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续志的续补和相对独立要求,编纂续志时对篇目的设置既要区别于前志,要创新,又要使类目不至于变动过大;内容上既要尽量避免与前志交叉重复,又要使续志有独立完整,更要具有实用价值。

  • 标签: 续志 续补性 独立性
  • 简介:赫梯国与其附属国的关系是研究赫梯历史以及古代近东地区关系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的学术研究目前多是关注这些附属国对赫梯国王的义务以及赫梯国王对其附庸的控制,但是,通过对赫梯附属条约、赫梯国王的年代记和敕令以及近东国家间的书信等文献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认为,这些附属国的独立的研究被忽视了。本文旨在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

  • 标签: 赫梯国 附属国 独立性
  • 简介:中国同盟会在东京的机关报《民报》,在孙中山先生的国际主义精神指导下,对当时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深为关心和同情,给予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本文根据搜集到的珍贵史料,论述了《民报》对韩国独立运动的大力支持。《民报》处在日本当局监视下,还能明确表达中国人民对日本侵略韩国的反对,表明它采取的斗争策略灵活巧妙,本文对此也作了分析。

  • 标签: 《民报》 精神指导 灵活巧妙 日本侵略 伊藤博文 民报
  • 简介:本文从笔者的实际工作出发,论述了独立院校图书馆在采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改善采访工作的一些建议,认为要站在读者的立场思考问题、改进工作。只有这样,才能搞好采访工作。

  • 标签: 独立院校 图书馆 采访工作
  • 简介:辛亥那一年,我在上海,正由商务印书馆所设的商业中学毕业后在该馆当练习生。我幼年深受我表兄敖嘉熊烈士的影响.痛恨清朝的反动统治,这时又读了许多革命的报纸和刊物,因此反清排满的思想日益高涨。及广州起义失败,七十二烈士殉难,当时的热血青年莫不抚髀长叹,我因自己非同盟会会员,没人介绍,得不到参加的机会,但是心里早已怦然而动,跃跃欲试了。到了那年农历八月十九日,武昌起义,全国震动。我就和秦乐钧、徐祖正两个同学秘密集议,

  • 标签: 商务印书馆 广州起义 武昌起义 同盟会 烈士 排满
  • 简介:20世纪30年代初,由胡适和他的几个朋友共同创办的同人刊物,在当时享誉全国,于知识界影响甚大.一般略微熟悉中国近代史者无人不知.但当年具体管理这份发行量很大的杂志的全部庶务工作(包括校对、付印、收发等事宜)的人,却几乎无人记得.此人即是黎昔非先生.黎先生原是中国公学的学生.他尊师爱友,热忱敬业,对公益事业具有高尚的献身精神.这是非常可贵的,对于这样一位值得敬佩的前贤,我们不应让他的名字被埋没.胡适先生当年对黎昔非的工作非常满意,不止一次地在的中对他表示感谢之忱.2002年是创刊70周年,又是黎昔非先生诞辰100周年,特写此文,以为纪念.

  • 标签: 黎昔非 胡适 独立评论
  • 简介:<正>什么是比较文学?我们一直在提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能够回答它了吗?我们已经展示的不断积累的材料给人的感觉多样而眩目。为了经得住比较学者所受到的尝胆似的引诱,——应当承认这一点,我想从对象与方法两方面重新把握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的对象象大千世界那样复杂,而且又永远飘忽不定。它目前论述的是什么呢?

  • 标签: 比较文学 比较学 比较研究 对象与方法 文学社会学 文学关系
  • 简介:他的祖父是晚清维新派政治家陈宝箴,官至湖南巡抚,被光绪帝称为“新政重臣”,是地方督抚中唯一倾向维新变法的实权派风云人物。父亲是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陈三立,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古典诗人,是著名的因北平沦陷绝食而死的散原老人。母亲是湖南名门望族俞家之女俞明诗。

  • 标签: 政治家 湖南 晚清
  • 简介:坐落于天津市红桥区西北角小伙巷的民间组织“老义学”,已和这个历史悠久的回族聚居区共同经历了近150年的风风雨雨。

  • 标签: 义学 历史 红桥区 天津 回族 西北
  • 简介:一个作品的最终价值要通过它所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程度来体现。要真正做到理解一个人物形象,就要从理解它的真实入手,看它是否为我们展示了一个真实的主观世界或客观世界。现代作家老舍在他的代表作《骆驼祥子》中,塑造了祥子这个城市贫民的典型形象,既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中城市贫民的真实形象,为我们刻画出整个社会的状态,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面对黑暗社会苦苦寻求出路时内心痛苦而真实感受,正是这种真实的刻画,实现了作品存在的价值,并使作品产生了震憾人心的效果。一、作者与作品背景介绍二、人物形象分析三、艺术分析与评价

  • 标签: 艺术价值 祥子 文学与社会 真实性
  • 简介:托多洛夫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学理论的先驱者。今天,他又提倡回到起点,意思是重新拾起传统美学教育的构想。与时代保持距离,托多洛夫也没有能避免面临文学本质和他化的问题。将解构发展到极致不能解决解构本身的荒谬。我们试图用中国的辟思概念来作为连接点,探讨一系列文学内所包含的成对定义。中国的古老思维是否能帮助文学摆脱其危机呢?

  • 标签: 法国文学 托多洛夫 “文学危殆” 文学他化 辟文辟思
  • 简介:研究与概括各民族文学及各国文学的特性,应该以民族(国家)文学为最基本单元、以世界文学为广阔平台,进行宏观的比较研究。在宏观比较文学的视阈中,可以将法国文学的总体特征概括为三个方面:一,“爱争吵”、好论战是法国作家的天性:二,游走于“政治夹缝”是法国文学的独特风景;三,追新求奇是法国文学嬗变发展的特征。这三个宏观特征的概括不仅有助于理解和把握法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也可为法国文学与他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提供宏观参照。

  • 标签: 法国人 法国文学 民族特性 宏观比较文学
  • 简介:回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学的贡献,不仅仅是在作家和作品数量的增加上,更表现在文学与文化结构的扩展和增添。回族作家和学者不但促进了中国文学文体的发展,而且更重要的是,引进了人类另一重要的文明成果——阿拉伯和伊斯兰文化及文学,从而对中国文学起到了有力的丰富、补充和拓展作用。回族作家的创作实践表明,他们始终将民族与国家、民族与人类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无疑是一个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

  • 标签: 回族文学 中国文学 丰富 拓展
  • 简介:文学不但反映现实生活,而且也反映人的心灵和梦幻。从文学本文中往往能得到最直接、最深刻、最丰富的关于人的知识。因此,我选择从中国文学本文来讨论中国女性,并展望女性研究的前景。女性这个符号在中国文化中,也像在其他文化中一样,有着极其复杂的内涵,并且一向由男性定名、规范和解释。

  • 标签: 当代文学 女性意识 传统文学 女主人公 女作家 “女性文学”
  • 简介:1919年"三一"运动的爆发改变了包括北京大学师生在内的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对殖民地朝鲜和韩国独立运动的认识,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傅斯年等人都对"三一"运动给予很高的评价,在鼓励国人奋起的同时,并希望中国能援助韩国独立运动。当时在北京活动的韩国无政府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与李石曾、吴稚晖、李大钊等人也多有交往,在思想上互相影响,申采浩转向无政府主义即与李石曾有关。当时在北京大学留学的韩国留学生也积极组织团体,发行刊物,从事独立运动。北京大学为韩国独立运动培养了人才,提供了活动空间。北京大学与韩国独立运动的密切关系,正是中国与韩国独立运动关系的一个缩影。

  • 标签: 申采浩 朝鲜人 李石曾 吴稚晖 大学师生 柳子明
  • 简介:  按照学术界几十年来的通行做法,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文学被划分为若干个单元,或者叫做断代,诸如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等.单元为什么这样划分?代为什么这样断?学界似乎没有进行过真正的讨论,更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乍一看,这样的划分是以历史朝代的更迭为根据的,好像并未作更多考虑,但稍加分析又不尽然,因为它没有完全以历史学的断代而断代文学史,而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朝代放在一起构成了相对独立的联合单元.为什么要这样组合而不是其他,这其中又不能说完全没有文学研究者的理性设计在内.之所以在这里提出这个问题,绝对不仅仅为咬文嚼字,而是基于对一种文学史研究合理性的探索.在笔者看来,任何一种"惯例"都不会横空出世的,它自有形成的原因和根据,我们一方面要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同时还要对其保持适当的警惕,因为"惯例"以其持久而普遍的影响往往可能造成对某些历史事实的"遮蔽".就文学史断代问题来看,断代是否标准,单元组合是否合理,直接牵涉到对相关文学史发展变迁的确认,特别是两个阶段文学史研究能否接榫、如何接榫的问题.有时候"惯例"制约着研究现实,研究者又常常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强大的"惯例".如此一来,两者就有可能合力导致文学史研究与原生态的文学变迁产生隔膜.……

  • 标签: 两汉文学 历史变迁 变迁文学史
  • 简介:钟俊昆先生的新作《客家文化与文学》,于2004年11月由南方出版社正式出版了。应该说。选择客家文化和客家文学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确实需要一定的勇气和毅力。因为据笔者粗略统计,涉及客家文化及客家文学的已有的论文专著,多达600余种。要在这些成果上取得新的突破,无疑是比较困难的。另外,目前学术界对客家文化和客家文学的诸如来源、结构、性质等方面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和分歧。例如,对客家文学的定义,争议就十分激烈,有人认为客家文学是专门反映客家社会生活的作品,有人认为客家文学是客家籍作家写成的文学作品,还有人认为应该是用客家语言写成的作品,等等。如何厘清这些分歧以及坚持什么样的标准,是研究客家文化或文学时首先面临的难题。因此,要写关于客家文化和文学的著作,难度确实是很大的。

  • 标签: 客家文化 客家文学 宏观叙事 历史 文学作品 社会生活
  • 简介:在这篇文章中,萨特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他的写作观点。作为一个主张对当代问题表态或采取行动的作家,他认为写作好比“开枪”,任何人写任何事都是有某种意图和针对的,写作是为了暴露和改变世界的某一个方面,作者的选择恰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观点。什么是写作,为什么要写,写什么,怎样写,写给谁看,写出来会产生什么社会效果,……萨特在《什么是文学》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他对文学的目的、作用、方式、社会效果等问题的见解,值得一读。

  • 标签: 文学 写作观 作家 社会效果 萨特 行动
  • 简介:学习写作文,对于小学生来讲是个具有挑战的任务,特别是三年级刚刚作文起步时,大部分学生显得很迷茫,不知道写什么,如何写,更不知道如何将事物写具体,把文章写得有条理……要解决这样的难题,光靠一周的两节作文课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日的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指导,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明意悟情,而且根据课文特点,选择读写结合点,及时让学生模仿和创造运用、联系,才能实现语文工具与人文的统一。怎样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写作,本人在日常教学中主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 标签: 文学写作 作文起步 阅读教学 语文教师 引导学生 创造性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