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6 个结果
  • 简介:顾太是清代著名的满族文学家,她的词作《东海渔歌》在词学界享有盛名,历代评论家对其词学渊源及词风特色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被学界誉为"清代第一女词人"。

  • 标签: 出版 《东海渔歌》 文学家 顾太清 评论家 女词人
  • 简介:瞅准机会,进士下海了35岁的“干部”刘学询下海了,而且经营的是赌博业——他中标投得了广东“闱姓”博彩(以科举中榜者姓氏为博彩方式)的承包经营权,承包期限是1890年至1896年。这多少令后世渎史人有点疑问:作为一名通过艰难的“公务员考试”(科举)、获得了官员身份的读书人,怎么会突然弃官从商,而且投身的又是如此的“贱业”?

  • 标签: 承包经营权 大清 公务员考试 承包期限 刘学询 赌博业
  • 简介:东京陵李凤民清代陵寝除关外三陵、清东陵和清西陵之外,还有一座被人淡忘的东京陵。此陵原是陵规模最大的墓园。曾葬有太祖努尔哈赤之祖父母、父母,以及他的后妃、兄弟、子侄等十数人,时称“东京二祖陵”,是关外“四陵”之一(另三座祖陵为兴京永陵、盛京福陵和昭...

  • 标签: 努尔哈赤 东京城 太祖 穆尔 陵园形制 《清太宗实录》
  • 简介:恩伯原名克勤,1899年9月19日出生在浙江省武义县一个山村的地主家庭。他投靠蒋介石发迹,遂与陈诚、胡宗南成为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三大军事集团的统帅之一。在抗日战争期间,他作为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驻中原地区,其军队发展到60多万人。但部军纪极差,对百姓实行法西斯统治,民怨沸腾,当时河南地区水、旱、蝗、"四害"横行,""即指恩伯对人民的坑害。那么,恩伯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 标签: 汤恩伯 蒋介石 卫立煌 张家口 诨名 第一战区
  • 简介:  1964年10月底至1965年6月初,我参加了中共山东省委海阳社教工作团,在山东海阳县搞了8个月的"四".当时我只是一名刚刚步入大学校门一个多月的学生,如今回忆起那段经历,许多事情记忆犹新.……

  • 标签: 四清纪事
  • 简介:清嘉庆八年(1803)某日,仁宗到圆明园游幸,时至中午,正准备用膳。突然一个名叫成得的内务府厨师拔刀刺向嘉庆。因为变起肘腋,令人猝不及防,嘉庆皇帝大惊。旁边一名大内侍卫,武功高强,冲上前挥剑挡住了成得的进击。成得不是那侍卫的对手,终于失手被擒。抓住成得之后,嘉庆命令王公大臣及六部九卿联合会审。成得死不招供,只是说:“如果行刺成功的话,那么诸位(指王公大臣们)现在的宝座就是我成得的坐处了。”

  • 标签: 圆明园 嘉庆 内务府 大臣 联合会 高强
  • 简介:1964年冬起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农村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简称"四"(政治、经济、思想、作风)。江苏的"四"运动由于有不少中央的头面人物参加,在当时影响很大。如林彪夫人叶群和外交部副部长王炳南等在太仓,张爱萍将军在邗江,外办主任张彦和

  • 标签: 工作队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轶事 省委书记 工作团 团长
  • 简介:到过颐和园的人都会被它精湛的造园艺术折服,它是北京西郊保存最完好且规模最大的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杰出作品。颐和园是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漪园后,于光绪年间在其废墟上营造的。漪园出现在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极盛时,比颐和园更具规模。在地理上.它衔接圆明园与玉泉山静明园。使北京西郊诸园林完美和谐的统一在一起。

  • 标签: 颐和园 皇家园林 昆明湖 中国古典园林艺术 英法联军 圆明园
  • 简介:清朝驻防西藏官兵的制度是清朝对西藏地方主权的标志之一,对于维护清朝驻藏大臣、达赖喇嘛为首的西藏地方政府的权力,以及西藏社会的安定、保卫边防等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过去中外学者对此问题也多有论述。然而,国外一些相关的论著,却说什么清朝驻藏官兵,只是一支为数不多的、保护驻藏大臣的“卫队”,只是一种“摆设”。因此,有必要依据历史事实,再对清朝驻藏官兵制度的形成、特征及作用作一考述。

  • 标签: 兵制 地方政府 达赖喇嘛 历史事实 清朝 西藏
  • 简介:天聪十年(1636)四月十一日,金国汗皇太极更改国号,满文作(daicing),①汉文为大。从此历朝沿用,直至辛亥鼎革、帝逊位。皇太极为什么改国号为“大”?这个国号包含何等特殊的象征意义?自上世纪初叶,中外治清史者潜心研究,各抒己见,有关论著相继问世。然而,迄今尚无共识。究其原因,在于没有确定此国号源自何种语言,或认为满语,

  • 标签: 国号 词源研究 大清 象征意义 皇太极 金国
  • 简介:李伯元在《官场现形记》,第十九回“重正途宦海尚科名讲理学官场崇节俭”中,写到一位副钦差署了浙江巡抚,司、道上去禀见。“只见署院穿的是灰色搭连布袍子,天青哈喇呢外褂,挂了一串木头朝珠;补子虽是画的,如今颜色也不大鲜明了;脚下一双破靴;头上一顶帽子,还是多年的老式,帽缨子都发了黄了。”然后,署院开始教谕下属:

  • 标签: 《官场现形记》 李伯元 古代文学 文学评论
  • 简介:郭店楚墓出土竹简《语丛一》所言“宾客,庙之文也”,是释礼的精言。庙之文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静态的文饰,一是动态的文饰。静态的文饰指庙的建筑形制,动态的文饰则指诸侯助祭及觐见天子在庙内外的种种威仪。

  • 标签: 郭店竹筒 宾客 清庙 文饰
  • 简介:1966年2月,春节刚过,作为省委“四”工作队员的我,与其他60名同学一道,奔赴威宁回族苗族彝族自治县白马公社,在草海之滨度过了100多个日日夜夜,其中很多趣事至今难以忘怀。现将其忠实记下,既是自己对往事的回忆,又权当一个普通人对那段历史的见证。

  • 标签: “四清”运动 中国 历史资料 威宁回族苗族彝族自治县
  • 简介:青海是一个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自然风貌的地方,描写千姿百态,绚烂多彩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文人笔下的主要内容。清代诗人描写这一内容的诗作,或清新秀丽,或雄浑粗犷,或开朗豪放,或萧索凄凉,显示出了不同的色彩和个性。这些诗作者大多虽非名家,但由于他们中许多人久居高原或亲历河湟,对这里的山水风光、人事民风有着比较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体验,因而他们笔下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那样鲜活。

  • 标签: 青海 清诗 自然风貌 历史文化 人文景观 自然风光
  • 简介:黄正清大革命时期已经是藏族中一位出类拔萃的英俊青年。共产党人宣侠父于1925年至1927年5月来到甘肃甘南自治州,和黄正关系甚好,对黄正进行启蒙教育,并对他进一步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激发了黄正爱共产党、爱祖国的情怀,从此黄正为民族为祖国倾注了他的一生。

  • 标签: 黄正 民族政策教育 同志 政治思想教育 共产党人 大革命时期
  • 简介:1921年10月13日,时为北京《晨报》赴俄特派员的瞿秋白与李宗武一同去参观过距离莫斯科西南约四百余里的田村。田村,即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村,俄语意为'明媚的林中空地',是一代文豪托尔斯泰的诞生地,托尔斯泰在这里写下闻名世界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也是在这里最终入土为安。十月革命后,这里一方面作为由教育人民委员会经营管理的托尔斯泰邸宅陈列馆的所在;另一方面又

  • 标签: 清田村之旅 瞿秋白清田村
  • 简介:《(光绪)鬰林州志》各序言、衔名及凡例,尽述历代州志纂修及版刻源流,记录编纂者名氏、各书之篇目体例,又抒发作序者对修志的认识,论及历代州志和本志的正误得失。内文注重补前志之阙,增加门类,令内容更为丰富。同时,变前志之体,纲目清晰,统属有序。重视核实考据,纠前志之错,不啻为一部简洁而内容不失丰富的州志编纂史。

  • 标签: 光绪 鬱林州志 凡例 沿革 风俗 物产
  • 简介:清朝定鼎后,社会长期稳定.凭借便利的水陆交通,亳州的社会经济在前中期有了长足的发展,逐渐成为皖北地区重要的商业城市,时人称之为“小南京”.亳州商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康熙二十年,中央在亳州设立分税口,该口成为凤阳关辖下较早设立的分税口之一;二是亳州的商税、牙税税额都居省内前列;三是亳州的街巷数量增长迅速,商品专业化程度高;四是亳州城内商贾云集,会馆林立,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 标签: 清前中期 亳州 商业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