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7
326 个结果
  • 简介:新疆近年来公开发行的史志书刊中,涉及到1954年建立的自治地方及其建立时间时,常出现错误,主要是对自治地方的称谓和建立的时间、以及乡、区级自治地方不列为自治地方以后的称谓问题上。一、称谓混淆、时间不准。新疆1954年建立了相当于县级的自治州6个,相当于专区

  • 标签: 自治地方 史志 回族乡 建立时间 乌苏县 焉耆回族自治县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理论和国家结构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功创举,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确立起来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运用新的实践经验,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 完善 发展
  • 简介:今年十月一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五周年纪念日。五年来,我国在少数民族平等权利、维护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建设事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自治地方的经济、文化、教育等项事业日益繁荣,团结进步事业稳步发展。本刊特陆续刊出辽宁省及其他民族自治地方近年来的发展建设情况,以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五周年。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法》 自治县 少数民族干部 民族自治地方 全面贯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 简介:土家族地区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施前后经历了半个世纪,在此过程中,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土家族成份的确认和民族区域自治的初步实施;第二阶段是土家族民族成份大规模的恢复和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普遍建立;第三阶段是土家族杂散居区民族成份的继续恢复和土家族民族乡的建立.土家族民族区域自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长期性、曲折性、复杂性特征,在我国实施民族区域自治的过程中极富典型性和代表性,其成功经验不仅对今后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有启示作用,对其他国家解决国内民族问题同样有借鉴作用.

  • 标签: 土家族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工作 管理机制
  • 简介:<正>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和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是马列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伟大创举和实践。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自治区 自治州 藏族 青海 民族自治地方
  • 简介:如何解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目标,其对我国的民族政策、特别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什么影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章从全面深化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法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入手,全面、深入地阐释了新时期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的新内涵、新要求。

  • 标签: 全面深化改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法
  • 简介:<正>宽甸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东南部的鸭绿江畔,北与桓仁、集安县接壤;西与本溪、凤城县毗邻;南接丹东市;东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边境线长215.5公里。幅员6200多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252个村街,总人口45万人。宽甸县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有满、朝鲜、蒙古、回、壮、苗、锡伯等14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占总人口的44.6%。宽甸地形略呈三角形,地势为西北高东南低,平均海拔400米。全县总面积929万亩。突出特点是山多耕地少,自然地貌构成为“九山半水半分田”,是较典型的山区,林产、矿产资源丰富,加之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于粮食、特产业发展。

  • 标签: 民族团结 《民族区域自治法》 民族自治地方 少数民族干部 朝鲜族 县政府
  • 简介:20世纪30-40年代,宛西地区发生了一场在“三自主义”指导下的区域性现代化实验,这场以追求“丰及足食、安居乐业”为目标的实验。植根于本土文化的基础之上,由于地理环境的独特和地方精英的努力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由于理论的局限和对封建土地制度的容忍,得不到广大贫苦群众的拥护与路途夭折。

  • 标签: 20世纪30-40年代 河南 宛西地区 区域性现代化 宛西自治
  • 简介: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五十年来的巨大进步,归结为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正确。这些是和内蒙古、新疆、宁夏、西藏等自治区有共同性的。但广西成立壮族自治区也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桂东汉族聚居区和桂西壮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究竟是成立一个统一的自治区,“合而不分”;

  • 标签: 广西壮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少数民族聚居区 内蒙古自治区 共同性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把中国民族特点与马克思主义民族问题的理论原则相结合而确立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它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在新形势下,坚持民族自治制度对于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和谐社会 创新 构建
  • 简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颁布和实施,促进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本文对30年来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意义和成就、法制建设等的研究进行梳理和评述,建议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法工作,进一步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汇聚创新发展力量。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法 研究评述 30年
  • 简介:本文认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我国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政治制度,也是保障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的重要制度。认真贯彻执行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西部地区各民族的繁荣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关键是用足、用活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

  • 标签: 西部大开发 民族区域自治 自治权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有效地保障了少数民族人民平等的民主权利和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中国之所以不实行联邦制,而采用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完全是从中国的国情实际出发,由中国的民族特点决定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由民族聚居要素、区域经济要素、自治机关要素、自治权力要素和国家帮助要素共同构筑而成的,它具有特别强大的生命力。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 制度作用 中国特色 基本经验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30年来,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从而影响该法律的全面贯彻落实。为今之计,必须坚定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自信不动摇,维护我国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尊严和权威,尽快制定和出台自治自治条例,切实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法 贯彻落实 思考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是民族自治区域自治的有机结合。毛泽东作出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决策,依据的是中国国情,并有着深厚的民族平等观、民族自治和国家结构形式的思想认识基础。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上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历史必然。

  • 标签: 毛泽东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自决 李维汉
  • 简介:自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以来,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经历了准备、正式确立、进一步发展三个阶段,对于西藏的现代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就政治现代化而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三个方面推进了西藏的政治现代化,即政治权威的合理化,行政管理的科学化,政治参与的扩大。在新形势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第一,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第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律体系;第三,加快推进自治机关的行政体制改革。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西藏 现代化 政治现代化
  • 简介:民族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各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认识不同、理念不同,处理民族问题的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我国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制度之一。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从最初提出的“联邦制”①到后来实行的“民族区域自治”⑦,进而使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体现了我党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定决心。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问题 基本制度 世界性 联邦制 法制化
  • 简介:2018年是自治区成立60周年,伟大祖国改革开放40周年。6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回汉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凭借聪明、才智和艰苦奋斗,进行宁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创新发展,初步实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殷切期望。

  • 标签: 宁夏回族自治区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全面小康社会 改革开放 艰苦奋斗
  • 简介: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形式、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实践,促进了民族自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强了各民族团结,巩固了国家统一。《民族区域自治法》是党和国家民族区域自治理论和实践成果的法律化,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新阶段和新形势下,要在认真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民族区域自治,要在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形式上和法制建设上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 标签: 民族区域自治 民族问题 “三个自信” 《民族区域自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