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50 个结果
  • 简介:作为一种分散型城市,郊区始于20世纪20年代,盛于二战后的发达国家。西方早期的郊区研究主要集中在郊区的发展浪潮,郊区的界定方法、发展机制、后果和政府调控等方面,90年代所提出的"新郊区"概念将郊区与边缘城市、郊区次级就业中心的发展联系在一起。21世纪以来,社会空间成为西方郊区研究者最关注的话题。本文基于近年西方学者关于郊区研究的最新文献,从郊区与居住空间重构、郊区与住房选择和分异、郊区与居民通勤行为、郊区与居民生活空间、郊区的社会影响等方面总结了西方学者在社会空间视角下的郊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然后,分析了西方研究议题转变和研究方法创新对中国郊区研究所带来的启示。最后,从研究视角拓展、定性方法应用、微观机理探讨、多重互动模式建构等方面对未来中国郊区的研究进行展望。

  • 标签: 郊区化 社会空间 地理生活史 质性方法 西方国家
  • 简介:摘要:工业、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政府的发展规划成为推动城市的动力。在城市过程中,出现了城市人口过度增长、政府的过度消耗、过度的资源消耗与污染以及过度的非人本指标等现象,带来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

  • 标签: 城市 城市化 过度城市化
  • 简介: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的国有农场形成了政企合一、企业办社会的管理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农场这种管理体制中长期存在的矛盾不断深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农场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场实行属地管理已是大势所趋.本文以上海市郊区部分农场为例,从分析其现状特征和属地的必要性出发,在归纳总结我国各地农场属地的三种经验模式,以及上海市郊两个农场属地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特大城市郊区农场属地与行政区划调整模式进行了深入探讨.

  • 标签: 特大城市 郊区 农场 属地化 行政区划 模式
  • 简介:<正>1991年4月20日,北京商业地理研究会秘书长候明光,组织北京地区全体会员。前往京郊平谷县考察论证卫星城商业布局。考察中大家详细听取了平谷县商业委员会主任郭明山等人的介绍。研究会顾问陆大壮教授、崔家立教授、副理事长张靖宜教授、秘书长王希来等同志介绍了国际城市卫星城的功能和演变趋势。大家对城市卫星城未来发展规模与现实购买力水准差,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探讨,

  • 标签: 地理研究 卫星城 北京商业 商业布局 演变趋势 平谷县
  • 简介:本文基于550份调查问卷和第一手的访谈资料,以北京著名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回龙观文化居住区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包括居住空间、工作空间、购物空间和游憩空间在内的郊区大型居住区生活空间重构的特征与机制,分析了居民生活空间重构与郊区的关系。研究表明,近10年来,居民对远距离居住—工作空间错位有较强的承受能力,以回龙观为代表的郊区大型居住区在形成居住空间郊区、商业和休闲空间的分散和多中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验证了过去10年中北京郊区发展的高强力度。回龙观社区职能由单纯卧城向综合型社区的演变成为居民多种生活空间重构的背景,另外,不同类型的生活空间之间相互联系,某种生活空间变化往往导致另一种或几种生活空间跟随发生变化。回龙观的案例给郊区的城市规划工作带来一定的启示。

  • 标签: 大型居住区 生活空间 活动类型 郊区化 回龙观
  • 简介:城市居民迁居行为是城市地理学的重要课题,但以微观手法研究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尚不多见。本文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以位于北京郊区的回龙观居住区为例,以微观的手法对城区拆迁居民、经历体制转型的中老年人、北京本地年轻人以及外地来京年轻人的迁居历程进行解读,寻找经济、社会和制度变革与个体生命历程的交集,进而洞察郊区居民迁居的一般性特征。在此基础上,从迁居机会供给、住房需求、住房获取能力、迁居决策4个方面归纳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特征,并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面阐释重构机制。对郊区居民迁居行为重构的研究,有助于理解北京城市空间重构及郊区进程。

  • 标签: 生命历程 迁居行为 空间重构 郊区 北京回龙观
  • 简介:在中国城市郊区与交通供求不平衡的发展趋势下,郊区居民出行研究日益受到关注;然而随着郊区生活愈多潜在问题浮出,刻画其在每日24小时尺度上的微观活动—出行模式的研究已不足以反映,需从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出行研究。本文基于2012年北京市上地—清河地区居民日常活动与交通出行调查所获取的一周GPS与活动日志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与方差分析的方法,以一周为时间尺度,研究居民在出行基本特征、时间节奏与巡回模式的日间差异。研究表明,郊区居民日常出行主要受工作活动制约,在工作日与休息日出行活跃程度差异明显;工作日之间,郊区居民出行具有自调节性;休息日之间,郊区居民出行特征差异较大。此研究结果可为交通出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出行行为 巡回模式 日间差异 郊区居民 北京市
  • 简介:在构图时一般使用横幅画面比较好,应保持比较长的景深.最简单也是最保险的拍摄大面积花卉的方法.就是将相机设置到自动曝光模式.取好景,适当调整构图,将焦点对准镜头最近的花朵或对准画面中央的花朵,半按快门对焦合焦后.接着全部按下快门,一张色彩鲜艳的大面积花卉照片就拍成了。

  • 标签: 花草 旅行 花卉照片 画面 构图 面积
  • 简介:<正>近年来,旅游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速度之快,产业素质之好,关联带动功能之强,综合经济社会效益之佳,已日渐成为一项令人瞩目的明星产业。国际旅游创汇已从1978年的2.63亿美元上升到1996年的102亿美元,提前实现小平同志生前要求在本世纪末创汇100亿美元的目标,1996年全国旅游总收入,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左右。在旅游业中投资额最大,占有资产总量最多而处于重要地位的涉外饭店也随旅游业的发展保持强劲的势头。从整体而言,涉外旅游饭店的营业收入和客房出租率随着入境旅游者的连

  • 标签: 饭店经营 旅游饭店业 内资饭店 总经理 经理职业化 经营者
  • 简介:本文从乡村城市问题的阶段性演变过程出发,总结了近期乡村城市概念上的主要论点,并据此认为:乡村城市是乡村空间与经济相结合的产物,是涉及到地域经济系统、乡村人口的分布与集聚程度、乡村社会的现代发展水平、质量等多维度的一个概念。并初步探讨了这一概念的内涵。

  • 标签: 乡村城市化
  • 简介:绿色发展是指导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科学发展的崭新理念和发展方式,是中国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基于绿色的视角,在明确城镇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3个维度选取29个指标,构建城镇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城镇质量分段函数评价模型,对济南市2001-2013年间的城镇质量进行动态分析评价,并采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济南市城镇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程度进行了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济南市整体城镇质量呈稳步增长态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为拉动城镇质量保持增长的主要因素,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发展有待提高。(2)新世纪以来济南市城镇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稳步上升态势,自2001年的弱度协调发展阶段,2008年之后进入中度协调发展阶段,但与理想状态下的极度协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 标签: 城镇化质量-水平 协调发展 绿色化 济南市
  • 简介:2014国际城市管理协会(ICMA)国际区域峰会在扬州市举行,中外专家和城市管理者就“绿色城镇:机遇与挑战”这一主题展开交流与讨论。来自美国、加拿大、俄罗斯、澳大利亚、丹麦、荷兰等十多个国家的国际城市管理协会理事会和国际委员会成员、国际附属机构负责人、部分会员代表参加会议。现摘登部分中外嘉宾的关观点,以飨读者。

  • 标签: 绿色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 规划 治理
  • 简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已成为一种时尚.休闲产业日益兴起,休闲经济对国民经济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休闲产业经营的过程中,单一的、无特色的休闲产品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休闲产品主题化成为发展趋势.主题公园、主题酒店、主题旅游和主题购物等就是主题休闲产品的几种表现形式.

  • 标签: 休闲 休闲产业 休闲产品 主题化
  • 简介:兰州府城隍庙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张掖路中段街北,规模宏大,建筑壮丽,结构严谨,雕绘精美,据现有的历史资料推断,兰州府城隍庙最晚创建于宋代,其四进庭院式的建筑,相当于正二品官衙的建制,此为中国北方城市所罕见。这样一张历经千年历史风霜、承载着兰州独特民俗文化个性的珍贵而古老的名片,如今只有主体尚存,面积仅为原古建筑群落的三分之一。然而,现代的高层大厦仍然步步进逼,仅以十米左右的间距擎天立地、四面而起,这些动辄二十多层之高,面孔冷漠刻板、单调乏味的后起钢筋水泥“小字辈”虎虎环伺,使兰州府城隍庙好似一位正遭受冷弃、步履蹒跚地走在现代边缘的孤单老者,委屈而又无奈。作为古代兰州城市灵魂载体的府城隍庙,正在遭遇——现代的围城之痛!

  • 标签: 现代化 围城 历史资料 北方城市 城隍庙 兰州市
  • 简介:旅游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有助于优化区域产业结构和构建城市长效机制。本文从指标代表性入手,在构建旅游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相对发展度模型,定量分析了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旅游与城市耦合协调关系的省际格局。结果显示,旅游与城市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性,呈现出东部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东中西梯度递减的格局。这种省际格局的形成是经济水平、服务供给、环境条件、产业实效、资源优势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总体上具有经济主导和产业支撑的特征。未来应遵循地域差异与实际发展的需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旅游与城市协同发展的优化策略。

  • 标签: 旅游化 城市化 耦合协调关系 省际格局 形成机制
  • 简介:农业产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在我国农业产业化作为一种新的生产经营方式,是改革与发展的产物。健全和完善不同特色系列的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是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保证,二者相辅相成。本文以陕西关中地区为例,在分析现状特点、存在问题、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宜重点发展的四种“匹配模式”。并认为在思想上,要实现“三破三立”;在战略上,要调整和优化“三大结构”;在举措上,要做到“三个依靠、三个结合”

  • 标签: 农业产业化 社会化服务体系 匹配模式
  • 简介:近几年来,江苏在推进城镇、城乡发展一体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城镇、城乡发展一体化处于加速推进阶段。但城乡二元结构尚未从根本上破除。认为当前重点方向是努力提高城镇的质量,增强城镇的包容、吸纳功能。政策实施的重点与难点包括: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征使用制度、弥合城乡居民收入和社会保障水平的巨大差距、促进农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构建城镇和城乡发展一体的体制机制等。针对当前重点与难点,提出加强对基层工作宏观指导、正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建立市场和可持续融资机制、积极化解政策性土地流转纠纷、适度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模式等政策建议。

  • 标签: 江苏 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
  • 简介:随着WTO的到来和中国旅游市场的进一步对外开放.将会有更多的国际旅游企业集团通过合资、合作、直接投资等方式进入中国旅游市场,民族旅游企业将面临着更趋激烈的国内竞争及国际的问题。随着中国公民出境旅游市场的渐成规模和民族旅游企业的强大,我国的旅游企业也将会走出国门,向国际运作的方向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对旅游企业国际的背景、特征与运作方式的系统研究将有助于民族旅游企业在国际旅游市场上寻求竞争优势和发展模式。

  • 标签: 旅游企业 跨国经营 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