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1 个结果
  • 简介:《泉志》是中国现存最早记录钱币专著。王贵忱、艾俊川、屠燕治等学者对其版本进行过研究,或混淆版本,或只言及刻本,或单独研究抄本,或只研究国内版本,不免有憾。笔者蒐集存世《泉志》诸本,以时间为主线,以文献著录、书籍版本为主要分析对象,希冀全面地展示《泉志》版本,为后面的研究提供更为丰富、有价值材料。缺漏之处,还请方家指正。

  • 标签: 《泉志》 《津逮秘书》
  • 简介:中国公众考古媒体传播始于1998年门户网站新闻频道考古信息大众化传播.迄已走过20年历程。其间,公众考古网络化传播大致经历了媒体传播期、考古人自媒体传播期、考古人与公众双向互动全媒体传播期三个阶段。媒体出现和发展调动了公众参与考古积极性和可行性,进一步实现了公众考古追求公众化和社会化互动效应,为公众考古传播提供了全新模式。

  • 标签: 新媒体 发展史 公众考古传播
  • 简介:在超级连接主题下,博物馆功能越来越多元;同时我们也意识到时代在互联科技带动下不断飞速发展,而在这种个人时间被急速压缩情况下,健康成为了社会公众问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健康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饱满状态,以及良好适应力.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状态。然而在当今社会环境下,似乎每个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焦虑、孤独、抑郁、丧失、身体伤痛……面对这样普遍问题,作为社会服务机构博物馆,以其特殊多媒介环境和众多文物及艺术品而成为提供疗愈最佳场所,它在提供放松、反思、健康教育新功能下,与艺术治疗、触摸等新方法相结合,吸引潜在”观众,探索其创造个人价值及提供心灵安放之所新意义。

  • 标签: 博物馆 博物馆功能 心理疗愈 艺术治疗 健康
  • 简介:新近出版《滨田德海蓖藏敦煌遗书》中存有一件小说《黄仕强传》写本,文本与业已公布其他写本不同,具有重要研究价值。通过异文比较方法,对该写卷文本传抄系统进行初步研究,并重新校录,以便学界了解利用。

  • 标签: 敦煌写本 《黄仕强传》 传抄系统
  • 简介: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致季宗元札》是其早年书法真迹,研究者对其书写年代说法不一,以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说影响较大。信札内容反映官职任满待迁及日常政务繁冗、督责严苛等现象,对比元朝官员任期和职权来分析,符合赵孟頫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任职兵部郎中时实际情况。信札中提到赵孟頫获见大量唐宋绘画名作,也应是在大都任上才有此机会。故此,《致季宗元札》书写年代应为至元二十七年。

  • 标签: 赵孟頫 致季宗元札 圆座署事 大都
  • 简介:漳窑米黄釉瓷器中带有纪年铭文传世品和出土物比较少见,中国国家博物馆、财团法人鸿禧艺术文教基金会和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分别收藏了一件刻有"大明万历乙卯年(万历四十三年)""漳州""同安县""东溪乡""陈福成""开元寺"等铭文瓷雕作品,造型典雅隽秀,线条流畅优美,工艺高超精湛,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本文结合文献和前人研究,考释瓷雕铭文和相关内容,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生产瓷雕窑口位于泉州府同安县东门外东溪附近,今属厦门市同安区东溪一带,地处厦、漳、泉三角开放区中心位置;陈福成监制瓷雕,并于铭文中体现地缘位置,展现出漳窑生产中浓厚同业竞争商品经济意识和形态;瓷雕皆为开元寺供养器,为定烧之物,铭文内容丰富了明代瓷器供养铭文体例。

  • 标签: 明代 漳窑 瓷雕 陈福成 供养器
  • 简介:为了可直接考察修复材料对壁画颜料层-地仗层(地仗层-地仗层)黏结性,借鉴敦煌石窟泥塑制作“木骨泥胎”原理和涂层、黏接剂附着力和黏结强度测试方法,设计了一套拉拔模具。该装置解决了壁画修复材料评价中黏结界面错位,客观数据获取难,适用性差,耗时长等问题。试验测定了6种常用修复材料在质量浓度5%条件下黏结强度,确定其黏结性强弱顺序为:纯丙乳液>聚乙烯醇PVA-1788>白乳胶>硅丙乳液>明胶(Paraloidb-72)。基于试验数据,提出选择修复材料及工作浓度时,应以接近原有胶结材料(明胶)黏结强度为宜。

  • 标签: 壁画 修复材料 黏结性 评价
  • 简介:摩《青州益都县令房公清德之颁》碑,信息量大,未见著录,主要记载了南北朝隋唐时期高门望族——房氏家族成员房彦云在益都县令任上政教伟绩,系一篇具有证史之实、补史之缺、纠史之谬价值珍贵金石文献资料另外,该碑将一件尘封已久书法作品生动地呈现于世人眼前,充分展示了初唐书法艺术高超水平,堪称唐代碑刻书法中优秀作品。

  • 标签: 唐代 青州益都 房彦云 房氏家族
  • 简介:殷墟王陵区共发掘十余座带墓道大型墓葬,其腰坑底部距地表深度普遍在11~14米,远远超过同时期商代水井地下潜水线,可证在王陵区商人营建大型墓葬时,墓穴(尤其腰坑)深度均应穿透地下水,达到"下及黄泉"效果。本文认为,这正是商代社会中"黄泉观念"体现,商墓底部腰坑就是死者灵魂通往黄泉路入口,腰坑中殉狗就是通往黄泉路上引领者。

  • 标签: 殷墟 商代墓葬 腰坑 黄泉观念
  • 简介:商代甲骨卜辞里牢、■分别指经过系养牛和羊。西周以来牢字取代了■。为了区别经圈养牛和羊,在牢前加上大小,用大牢专指体型相对于羊要大经圈养牛,用少牢专指体型相对于牛要小经圈养羊。《大戴礼记·曾子天圆》关于"太牢""少牢"分别是牛、羊说法更贴近周代社会实际。

  • 标签: 商周时期
  • 简介:本文通过考察美洲地区一种名为阿尔帕卡(alpaca)金属材料,利用与该地区相关历史文献、影像资料、考古出土器物、博物馆藏文物,并参考冶金考古方法,认为这种金属材料很可能是一种含有铜镍锌三元合金,即镍白铜。然而,这种金属在美洲出现时间及发展情况仍有待更深入考察和研究。

  • 标签: 镍白铜 冶金考古 阿尔帕卡 美洲
  • 简介:袋状坑[1]是田野发掘中经常碰到一种遗迹现象,相对于直上直下筒状坑壁而言,袋状坑所呈现遗迹现象有一定"迷惑性"。正确认识袋状坑,不仅有助于我们发掘好一座灰坑,亦有助于对其它遗迹现象处理和相关研究开展。

  • 标签: 袋状坑 发掘 思考
  • 简介:六年前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说:“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梦想。”“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期盼。”此后,习近平总书记还不断深入论述中国梦深刻内涵,例如,他强调指出中国梦不仅是中国大陆十三多亿人民梦,而且也是海峡两岸同胞共同梦,需要大家一起来圆梦。

  • 标签: 中国梦 中华民族 世界 中国人民 国家博物馆 伟大复兴
  • 简介:长征期间,中国共产党指挥红军粉碎了蒋介石扼杀中国革命企图,为抗日战争保存了骨干力量。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红军进行了广泛抗日宣传活动,团结和壮大了大批抗日力量,为全民族团结抗战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并提供了人力保障,尤其是“北上抗日”方针明确提出,使党和红军由长征初期战略退却转变为奔赴抗日前线伟大进军,成为开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先行者。长征为实现全民族抗战做好了充分准备,永垂不朽长征精神指引着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

  • 标签: 红军 长征 抗日宣传
  • 简介:沈周与北京文官群体交往,是关于沈周其人其艺研究中值得注意现象。作为明中期文坛领袖并积级参与绘画品评李东阳,是北京文官群体中具代表性的人物,且与沈周往来颇多。本文从李东阳对沈周绘画鉴藏入手,结合存世绘画作品与文献记录,考察交往建立与收藏途径、题跋与品评、鉴藏行为与沈周绘画互动等细节,试图厘清以李东阳为代表明中期北京文官群体对沈周及其绘画态度。本文得出结论如下:沈周与北京文官群体交往,有赖于苏州籍北京文官促成,书画在其中发挥着重要媒介作用。沈周绘画能够在更广阔地域产生需求,与北京文官持续关注和频繁鉴藏活动相关。北京文官鉴藏行为,曾对沈周绘画产生影响,而沈周在绘画主题与风格上选择,也积极地回应并参与到了北京文官生活和文化空间之中。

  • 标签: 李东阳 沈周 北京文官 绘画鉴藏
  • 简介:出土于太原东山《□憘墓志》记述了墓主作为军事将领一生履历,其中两次出现“大贤真”一词,为鲜卑语汉文音译.梳理碑志和文献中出现大贤真,“大贤真备身都督(或内直备身都督)”是颇为独特北齐禁卫军军官鲜卑一汉组合式名号.为我们认识北朝后期历史发展、民族融合内涵,提供了视角.

  • 标签: 鲜卑语 大贤真 备身都督 东魏北齐 □憘墓志
  • 简介:河南淅川徐家岭M9墓出土蘧子受鬲铭文自名之字当隶释为“”,“”从“圭”得声(指圭是盥声符),应是“鬲”字异体或鬲别称用字。

  • 标签: 蘧子受鬲 自名
  • 简介:在汉代和宋元墓葬启门图大行其道时代,佛教艺术也引进了这种图像。北朝时期典型启门图更多地表现为天宫图像,在隋代到盛唐期间沉寂下去,中晚唐时期再次重兴。宋元时期佛教启门图多出现在丧葬语境之中,在经营位置、构图元素以及图像意涵等方面,都和墓葬启门图非常接近。除此之外,佛教艺术中还存在数量可观非标准型启门图,大抵属于艺术工匠独出心裁。

  • 标签: 启门图 佛教艺术语境 汉墓 宋元墓葬
  • 简介:山东古代碑刻有着悠久历史,不仅在全国存世数量最多,而且内容丰富,具有极高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价值,是齐鲁文化瑰宝。其中拓片技艺在体现和提升山东汉魏碑刻价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而且旧拓中齐鲁先贤题跋,同样是优秀齐鲁文化体现。

  • 标签: 拓片 山东 汉魏碑刻 齐鲁文化
  • 简介:夹砂陶是陶器中非常重要一个品种,特别是作为炊煮器是古人生活中不可或缺日用器具。对夹砂陶器中掺合料研究能够反映当时夹砂陶制作工艺,也可以用来探讨掺合料来源以及当时手工业分工以及产品流通等问题。为此,本研究主要利用显微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河南灵宝西坡遗址出土夹砂陶器中人工分离出掺合料进行了初步分析,讨论了其中掺合料类别、所占比重及来源。结果表明,西坡遗址出土红褐色夹砂陶中掺合料矿物成分主要以长石、石英、云母为主,而对样品及砂粒称重结果表明,一些样品所用掺合料比重可达20%左右。同时,对该遗址出土石料分析表明,石料物相组成与掺合料相似。另外,结合对良渚古城遗址夹砂陶器分析结果,提出古代夹砂陶器掺合料很有可能一部分来自于当时石器和玉器等加工废料论断。研究成果为今后有关陶器掺合料研究提出了方法和思路,同时也为探讨古代手工业生产专业化模式提供依据。

  • 标签: 夹砂陶器 掺合料 拉曼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