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对孤竹、伯史实的辨识及评价龚维英一司马迁极其推崇伯,置《伯列传》于《史记》70列传之首。《传》云:“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1].举世混浊,清土乃见。”太史会显然是以他人之杯酒,浇自己之块垒。伯生活的年代在公元前十二或十一世纪之未,是殷未周初...

  • 标签: 孤竹国 《史记》 甲骨文 殷商文化 “正义” 男性生殖器崇拜
  • 简介:<正>西周铜器铭文中常见到"南淮夷"之称.迄今所知记载南淮夷活动的铜铭,有翏生盨、鄂侯驭方鼎、敔簋、禹鼎、兮甲盘、驹父盨诸篇,均在五十字以上,内容丰富.这些铜铭的年代均属西周晚期.由于这些铜铭记述了当时周王朝经营南淮夷的过程,同时涉及到鄂国,所以对上述铜铭作综合的深入的研究,实事求是地揭示这一段历史面貌,无疑是很有必要的.一、南淮夷集团的形成

  • 标签: 淮夷 西周晚期 禹鼎 周王朝 铜器铭文 兮甲盘
  • 简介:为探究滇西地区青铜文化及相关铜器的制作技术,本研究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pXRF)对滇西祥云县大波那墓地、检村石棺墓和红土坡古墓群出土357件铜器进行了成分分析。结果表明,pXRF可在无损、原位的情况下,基本做到铜器合金成分的定量分析。铜器材质均以红铜和锡青铜为主,铅锡青铜和砷铜居少量。三处墓地铜器Sn、Pb配比模式高度一致。铜矛、铜剑等兵器中出现少量高锡青铜。这些现象反映出祥云地区各时期铜器的制作工艺高度一致,可称之为昆明铜器工艺类型。大波那墓地铜器基本不含铁,其余墓地存在较多高铁铜器,大波那地区的先民应该采用了不同的冶炼技术。砷铜全部出自红土坡古墓群,初步推测晚期墓葬出现的砷铜乃至砷铜工艺很可能是沿着"半月形文化传播带"由西北地区传入祥云地区的。

  • 标签: 祥云地区 青铜器 PXRF 昆明夷
  • 简介:2012年12月至2013年5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昭通市文物管理所及盐津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联合组成考古队对位于盐津县普洱渡镇都山怀疑为乌蒙王府的石马埂建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发掘的同时,为了全面了解都山区域的文物分布情况,建立起各文物点时间和空间二维框架,我们对都山以及附近区域进行了全面踏查。通过这次工作,并结合前人的成果,发现都山及周边区域分布了众多宋以后的文物遗迹,其中以大量的石室墓(不包括有碑刻纪年的清墓)为主,另有一建筑基址和垒石遗迹(彩版一)。

  • 标签: 文物考古研究所 考古调查 盐津县 云南省 边区 考古发掘
  • 简介:一、概述中国乃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中国文化始于河洛。河洛文化是中国最古老之历史文化,远在三代之初,始祖沿黄河中下游即今中原河南~带生息繁衍,逐渐形成哲学、伦理、政治、医学、天文、水利、农桑、美术、书法、音乐、舞蹈等古老之河洛文化。中国大陆气候北寒南温,北旱南润,河洛地区乃当时政治、经济、交通之中心,

  • 标签: 台湾文化 河洛文化 汴京 地方戏 《易经》
  • 简介:河洛地区是指黄河和洛水相交汇处的这一广大地区。关于它的具体范围,朱绍侯先生曾指出:“即指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显然这个范围要大于我们通常所说的洛阳平原或洛阳盆地,但洛阳平原无异是河洛地区的核心部位。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为河洛文化圈,实际要超过河洛范围,即应该涵盖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区。

  • 标签: 河洛文化 汉人南迁 客家文化 河南 大谷关遗址
  • 简介:<正>吴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总概吴国历史,我们认为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自太伯至周章为第一阶段。这个时期,吴国与中原地区绝少来往。由于吴国分布地区本是“荆蛮”所在地,偏居东南一隅,其文化面貌与中原地区的商族文化、周族文化皆异,加以太伯、仲雍是为了“避季历”才奔至荆蛮地区,故其与中原地区来往甚少。第二阶

  • 标签: 中原地区 吴文化 中原文化 吴国 文化关系 土墩墓
  • 简介:这里说的巴蜀文化是考古学文化。任何考古学文化在自身的发展当中,都是和其它文化交流碰撞、相互影响的,巴蜀文化也不例外。在考古发现中巴蜀文化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因素,同时也输出自身的文化因素。这些方面已有许多例证。现就巴蜀文化和周边文化关系研究中的几个问题谈点浅见,请各方专家指正。

  • 标签: 考古学文化 巴蜀文化 考古发现 指正 文化关系 文化交流
  • 简介:1924年4月.瑞典人安特生及其助手从兰州出发。沿洮河逆流而上,在位于洮河东岸的临洮县辛店村首次发现并命名。辛店文化分为:山家头、姬家川、张家嘴和唐汪四种类型。其中。在临夏地区的辛店文化陶器有姬家川、张家嘴和唐汪类型。

  • 标签: 羌族文化 古代 彩陶 瑞典人 临洮县 河东
  • 简介:自从重庆市巫山县庙宇镇龙骨坡发现古人类化石(即“巫山人”),证明长江流域青藏高原东部是人类的起源地,翻开了中华民族远古历史的第一页。在成都平原上,相继又发现了距今4300余年前(即约传说中黄、炎新石器时期)崇州市西南13公里的紫竹村“崇州紫竹古遗址”,与新津县新石器时期的“宝墩文化”和崇州市的“双河古城”、“温江鱼凫古城”、“都江堰古芒城”以及“郫县古城址”等6处历史考古重大发现,构成了长江文明上游起源的中心。这对研究巴蜀文化

  • 标签: 濮文化 长江流域 崇州紫竹古遗址 新石器时期 巴蜀文化 考古学
  • 简介:一、晋文化及其历史分期"晋文化"这个称谓可作"广"、"狭"两义的区分:"广义"的晋文化可以看作是关于山西古代文化的概称或泛称.如同人们习惯于以"晋"作为山西省的代称或简称一样,举凡山西地区的传统文化往往冠以"晋文化"称谓;"狭义"的晋文化或比较确切意义的晋文化,应当看作是关于西周至春秋战国时代山西文化的一种指称,也就是关于晋国文化与魏、韩、赵三晋国家文化的统称或合称.

  • 标签: 晋文化 山西 地方文化 军事文化 开放精神
  • 简介:近日,读到宋治民先生亲笔签赠的新著《蜀文化》(文物出版社2008年10月出版,定价28元),感觉对蜀文化更有了一种新的、系统的认知和了解。由于笔者从事蜀文化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工作有十余年,愿将几点读书感言记录如下,供各位先生、专家指正。

  • 标签: 蜀文化 文物出版社 考古发掘
  • 简介:本文根据典型遗址的分析,对镇江营文化和北辛文化,两支分布于黄河下游的考古学文化的内涵分别进行了阐释,然后对两支文化进行了比较,初步认定镇江营文化和北辛文化属于两支不同的考古学文化系统,并回答了后岗一期文化与北辛文化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发生交流的时问和方式。

  • 标签: 后岗一期文化 北辛文化 镇江营文化 文化比较
  • 简介:本文的东夷文化是指以山东地区为中心的海岱地区自新石器时代至周代的考古学文化,它有产生、发展、繁荣和消亡的过程,同时又有融合和传播的过程.在融合、传播的过程中,对日本绳纹文化、弥生文化遗存,无论遗址、聚落、墓葬形制、稻作农业、习俗诸方面,还是制陶工艺、器表装饰风格以及陶器、石器的形制等方面都与东夷文化有密切关系.东夷文化和日本考古学文化都是世界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共同深入研究.

  • 标签: 东夷文化 日本考古学文化 比较研究
  • 简介:本文在对郑州近年发现的洛达庙文化遗存与豫东杞县鹿台岗先商文化遗存的比较研究中,发现洛达庙类型的文化遗存同鹿台岗先商文化的关系密切.早商二里岗文化来源于本地的洛达庙类型,而后者又是从豫东鹿台岗先商文化发展而来.

  • 标签: 商文化 文化遗存 发现 新探 来源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