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通过四根超长大直径灌注桩单桩竖向承载力静载荷试验以及其它方法检测结果可知,超长桩承载力与使用反循环工艺、缩短成孔成桩时间、合理的泥浆性能、桩身混凝土完整性以及清渣彻底性有着密切相关。

  • 标签: 灌注柱 静载荷试验
  • 简介:根据华南地区现今地球动力学环境、新构造特征、发震构造模型、第四纪构造活动、地球物理场等方面的差异,通过具体的实例,有针对性地论述了弥散地震区划分的方法,系统地阐述了华南地区弥散地震的评价依据。对于弥散地震区内与已知发震构造无关的最大历史地震,给出了两种情况下确定弥散地震的方法,探讨了总体地震和构造活动水平与弥散地震的关系。华南地区弥散地震活动的评价结果与地球动力学环境特征密切相关,地震构造背景的一致性是进行弥散地震类比的基础。本文除了论述弥散地震活动评价方法之外,还初步给出了华南地震区弥散地震区划分方案和弥散地震评价结果

  • 标签: 华南地区 弥散地震区 弥散地震 地震构造
  • 简介:通过分析研究美国地质调查局和日本气象厅的仪器烈度算法,认为计算仪器烈度要综合考虑幅值、频谱、持时等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创新地提出了利用三分向合成加速度、速度计算仪器烈度,并通过汶川8.0级地震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推荐的仪器烈度算法,其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可为地震烈度速报提供参考。

  • 标签: 仪器烈度 地震动参数 三分向合成加速度
  • 简介:精确定位的活动图像为了解断层产状和深部构造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本文采用2014年5月7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山东地震台网及乳山台阵记录的乳山地震序列ML≥1.5级地震进行双差定位对比研究。定位结果显示:山东地震台网记录的地震经精定位后,震源位置呈现北西向(约315°)展布,剖面上地震分布较为均匀,震源深度3-11km。乳山台阵记录的地震经精定位后,震源位置呈现北西西向(约290°)展布,在空间上多处相对集中,体现了序列空间分布的丛集特征;剖面中心位置地震明显较少,此处似乎存在一凹凸体,序列地震基本发生在凹凸体的周围,震源深度集中分布在4-8km。从已有震源机制解、台站布局、精定位残差、现场调查等多方面综合分析认为,乳山台阵精定位结果更加准确。

  • 标签: 地震序列 双差定位 地震台网 乳山台阵
  • 简介:为监测北东和北西向断裂带的活动性以及水口库区因蓄水所诱发的地壳形变,而在福建沿海建立的由12个测点组成的GPS监测网,迄今为止,进行了2次联测,一次在1995年,一次在1997年。本文对这2次的观测概况、数据处理以及精度分析作了较详细的介绍,并对福建沿海地壳水平位移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进行了探讨。

  • 标签: 地壳运动 GPS测量
  • 简介:按照青海省地震局党组的决策部署,为贯彻落实《中共青海省地震局党组关于加强地震科技创新工作的实施意见》,《高原地震》编辑部委托青海省地震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对2018年《高原地震》四期期刊论文进行优秀论文的遴选和评审。经青海省地震局科技委联合期刊部分编委组成专家评审组,在遴选的基础上评选出各期优秀论文,现将评选结果公布如下:一、《高原地震》2018年第30卷第1期优秀论文:1.《省级地震部门地震安全性评价强制性评估事项研究与行政管理对策》2.《线性合成概率预测在天山地区的应用研究》。

  • 标签: 论文评选 地震局 高原 科技创新工作 科学技术委员会 地震安全性评价
  • 简介:通过收集整理235个实际钻孔资料并建立了2820个计算工况,运用一维波动等效线性化地震反应分析方法,基于不同类别场地条件,研究在不同强度、频谱特性的地震动输入形式下,场地条件对地表地震动参数影响,重点考察地表峰值加速度的变化特征及规律,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条件下地表峰值放大倍数的一般经验值。由于我国现行抗震设计规范中,没有考虑地震烈度或地震动强度对设计反应谱的影响,也没有考虑地震动频谱特性对地表峰值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未来修订抗震设计规范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场地条件 地震反应分析 地震动输入 强度及频谱特性
  • 简介:强震动观测是获取地震地面运动最基本的手段,但其观测质量会受到观测台站周边环境的影响。本文针对不同场地条件的观测台站和附近不同高度建筑物,开展建筑物对观测场地地震动影响的模拟分析,探讨其对强震动观测的影响规律。基于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以及粘弹性边界方法,建立了8个场地-建筑物体系计算模型,分别考虑了4种不同剪切波速的场地和4种不同层数的框架结构建筑物,计算分析了建筑物高度、观测点与建筑之间的距离对强震动观测及场地土波速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强震动台站附近地面建筑物的存在对观测结果将产生明显的影响,近距离建筑物影响的相对误差可高达20%以上;建筑物高度的变化并没有明显改变其影响程度和影响较大的地震动周期范围,但较高建筑物的影响程度会随距离增加衰减速度减慢;场地土越软,周边建筑物对观测带来的影响越大。建议:对于较软弱场地(土层平均剪切波速低至210m/s),强震动台站避让建筑物的距离应不小于40m,对于较坚硬场地(土层平均剪切波速大于250m/s),强震动台站避让建筑物的距离应不小于25m。同时还认为,如果强震动观测要求较高精度,需进一步增加避让距离,且应具体考虑建筑物高度等因素的影响。

  • 标签: 强震动观测 观测台站 场地条件 建筑物影响 数值模拟
  • 简介:本文讨论了计算机不间断电源系统的原理、性能及其发展趋势,并对计算机不间断电源系统的选型和维护作了探讨。

  • 标签: 不间断电源系统 原理 选型 维护
  • 简介:合理选择本构模型是土动力学问题数值模拟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利用PLAXIS2D软件的土工实验模拟功能分别对4种常用的岩土本构模型——线弹性模型、摩尔库伦模型、土体硬化模型和小应变土体硬化模型在往复荷载下的理论滞回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选择不同本构模型对自由场地震反应分析结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本构模型中各参数的变化对场地动力计算结果的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为土动力学问题数值模拟中如何选择本构模型和合理判断数值分析结果提供了参考依据。

  • 标签: 岩土本构模型 土工试验模拟 动力分析 参数敏感性分析
  • 简介:为了核实赤峰1号井2014年初气汞异常现象,安装ATG-6138M测汞仪与原DFG-B测汞仪进行对比观测。ATG-6138M测汞仪观测到赤峰1号井房内空气汞浓度明显高于井孔内逸出汞浓度,表明观测井房可能存在汞污染问题。两台仪器同步观测井孔内逸出气汞浓度结果表明,ATG-6138M测汞仪测试结果稳定,动态清晰,而DFG-B测汞仪观测误差较大。对比DFG-B测汞仪与ATG-6138M测汞仪校准结果认为,DFG-B测汞仪已不能正常观测汞浓度的变化,存在捕汞管老化等仪器问题。综合分析表明,赤峰1号井DFG-B测汞仪存在环境汞污染和仪器老化等因素,且集气装置不符合地震行业标准技术要求,2014年初出现的气汞浓度异常信度不高,不能作为与地震孕育有关的前兆异常信息。

  • 标签: 气汞异常 DFG-B测汞仪 ATG-6138M测汞仪 对比观测 地震前兆
  • 简介:本文通过对华北地区和西南地区完整地震目录按照均匀抽取和非均匀抽取2种原则进行抽取地震,得到了地震目录遗漏率和b值变化量间的经验关系式。结果表明,在进行非均匀抽取地震时,得到的地震目录遗漏率和b值的减小量间呈正比关系;在进行均匀抽取地震时,利用最小二乘法和极大似然法计算得到的b值变化较复杂,b值随地震目录遗漏率的增加,或为增加,或为减少。同时,在进行非均匀抽取地震时,地震目录遗漏率对极大似然法计算的b值影响大于最小二乘法计算的b值影响。

  • 标签: 完整性 B值 遗漏率
  • 简介:本文通过对断层震源模型的讨论,明确了建立有限震源模型的方法。在考虑抚顺活断层的空间展布、错动方式、凹凸体的数量等多种参数的综合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抚顺目标断层的震源计算模型,为同类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参考。

  • 标签: 震源模型 有限断层 凹凸体
  • 简介:本文研究了基于GIS的城市防震减灾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阐明了系统总体设计思想,分析了系统结构设计和主要层面设计以及运行环境,该系统既可为开展城市防震减灾研究工作的工具,又可作为城市防震减灾日常管理工作的工具,及面向各级领导和社会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的演播系统。

  • 标签: 地震信息系统 防震减灾 城市
  • 简介:分析计算机技术目前在地震系统运用现状及现存的分析预报体系存在的问题,阐述建立数据仓库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指出应用数据仓库和VPN技术可以提高观测资料的使用效率降低获取信息的代价、进行网上会商、提高分析预报的效率和能力。

  • 标签: 数据仓库 VPN 地震分析预报系统
  • 简介:根据倾斜固体潮波记录曲线的特性及多年工作的经验,对现行观测中,调仪器时间较长或停记时间较长情况下进行校正值的计算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法,该方法能较好地提高校正值计算的精度,使校正值更为合理。

  • 标签: 固体潮 校正值 SQ-70型倾斜仪 改进方法
  • 简介:地震发生后,强震动观测台网可以获取灾区分布式台站位置的强震动记录,通过基于这些强震动记录得到的地震动参数可以快速地评估地震烈度的空间分布,以迅速判定不同地区的受灾程度,尤其是地震极震区的分布范围,为政府开展应急救援并合理地分配救援力量、物资等提供依据,以保证救援人员及时、准确地到达极震区展开搜救工作,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损失。本文介绍了国内外7种地震仪器的烈度计算方法,基于四川九寨沟M7.0级地震获取的强震动记录,对这7种方法的计算烈度值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各方法计算的仪器烈度与宏观烈度的差值均在1度误差范围以内,均显示了良好的实用性,且行业标准法和综合判别法两者的计算结果较为一致。

  • 标签: 九寨沟地震 仪器烈度 烈度算法 加速度反应谱
  • 简介:近年来,地震系统后勤工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大潮,始终不渝地致力于建立新的运行机制、调整内部结构、理顺各种关系,不断探索保障和服务于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的改革新途径。为此,迫切需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合理分工,使后勤管理更加规范、科学、明确,以提高管理效率为中心,以职能、任务为基础,以资产管理和服务保障为重点,优化人员结构,强化宏观管理和有效调控,整合后勤服务资源,推动经营性资源联合,发挥规模效益。地震后勤工作要走好“管理、服务、经营”这盘棋,就要充分利用迅速崛起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改进我们的管理方式和方法,以规范管理取代各行其是,以科学管理取代主观臆断,以现代化的智能管理取代传统的手工操作管理。从而要求后勤管理工作尽快改变依靠手工操作忙于事务性管理的落后面貌,积极引入计算机网络技术,充分利用办公自动化系统,全面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 标签: 计算机 网络 后勤管理
  • 简介:利用数值计算的方法(Lagrange),结合近4期流动重力资料,分析伽师及邻近地区的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特征,初步研究了该区的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及构造的关系。结果表明:重力场变化与构造环境变化有关。在地震孕育过程中,重力场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并伴随重力变化密集区,地震往往多发于重力场变化正负值交替的零线附近。

  • 标签: 重力场 数值计算 动态演化 LAGRANGE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