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7 个结果
  • 简介:二十日晴晚雨一阵照前入直,巳正回。国史馆送列传来阅。四川通判闵藩见,乔茂萱来谈。木匠来立亭柱。二十一日晴子康致陈莲舫信送交。照前入直,巳正回检察所,熙桢、荣泰、方培湜均见,卢国华见。王季斌来画工程稿。

  • 标签: 国史馆 符曾 陈莲舫 通判 成都将军 禁烟公所
  • 简介:七月廿三日召见赖清键。丰伸泰请训,见。引见四十五人,内有王公承袭,广忠遗折。云南粮道授陈燦。广忠照都统赐恤。电皖抚,黄呈祥速赴滇任。七月廿四日召见方培恺。驾幸西苑。崑、孙两中堂,鹿、瞿两军机均赏西苑门肩舆,御前大臣(肃王)善、马玉崑、姜桂题均赏西苑门骑马。七月廿五日召见庆王、载功。瑞洵请假三个月赴新疆就医。崇文门监督派庆王、荣中堂。

  • 标签: 遗折 赐恤 岑春 领侍卫内大臣 马玉 外务部
  • 简介:<正>我国曲艺艺术源远流长,支裔繁多,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喜爱。探究这种说唱艺术的渊源时,我们不应忘记敦煌遗书中的《捉季布文》(伯三六九七)。关于这一题材,敦煌所出共有十个卷子。其中有的冠以“词文”题目,如伯三三八六卷《大汉三年季布骂阵词文》。《捉季布文》一卷篇末云:“具说《汉书》修制了,莫道词人唱不真”。可见,当时已有专门从事这种说唱艺术样式的艺人——“词人”的称呼,而“词文”在说唱中也已成为独立的一种。敦煌变文卷子中有的唱词记有“平调”、“侧调”、

  • 标签: 敦煌遗书 刘邦 敦煌地区 汉书 渊源 汉高祖
  • 简介:张春之死──《明史·张春》补遗王芳张春,字景和,号泰宇。陕西同州(今大荔县)人。万历二十八年(1600)中举人,历任刑部主事、山东按察司金事、永平兵备道等职,官至太仆司少卿。历官数任,忠于职守。《明史》有。崇帧四年(天聪五年,1631)八月,后金...

  • 标签: 皇太极 《清太宗实录》 大凌河之战 《明史》 历史档案 朝鲜使臣
  • 简介:古龟兹地区地处新疆西端,地理上近于中亚腹心地区,扼古代中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的要冲,是佛教东进入我国的第一站,亦是东西交通大动脉丝绸之路北线的必经之路。因此,龟兹地区佛教石窟寺的研究对解决中亚以东地区佛教的传布及其相关问题具有极重要的作用。

  • 标签: 丝绸之路 石窟 壁画 中亚 佛教 交通
  • 简介:拓是文物学与金石学研究中保存和展示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广西位于中国南部高湿地区,拓用纸的干燥速度较慢,水性墨汁在拓中容易晕散,拓难度较高。文章就广西地区拓的技术与方法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工作中针对高湿度环境下的拓技术改良作了专门阐释,并以碑刻拓及铜鼓拓为例,说明拓技术改良后的实践效果与优势。

  • 标签: 传拓 拓片 高湿度环境
  • 简介:“牙雕骑象菩萨造像”是6至8世纪由中亚、西域人制造的,融合有汉民族文化风格的佛造像作品。其丰富的内容,独到的形式,为研究佛教东渐及中西文化交流提供了难得的资料。

  • 标签: 佛传 舍利塔 中亚 西域 壶门 榆林窟
  • 简介:一、探讨缘起蜀国开明氏青铜器上,有一常见的组合式文字,称为“心文”。文意义明确,不外乎崇奉与保卫之意;心文究竟代表什么?则众说纷纭。笔者前曾作过初探,以为是开明氏所奉先祖或先妣之意。近则进一步探索,推知乃表示古蜀先王鱼凫氏。笔者早先略有论证,

  • 标签: 鱼凫时代 蜀国 考古工作 蜀史 三星堆文化 氐族
  • 简介:<正>敦煌莫高窟之藏,自儒释道写经至塐刻画壁,容观之盛,古今无匹,而俞脉该备,统纪调达,又非孔壁汲冢之残缺.它的真正价值,除了高超绝世的艺术瑰宝外,还在于创造这一伟大宝库的人.敦煌文献的官、私写本的经生、书,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一生之中虽然没有惊人的业绩和作为,但他们当时留下的宝贵遗墨,却为后人开拓了宽阔的研究前景.他们书写的各类经卷,成了中华民族宝库中的弥足珍贵的宝藏,为世人所瞩目.为了不泯灭这些

  • 标签: 敦煌文献 妙法莲华经 敦煌文书 题记 敦煌写经 考述
  • 简介:<正>尊:青铜礼器。一九六五年在汉阳东城垸(附近是纱帽山)出土。高37.1、口径26.4、底径16.5cm。喇叭口,腹略鼓,高圈足。器表三层花纹:云雷纹衬地;颈饰薰叶纹,其下作回首夔龙,腹部及圈足饰饕餮纹;在主纹的凸线条表面刻划脉络以为勾勒。圈足上部有两个对称的不透空十字形镂孔。器身从

  • 标签: 青铜礼器 饕餮纹 十字形 江苏铜山 汉阳 凸线
  • 简介:新近出版的《滨田德海蓖藏敦煌遗书》中存有一件小说《黄仕强》写本,文本与业已公布的其他写本不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异文比较的方法,对该写卷的文本传抄系统进行初步研究,并重新校录,以便学界了解利用。

  • 标签: 敦煌写本 《黄仕强传》 传抄系统
  • 简介:薪有斯人》一书是张光直与李济、凌纯声、高去寻、夏鼐诸位先生的通信集,共收书信192通,约23万字,时间跨度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这些书信绝大多数为首次披露,具有难得的考古学史史料价值,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光直从一个普通学子到世界著名考古学家的成长过程、台湾考古的兴衰、中国考古学走向世界的艰难历程。以及中国第一、二代考古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

  • 标签: 张光直 书信 考古学史
  • 简介:《晚笑堂竹庄画》是清初著名画家上官周编绘的人物像,是明清以来重要的人物画谱之·。是书自1743年刊行以来,至民国年间,经多次覆刻、翻刻或影印,传世版本多达十余种。由于早期版本未见标注雕版年月、单位、刻书家姓名等“刻本牌记”,学术界至今尚未对版本进行考证和认定,导致各馆藏单位标注为“1743年刊,秘’或“原刻本’的《画》版本不一,有的甚至将传世数量较多的第三代翻刻本定为‘‘苴本’。本文从各馆藏《画》中采集建国以前不同时期的版本样本,运用文献学、版本学、图像学的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试图考证《画》早期版本刊行的大致年代,确定初刻本,厘清各版本的演变顺序。

  • 标签: 版本 初刻 翻刻 字体风格 图像信息
  • 简介:本文介绍了敦煌写本《千经》与《大悲启请》的详细情况,注意其开首“仰启月轮观自在”之句,对于了解水月观音与千观音的关系,水月与密宗观音的关联,即水月观音的真正缘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 标签: 千手经 大悲启请 水月观音经 水月观音像 月轮观自在
  • 简介:佛教自汉朝末年由印度传人我国,距今有近两千年的历史。它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和封建社会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等方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伴随着佛教传人的佛教艺术,逐渐独立发展。建寺造像成为时代风尚而风靡各地。这为那时的艺术家和民间工匠们,提供了充分发挥创作能力的场所,他们把外来佛教雕塑艺术中的形式,

  • 标签: 千手观音 造像 山西省 佛教艺术 传播与发展 汉朝末年
  • 简介:古代印度宾头卢信仰的产生及其东王惠民早在西魏大统年间,敦煌莫高窟第285窟的壁画上就出现了宾头卢化跋提长者姊的故事画;五代至元朝间的敦煌壁画上,有三幅作为十六罗汉之一宾头卢像;晚唐至宋初的敦煌遗书中,保存着的六件《请宾头卢疏》;中国佛教史料中也时常...

  • 标签: 古代印度 《经律异相》 十六罗汉 故事画 《大正藏》 敦煌遗书
  • 简介:《付法藏因缘》旨在阐述印度佛教历代祖师付嘱心法的传承,传入中国后,为隋唐间形成的天台宗、禅宗等宗派祖统说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敦煌文献中保存有21件付法藏传文献,可分为《付法藏因缘》和《付嘱法藏传略抄》二类,后者是前者的略本。这些文献对于认识敦煌地区的禅宗祖师信仰及历代祖师付嘱心法的传承都具有重要意义,敦煌莫高窟第196窟中的佛教高僧像反映的是律宗内容,与《付法藏因缘》及禅宗祖师信仰毫无关联。

  • 标签: 文献 禅宗 付法藏传 唐代 敦煌
  • 简介:本文首先就关于部分禅宗北宗人物传记中的失误之处进行举证,同时对禅宗初期的重要人物高僧法如,在禅史上的地位略作评价;再次就、两书不载法如或窜改法如弟子师承关系之失误进行评析.

  • 标签: 北宗人物 东西两京 弘忍十大弟子
  • 简介:本文在简要回顾社会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组织的完整社会化历程包括三个阶段:适应社会主流价值,内化社会主流价值,与社会主流价值互动;再用此社会化理论检视天主教行中国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化状况:试探期“佛教化”,初传期“贵族化”,再传期“适应化”。复归期“合法化”;四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化历程的成功与否与天主教行中国的成败具有很强的一致性。

  • 标签: 天主教 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