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世纪之交,王朔著文《我看鲁迅》,认为“鲁迅光靠一堆杂文几个短篇是立不住的,没听说有世界文豪只写过这点东西的”。一石激起千层浪。正如文学评论者孙郁在《文字背后的历史》(载《收获》2000年第11期)中所说:鲁迅“一直在世俗的话语之外,但又是世俗语境绕不开的存在。”关于鲁迅的种种是是非非,由苏雪林到王朔,辗转红尘,成为后世文人墨客争论不休的话题。

  • 标签: 鲁迅 王朔 世俗 《收获》 东西 短篇
  • 简介:张福贵在2011年9月20日的《中国社会科学报》上发表了同题文章。文章认为,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鲁迅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某个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根性,一种社会状态。

  • 标签: 鲁迅 平庸 中国社会 文化传统 民族根性 社会状态
  • 简介:文章从戏剧意识、女性观念、情感世界、社会角色的巨大变化入手,进行分析、探究、评价,以期对鲁迅惟一一次戏剧创作的动机生灭、状态剧变的缘由,作出多元、多维的视野拓展。

  • 标签: 鲁迅 戏剧 文化 情感 角色
  • 简介: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他对曲艺艺术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鲁迅以探究文学发展的角度开启了曲艺艺术理论研究的先河,为后世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鲁迅还将曲艺创作元素融入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之中,两种元素的完美结合,使之作品更加意味深远、耐人品读。

  • 标签: 鲁迅 曲艺艺术 关系
  • 简介:由于鲁迅高度的文学成就以及越剧艺术与鲁迅文学共同的越地文化渊源,不断追求变革的越剧艺术在革新中极大地开掘和吸收了鲁迅的思想文化资源,从而给自身的发展和探索提供了有力支撑。一方面,在发掘和利用“鲁迅资源”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鲁迅的思想、文学资源使越剧获得思想性的提升;另一方面,《祥林嫂》、《孔乙己》等越剧现代戏正是借助原著的艺术底色,增强了剧作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绽放出思想的光芒。

  • 标签: 鲁迅资源 越剧 现代戏 《祥林嫂》 《孔乙己》
  • 简介:我是带着无比的期待去看这部作品的.鲁迅这个神人带来太多的犀利和思想.他对于中国那个时代举足轻重的意义任谁都不能忽视和否定。我爱鲁迅,也爱和别人探讨鲁迅.了解大家心中的鲁迅.我一直认为他生来就是用文字来拯救民众的.那么独到、精确.犀利地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只是看完之后我非常地失望.甚至有些许愤怒。

  • 标签: 鲁迅 观后感 身体 举足轻重 神人
  • 简介:鲁迅论梅兰芳及京剧艺术放置于20世纪中国戏曲改革发展整体进程中加以研究,我们会更为公允地理解鲁迅的论说,同时也把握到贯穿20世纪中国戏曲改革史的一些核心问题,比如对戏曲的本质和功能的认识、戏曲作为民间文化的被改造及戏曲与更广大的民众之间的关系等等。鲁迅的论说对我们今天思考中国戏曲的现状和未来仍具有重要启示。

  • 标签: 鲁迅 梅兰芳 京剧艺术 戏曲改革
  • 简介:从《鲁迅著译编年全集》中与莎士比亚相关的论述爬梳出鲁迅对作为经典的莎士比亚其人其作的态度。在鲁迅留日期间,莎士比亚是代表西方文明的符号;归国后,因为主体的文化选择,鲁迅疏离了莎士比亚;后期,莎士比亚成为攻击的矛指向论战方。作为被悬置的经典,莎士比亚没有真正被鲁迅创作性地转换于自己的创作中,但鲁迅因其和莎学独特的交集成为中国莎学学者的一员。

  • 标签: 悬置 经典 莎士比亚 鲁迅
  • 简介:北京鲁迅博物馆伴随着北京城市发展的历程,半个世纪以来,从封闭型国家意志的空间缩影逐步走向开放、多元的资本空间,从单一、单体的宣传走向丰富、群体关系的文化综合服务平台。它以开放的姿态链接高端的象牙塔和基层的学校、社区,将前沿学术研究、城市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相结合,把培养研究型人才与提升市民素质(尤其是中学生人文素养)相结合,融学术研究高地和市民教育基地为一体,形成了自身重要的文化形象和品牌特色,也成为北京一张富有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

  • 标签: 北京鲁迅博物馆 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形象 城市名片
  • 简介:浙江电视台录制的电视连续剧《鲁迅》前四集问世之后,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赞扬和好评,也受到了研究鲁迅的专家和鲁迅亲属的鼓励与支持。作为浙江电视台的负责人和这个连续剧的艺术顾问之一,我既感到高兴又感到惭愧。用电视连续剧的形式把伟大鲁迅的一生搬上荧屏,这是个新题目、大题目、难题目。我们一个小小的地方电视台要完成这样一个任务,一直觉得力不从心,所以迟迟不敢上马。有些好心的同志也陆续向我们提出忠告:我国至今连一篇全面评价鲁迅的论文还没有拿出来,你们想在电视上再现鲁迅的一生,谈何容易?.这块“硬骨头”还是不要啃好。但是,

  • 标签: 浙江电视台 少年时代 三味书屋 艺术顾问 在乡下 小伙伴
  • 简介:鲁迅对国民现代性的思考是在一系列具有鲜明浙东地域特色的担当者身份中显露,是始终从整体中、从"立人"的角度来思考未来中国建构问题,把传统伦理思想对国民的束缚作为表现中心。赵树理展现的则是一个相对狭小的文本环境,立足晋中乡土反映着底层普通大众的个人心理在社会变迁时代的反应并由此拓展提升了乡土小说的创作境界,构制了一幅"五四新文学"大众化、平民化转向的一幅现代性思考图景。

  • 标签: 鲁迅 赵树理 地域民俗 国民意识 现代性启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