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利用周原遗址2014年发掘的凤雏三号基址(F3)和以前的凤雏甲组建筑、云塘—齐镇建筑群、召陈建筑群,从建筑组合的类型学分析,三大建筑群在周原遗址聚落变迁中的位置,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创新等角度出发,论证凤雏甲组的始建年代应为西周早期。指出周人的早期大型建筑基址(凤雏建筑群)应是对商代建筑形式的模仿与学习。结合西周铜器铸造的学习与发展过程,可发现大型建筑也遵循着同样的过程,即西周早期的凤雏建筑群秉承商代建筑特征,中期的召陈建筑群体现周文化特征,晚期的云塘—齐镇建筑群,此后秦马家庄宗庙建筑延续其风格。最终推测凤雏建筑群的设计者的族属为商人,而其使用者身份的为周王或其在周原的代理人。

  • 标签: 凤雏建筑群 聚落结构变迁 专业知识 学习与创新
  • 简介:黑龙江省中部山区由南部的张广才岭山脉和北部的小兴安岭山脉组成,二者以松花江相隔。中部山区以西为开阔的松嫩平原,向东为平坦的三江平原,往北为相连的大兴安岭,面南为绵延的长白山山脉。以往中部山区报道的旧石器遗址有阿城交界Ⅲ和嘉荫常兴屯㈤遗址,但在这些遗址发现的所谓石制品的人工性质还存在争议,该地区的旧石器考古还基本处在空白状态。最近几年新发现的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这种状况,目前虽然对这些遗址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但该地区旧石器时代文化和石器工业的大致特征已出露端倪。笔者主持或参加了这些遗址的发现和研究工作,现将这些遗址的发现情况和对它们的基本认识介绍如下。

  • 标签: 黑龙江省 中部山区 旧石器时代
  • 简介:本文从文化演进、文明起源、丝绸之路和绘画艺术四条主线,从180万年前的文化发源到5000年的文明发展,梳理了山西丰厚的文化资源,揭示了山西对中华文明的重大贡献。在当今国家强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背景下,山西的发展也愈发需要文化的滋养和支撑,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并不断地从中汲取滋养和力量,激发社会的文化创新与活力。

  • 标签: 考古 文物 山西 文化资源
  • 简介:对于博物馆讲解工作而言,其工作所起到的作用是多方面的。除了能够对相应的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之外,还能够通过讲解工作人员的讲解艺术来满足游客的各方面需求。因此,博物馆讲解艺术应该以人性化的讲解形式,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不同类型的讲解,从而才能够提高博物馆讲解工作的服务质量。

  • 标签: 博物馆 讲解艺术 人性化讲解
  • 简介:一、引文中国古代出土玉器部分存在黑色沁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玉器黑色“水银沁”或“黑漆古”的提法古已有之,清代学者将口口相传的关于玉器“水银沁”的说法记录书中,并将其与汞元素的关系明确道来。宋代直至清代,玉器玩家对黑色“水银沁”现象情有独钟,刻意模仿,利用“老提油”(烟熏火烤,将炭黑沁入玉中,本研究认为老提油的办法除部分炭黑沁入玉的瑕疵部位产生黑色现象外。

  • 标签: 黑色水银沁 XRF 科技检测 朱砂
  • 简介:王国维先生倡导以传世文献与地下出土材料相印证,提出的“二重证据法”,已成为上古中国研究之圭臬。近年来,简牍文献的整理与发表,为早期儒家经典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或能校订旧说,或能补缺去伪,有价值的成果颇多,蔚为大观。最近,武汉大学徐少华先生的新作《简帛文献与早期儒家学说探》(下文简称《探》,商务印书馆2015年5月版)出版,收录了他十余年间关于早期儒家学说的重要成果,文章尔雅,颇能比异析疑,

  • 标签: 儒家学说 简帛 简牍文献 民之父母 传世文献 郭店楚简
  • 简介:2001年在蒙古国布尔干省巴彦诺尔(Bmannuur)发掘的突厥壁画墓出土4l枚金银币,这些金银币的发现对于考察中国乃至东亚周边地区出土的西方货币及其仿制品的相关问题极其重要,丰富了东亚地区发现的西方货币仿制品的类型,是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补充。本文基于发掘报告以及相关研究文章和图片资料,结合中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仿制品的发现情况对这些金银币的具体形制加以详细梳理,介绍截止目前亚洲东部所见拜占庭金币仿制品的类型与特征,以增进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了解。

  • 标签: 突厥 金币 丝绸之路
  • 简介:本文将性别考古学的研究视角运用到传统的史学研究上,通过对西周时期不同墓地中贵族夫妻墓的对比,总结出西周贵族墓葬所见性别差异的一般规律。分析表明,西周贵族妇女的社会地位虽总体上低于丈夫所在层级的男性贵族,但相差并不悬殊。即使与商代贵族妇女的状况相比,其相对地位也未出现显著的下降。有些西周贵族妇女可能具有比丈夫更高或与丈夫相当的社会地位。毕姬墓规格高于倗伯墓的原因有可能是西周时期异姓贵族娶姬姓女子为妻,出于尊周的目的,在埋葬时赋予姬姓女子较高的墓葬规格。

  • 标签: 西周墓葬 性别差异 贵族妇女 社会地位
  • 简介:洪辩作为敦煌张氏归义军首任河西都僧统,参与过张议潮推翻吐蕃的起义,是敦煌名僧,藏经洞保存有他的彩塑写真像,为学界所熟知。洪辩在莫高窟营建方面也是不遗余力的,据敦煌写本记载他在莫高窟建“七佛药师之堂”“法华无垢之塔”,另据研究第16窟也是他的功德窟“吴和尚窟”,因此他在莫高窟应该有相应的供养像,可惜因这些洞窟均经后期重绘,洪辩供养像的信息尚不明确。但经我们考察研究发现,在张议潮的功德窟莫高窟第156窟发现有洪辩的供养像,这与藏经洞洪辩彩塑写真及对应壁画组合有密切关联。更为有趣的是,经仔细梳理第156窟供养像的图像和历史信息,在第156窟洪辩像后跟随着同为敦煌名僧的弟子悟真供养像,他们师徒二人一起出现在节度使张议潮的功德窟中。洪辩和其弟子悟真供养像在第156窟的发现,从供养像的角度,为敦煌佛教及其归义军历史的研究提供新资料。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洪辩写真像与供养像的图像组合关系,简单探讨历史时期佛教高僧日常生活中身边的“侍人”“侍者”现象。

  • 标签: 洪辩 供养像 莫高窟第156窟 张议潮功德窟 悟真 侍人
  • 简介:炳灵寺石窟藏传佛教壁画中保留着多幅印度成就师的画像。此文以其中的“道果法”祖师毗瓦巴为例,对石窟中6幅毗瓦巴图像在不同窟龛中的分布情况、宗师及其“道果法”于元明时期在炳灵寺的传播背景、以及在石窟中的功能特征做了尝试性探析。

  • 标签: 炳灵寺 毗瓦巴 道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