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目前储集层分类方法多数只是从储集层物性特征角度进行分类,而没有从储集层成因机制进行分类。通过利用分析化验资料、钻测井资料和测试资料,对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东区始新统流沙港三段Ⅱ油(L_3Ⅱ油沉积特征、成岩作用和构造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研究其对储集层物性影响,并对储集层进行分类。结果表明:L_3Ⅱ油主要发育扇三角洲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外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和席状砂3种沉积微相;成岩相主要识别出泥质杂基充填相、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和强压实致密相3种成岩相;裂缝相则以无裂缝相为主,局部可观察到高角度和网状裂缝相。在此基础上通过三者叠加对储集层岩石物理相进行分类命名,划分出内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泥质杂基充填相—高角度裂缝相等9种不同岩石物理相。根据不同岩石物理相特征,总结归纳出了Ⅰ类好储集层、Ⅱ类中等储集层和Ⅲ类差储集层共3类储集层,实现了从储集层成因机制角度对储集层进行分类和评价。

  • 标签: 岩石物理相 成岩相 裂缝相 储集层分类 乌石凹陷东区 流三段Ⅱ油组
  • 简介:在天津蓟县剖面古元古界串岭沟下部环潮坪相粉砂质泥页岩细粒沉积中,发育许多粉砂岩岩墙。由于粉砂岩岩墙在层面上和层内具有特别的形态,因而对其成因具有多种解释:在层面上呈纺锤状粉砂岩裂缝以及在层内呈砂质充填管形态,从而被认为是最古老后生动物遗迹化石;在层内呈弯弯曲曲粉砂岩岩墙以及明显流体化作用特点,所以又被解释地震振荡作用形成液化砂岩脉。显微镜下,这种岩墙具有明显富残余有机质构成边界,以及由粉砂颗粒相对聚集所显示出明显流体化作用特征;再加上与这种粉砂岩岩墙共生沉积构造主要是皱饰构造,局部还发育变余波痕,由此表明沉积面上曾经发育过微生物席。因此,这种粉砂岩岩墙应该解释沉积面在曾经被微生物席封闭情况下,相对富含有机质细粒沉积物在早期成岩作用过程中所发生脱气作用和脱水作用产物,最终可以归为由微生物形成沉积构造种类型。

  • 标签: 天津蓟县 古元古界 串岭沟组 粉砂岩岩墙 微生物形成的原生沉积构造
  • 简介:川峨眉山龙门洞剖面下三叠统嘉陵江段(嘉段)河口湾沉积中,共鉴定出动物遗迹化石9个属种,包括Arenicolitesisp.,Diplocraterionisp.,Skolithosisp.,Psilonichnusupsilon,Palaeophycustubularis,Cochlichnusanguineus,Helminthopsisisp.,Protovirgulariaobliterata和逃逸迹。根据遗迹化石形态特征和梯阶分布识别出2个遗迹组构:Arenicolites遗迹组构和Palaeophycustubularis遗迹组构,分别代表潮间砂坪和泥坪沉积环境。这2个组构都是软底控制遗迹化石。

  • 标签: 峨眉山 下三叠统 嘉陵江组一段 河口湾沉积 遗迹组构 Arenicolites
  • 简介:《古地理学报》发展离不开专家和学者支持。为了感谢各位专家和学者在2010年《古地理学报》审稿,编辑部特将年来审稿专家和学者姓名(括号中数字审稿次数)列出,以致谢意!《古地理学报》将赠送编委以外所有审稿2011年全年期刊,以感谢各位专家支持与帮助。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审稿专家 学者 编辑部
  • 简介: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南部下白垩统泉头段沉积时期,松辽盆地地形平缓,基底沉降缓慢,在湖平面整体扩张及浅水背景下河流入湖形成三角洲沉积。通过岩心观察、相标志与测井相研究,该区储层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识别出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3种亚相,以及分支河道、天然堤、决口扇、分支河道间湾、水下分支河道、水下决口扇、河口坝、远沙坝、水下分支河道间湾9种微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广泛发育,前三角洲不发育。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通过填积和频繁分叉改道,向湖盆中心方向长距离推进,在三角洲前缘浅水区域发育了大量水下分支河道,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砂体相互切割、叠加,形成了平均宽度200~600m、平均厚度3~8m河道单砂体,(水下)分支河道砂体构成了油气富集主要储集体。该区沉积相精细研究,步调整开发井网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松辽盆地 中央坳陷 下白垩统 泉头组 沉积微相 (水下)分支河道
  • 简介:浅水三角洲储集层在陆相湖盆油气勘探中具有重要意义,但基于密井网资料精细研究仍十分缺乏。以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指导,以松辽盆地扶余油田DT91区块白垩系泉头段第Ⅲ砂14余口取心井岩心资料和700余口密井网测井资料对象,分析了高频基准面旋回下浅水三角洲及其砂体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浅水三角洲储集层主要发育在河道、漫溢砂、分流砂坝、天然堤、决口扇和席状砂等6种成因砂体,以河道砂体和分流砂坝砂体为主。(2)在岩心和测井曲线上可识别出河道底部冲刷面、进积—退积作用面、退积—进积作用面和湖泛面等4种基准面旋回物理界面;并识别出3大类、7亚类超短期基准面旋回类型。(3)高频基准面旋回演化过程中,湖泊浅水三角洲沉积区可容空间变化不大,沉积物供给通量在可容空间增长速率(accommodationincreasingrate,A)和沉积物供给通量(sedimentsupplyrate,S)比值A/S变化中起着主导作用,进而控制着成因砂体数量和空间接触关系。当A/S值由小变大时,浅水三角洲规模快速变小,成因砂体数量也相应减少;同时,成因砂体垂向接触方式由下切叠加式→加积叠加式→孤立式变化,砂体平面分布复合连片程度也发生由高到低变化。

  • 标签: 基准面旋回 浅水三角洲 成因砂体 发育规律 扶余油田 松辽盆地
  • 简介:东濮凹陷沙河街河口湾环境发育最初征兆是出现震积岩(Seismites)和水下脱水收缩裂隙(Synaeresis),预示其基底有构造性下沉,海水在间歇性地灌入,接着淡水介形类开始大量死亡。与海水有关生物痕迹如Ophiomorpha、Tigillites屡屡出现,说明此时此地淡水水体已被河口湾咸水水体所取代,最后剖面中见到滨海高能环境下生物痕迹Arenicolites和缅粒砂岩、介壳碎屑层等,指示潮道和潮汐坝存在。至此,这地区河口湾以陆相(分流河道)-陆海混合相(河口湾点坝)-海相(潮道)代表三元结构,便完整地记录了次海面升降周期。由陆相动物活动痕迹、植物活动痕迹和古土壤识别出陆相部分在沙河街有10层(开31井),由海相生物痕迹、海相生物及海相内源沉积物识别出海相部分有12层(开31井、新胡4井),说明沙河街沉积期曾有过10次以上海面升降过程。海面下降时,河流沿兰聊断裂和内黄凸起间断裂谷地侵蚀切割岸形成可容空间;海面上升期,此可容空间部分或全部被不同类型沉积物所充填,形成了分流河道、河口湾点坝砂代表下切谷型储层和以潮道、潍坝砂体代表超覆型储层。

  • 标签: 东濮凹陷 储层 沙河街组 河口湾体系 储层预测
  • 简介:利用川盆地内750口单井资料和26条露头剖面资料,采用单因素编图、多因素综合分析方法,重现了川盆地小塘子岩相古地理,正确评价其天然气资源状况和龙门山演化过程奠定了基础。研究认为,川中和川南地区小塘子发育障壁砂坝—潟湖沉积,川西坳陷北部和南部发育三角洲沉积,中部发育浅海陆棚沉积。晚三叠世早期,龙门山北段开始隆升,并为盆地提供物源,从而形成川西北部三角洲沉积;川中和川南地区由于地势平缓,波浪和潮汐改造强烈,从而形成障壁砂坝—潟湖沉积;川西南部物源来自于康滇古陆。小塘子烃源岩大面积分布,厚度较大,有机碳含量和成熟度均较高,以Ⅱ型至Ⅲ型干酪根为主,泥质烃源岩具有较高成熟度且有机碳含量范围较宽,小塘子大面积生烃提供了物质保障。

  • 标签: 古地理 烃源岩 小塘子组 上三叠统 四川盆地
  • 简介:在综合考虑沉积微相和成岩作用对储集层孔隙度影响基础上,建立了辽河坳陷双清地区不同沉积微相成岩指数ⅠD与储集层平均孔隙度相关关系,预测了该地区沙段储集层在各沉积时期平均孔隙度,恢复了孔隙演化史,确定了不同沉积时期有效油气储集层分布范围。孔隙度预测结果表明,有效油、气储集层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孔隙度大于5.8%地区。孔隙演化史模拟结果表明,储集层孔隙度在埋藏早期主要受沉积相影响,而在晚期则主要受成岩作用控制。储集层预测孔隙度与实测孔隙度绝对误差2.7%,而研究区储集层填隙物含量在1.0%-40.0%之间,平均为21.7%,由此可见,所建预测模型可用于填隙物含量较高储集层钻前孔隙度预测和孔隙演化史模拟。

  • 标签: 辽河坳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四段 成岩作用 沉积微相 储集层质量
  • 简介:根据川盆地西北部中三叠统雷口坡野外剖面及钻井岩心宏观及微观特征,结合常规物性资料,对其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岩性与物性、纵向分布等基本特征以及沉积和成岩作用等主要控制因素进行了较为深入研究,探讨了主要储层形成与演化过程,预测了有利储层分布。套地层储层集中分布于雷口坡雷三段中亚段,主要岩石砂屑白云岩、藻粘结白云岩和晶粒白云岩;以溶蚀孔隙占绝对优势,溶洞和原生孔隙较少,裂缝起到连通孔隙作用。套储层属于中孔中低渗孔隙型和中孔高渗裂缝-孔隙型。它是在内碎屑滩和藻粘结颗粒滩沉积体基础上经受了表生期和埋藏期岩溶作用改造,以粒间溶孔、藻粘结“格架”溶孔和晶间溶孔为主岩溶型储层,主要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及其他因素控制,滩体和岩溶发育部位相叠合中坝-双鱼石区块,良好储层分布区带。

  • 标签: 四川盆地西北部 中三叠统 雷口坡组 储层 沉积作用 成岩作用
  • 简介:通过比对川广元上寺剖面二叠系栖霞碳同位素值变化,探讨了该区烃源岩发育古生态环境。由于二叠纪高CO2浓度背景使得古海洋海水中相对富集13C,因此二叠纪海相沉积川广元上寺剖面栖霞碳酸盐岩碳同位素均为正值。广元上寺剖面从栖霞底部向上碳酸盐岩碳同位素逐渐正偏,显示从栖霞底部沉积时期开始海平面逐渐上升,向相对缺氧沉积环境过渡。栖霞中部古海洋生产力增高,使得总有机碳同位素正偏。受总有机碳同位素波动影响,碳同位素分馏值(∈TOC)在整个栖霞波动频繁。根据平衡状态下碳循环有机碳埋藏分数模型,计算了整个栖霞有机碳埋藏分数,结果显示有机碳埋藏分数(forg)在整个栖霞都较高,符合二叠纪碳埋藏在整个显生宙处于最高阶段地质背景。栖霞中部高TOC含量层位对应forg逐渐增高,反映forg与有机碳沉积保存环境密切相关,说明利用古海洋生产力和forg变化,可在定程度上指示原始碳埋藏量变化。

  • 标签: 碳酸盐岩碳同位素 总有机质碳同位素 有机碳埋藏 二叠系 栖霞组
  • 简介:《古地理学报》发展离不开专家与学者大力支持。2014年以来,越来越多专家与学者加入到了《古地理学报》审稿队伍中,《古地理学报》学术质量提升做出了积极贡献。《古地理学报》点进步,都凝聚着各位专家与学者辛勤劳动与汗水,编辑部在此向所有专家与学者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能够得到您如继往支持与帮助。

  • 标签: 《古地理学报》 学者 专家 学术质量 编辑部
  • 简介:以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上段(E2-3xg2)例,基于岩心、薄片、扫描电镜、测录井、X衍射及物性分析,探讨湖平面升降对混积型碳酸盐储集层形成及其分布控制。英西地区E2-3xg2整体咸化背景下湖相混合沉积,内部由多种结构类型湖平面升降沉积旋回在纵向叠置而成,并伴随岩石结构产状及矿物组分周期性变化。区内储集层类型多样,以混积型碳酸盐岩为主,各类储集层纵向演化及物性分布与单个湖平面升降旋回具有良好耦合关系,自下而上构成原生晶间微孔—溶扩晶间微孔—充填残余溶孔孔隙组合,储集层物性具有向上变好趋势。各类储集层形成机理与空间分布受湖平面升降旋回控制,白云石晶间微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早—中期,与准同生白云石化作用相关,物性般,分布广泛;溶扩晶间微孔型和溶孔型储集层形成于湖退晚期,与地貌高部位短暂暴露溶蚀相关,储渗性能优异,局部发育。

  • 标签: 湖平面升降 混积碳酸盐岩 咸化湖盆 储集层成因 下干柴沟组 英西地区
  • 简介:老爷庙油田位于河北省唐海县老爷庙村,是冀东油田主力油田之.构造位置位于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南堡凹陷西北部.根据分析沉积岩岩石成分和结构特征、泥岩颜色、沉积构造和岩相组合特征等沉积相标志,结合东营段沉积时期西南庄断层下降盘倾斜古地形背景以及西南庄和老王庄凸起古物源古地理位置,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营段确定为扇三角洲沉积环境,并划分了主要沉积微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和支流间湾微相,并对每类沉积微相特征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以测井相基本手段,应用砂岩百分含量等值线图,勾绘了老爷庙油田古近系东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讨论沉积微相演化.依据东段沉积微相平面分布,结合岩心分析资料,确定水下分流河道是主要储层微相,其孔隙度15%~24%,渗透率150×10-3~500×10-3μm2,储层物性较好.分流水道游走摆动、沉积物快速堆积、储层较低分选性和强烈非均质性是导致老爷庙油田东段油藏开发效果差根本地质因素.恢复东段沉积微相,可以进步弄清优质储层分布规律,油田开发方案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 标签: 古近系 老爷庙油田 沉积相 扇三角洲 河北 沉积构造
  • 简介:通过钻井岩心观察及室内测试分析等方法,对江汉盆地江陵凹陷南缘古新统沙市段含盐岩系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时期研究区盐湖特点是:成盐多期次、沉积连续、淡化—咸化周期性交替,因而成为恢复古气候和古环境重要研究对象。该区沙市段盐层间层段由非砂岩组成,主要由单层厚度几毫米至几十厘米、累积厚度达几十厘米至几米含盐韵律组成,复成分蒸发盐矿物、碳酸盐矿物及陆源黏土和细碎屑矿物等组成混积岩。借助Fe、Mn、Al、Ca、Mg、Co、Ni、V、Cu等元素含量以及Sr/Ba、Mg/Ca、V/(V+Ni)、Ni/Co、Cu/Zn等值,对盐间段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进行了分析。认为沙市段盐间段沉积环境湖泊浪基面之下缺氧还原环境,常年性较深水分层湖泊。时期湖泊可分为微咸水湖、半咸水湖、咸水湖和盐湖。根据典型暖相盐类矿物(原生钙芒硝层)发育广泛和指示气候干旱程度Fe2O3/FeO值特征,推断研究区在沙市沉积晚期古气候属于暖旱型气候。

  • 标签: 江汉盆地 江陵凹陷 含盐岩系 沉积特征 沉积环境 盐湖
  • 简介: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形成于中二叠世中晚期。通过分析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露头剖面岩性特征、对比广元上寺长江沟露头剖面碳氧同位素变化趋势与沉积层序发育特征,将茅口划分为2个可全盆地追踪Ⅱ型三级层序,并分析了茅口三级层序主控因素。在此基础上,对钻穿中二叠统茅口典型井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曲线开展频谱分析,识别出多种具有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高频旋回,并计算出茅口沉积平均速率及沉积时限等相关参数。最后,采用数字滤波消除掉其他次要旋回因素影响而仅保留与主控因素相关旋回信息,建立茅口高频层序划分方案。结果表明,茅口三级层序在形成过程中主要受控于构造升降及全球海平面变化;茅口米兰科维奇旋回特征明显,其中长偏心率旋回(413.0ka)和短偏心率旋回(123·0ka)分别是形成级层序(准层序)和五级层序(准层序)主控因素,与之对应平均旋回厚度在龙17井区分别为13.44113和4.31m,在安平1井区分别为16.03m和4.68m;茅口大约发育15个级层序,其发育时限大约为6.11Ma;根据构造背景曲线和长偏心率旋回曲线叠加曲线划分高频层序,其高频层序界面更加接近实际地层发育情况。

  • 标签: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 茅口组 米兰科维奇旋回 高频层序 频谱分析
  • 简介:徐州地区震旦系下部贾园具有丰富典型风暴沉积标志,包括各种冲刷-充填构造、丘状交错层理、碎屑流沉积、粒序层理及卷曲层理等。通过详细野外观测及室内研究。根据风暴沉积标志组合可划分出6种风暴沉积序列类型。其中,类型I具粒序层理薄层含粉砂灰岩。形成于风暴浪基面以下远源风暴浊流末梢;类型Ⅱ以渠模与丘状交错层理组合为特征,出现在风暴浪基面与晴天浪基面之间;类型Ⅲ风暴流成因碎屑流沉积内碎屑灰岩与底面的冲刷沟槽、丘状交错层理组合,是形成于晴天浪基面附近槽道碎屑流型风暴沉积;类型Ⅳ具颗粒流沉积特征内碎屑灰岩与冲刷面构造及丘状交错层理组合,丘状纹层段中常见卷曲层理,形成于滩前陆棚斜坡上部;类型V夹于潟湖相薄层灰岩中鲕粒砾屑灰岩。风暴水流冲越鲕滩,在滩后潟湖近滩风暴沉积;类型Ⅵ潟湖相风暴岩,由冲刷面构造、薄层内碎屑灰岩及丘状交错层理组合,顶部具晴天沉积。各种序列在垂向上叠置,构成向上变浅序列。风暴沉积研究对于深化区域古地理及地层对比研究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徐州地区 震旦系 风暴沉积 贾园组 丘状交错层理 风暴流内碎屑灰岩
  • 简介:川盆地东部下三叠统飞仙关鲕滩相储集层多为白云岩,主要分布于环开江—梁平盆地台地边缘相带。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飞仙关鲕滩相储集层经历了多期白云岩化作用,其中最重要期发生于成岩早期近地表环境,由蒸发海水回流引起,形成粉晶交代白云石构成了现今白云岩主体。飞仙关早期白云岩经历了不同程度埋藏重结晶作用,形成了不同岩石结构类型。飞仙关白云岩孔隙多为原岩中继承而来,白云岩化作用对储集层发育意义并非创造孔隙,而是保存已有的孔隙。由于白云岩化作用发生时间早以及白云岩抗压溶性质,原生(鲕)粒间孔以及早期大气淡水溶蚀作用形成鲕模孔/粒内溶孔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存下来,构成了现今鲕滩相储集层主要储集空间。

  • 标签: 四川盆地 飞仙关组 鲕滩相储集层 白云岩化作用
  • 简介:冀中坳陷深县凹陷在古近系沙河街段沉积时期处于填平补齐阶段,地层厚度变化大,在200~1200m之间,沉积相研究及其分布规律长期制约着勘探工作。为此,在系统岩心观察与精细描述基础上,通过测井资料分析,并结合粒度分析资料对盆地水动力环境和沉积相类型进行了探讨,共识别出3种沉积相类型:辫状河三角洲、扇三角洲和湖泊。采用岩性、电性、地震相结合研究方法,再现了沙段4个沉积亚段沉积相展布规律:辫状河三角洲相主要分布在深泽—刘村低凸起、深南背斜以及宁晋凸起东北部,具有早期"大前缘小平原"、晚期"大平原小前缘"沉积特征;衡水断层下降盘主要发育扇三角洲沉积;白宋庄洼漕和榆科背斜带分布滩坝。

  • 标签: 冀中坳陷 深县凹陷 沙一段 沉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