九歌》与十七首中截然不同.《越九歌》是律吕文字谱,字也用文字表示,十七首是工尺减字谱,字也用减字记谱.我们只要弄清这些属于两个完全不同谱系的乐谱,也就不会产生"字之义,为《越九歌》作,与十七调旁谱无与也"的误解了.十七首中的字大部分写作"?",也有写作"?".写作"?"大多是和它左边的谱字有连系出现的,因为字全部出现在双字谱中.但也有时与左边不连而写作"?",这是因为不同抄本的缘故.张奕枢本是据同畊馀抄本,刻于乾隆十四年,十七首中的字全都写作"?".陆钟辉本刻于乾隆八年,与朱孝臧《疆村丛书》本字有时写作"?".许增在光绪年间据陆本重刊,字也多写作"?".《事林广记》中的《愿成

  • 标签: 自度曲 姜白石 扬州 写作 谱字 九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