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2 个结果
  • 简介:微生物的原始定义指底栖微生物主导形成的沉积体或岩石体。笔者对该概念进行了扩充,认为微生物除了包括叠层石、凝块石、纹层石、核形石、均一石之外,还应该包括微生物骨架、微生物粘结、非钙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模铸、矿化浮游或漂浮微生物形成的颗粒和泥粒。P-T界线地层微生物的特征是具有由较粗矿物晶体(主要是方解石,其次是白云石)组成的斑点状、树枝状、网状结构的灰。这3种结构分别称为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在露头上呈暗色,在薄片中呈浅色,一般由无定形的亮晶充填体和其间的微亮晶组成。亮晶充填体是指无定形的孔洞被不同成期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结构体,因成作用各异,造成不同层位、不同地点的亮晶充填体内部的矿物类型和充填顺序存在差异;所有的亮晶充填体都不具有壁,故不是钙化化石。通过形态、大小和生态比较,以及形成演化分析,认为亮晶充填体的前身是漂浮蓝细菌微囊菌,胶鞘是微囊菌形成模铸化石的关键因素。亮晶充填体是表层水漂浮生活的微囊菌沉入海底后,被泥晶沉积物掩埋或者被早期海底胶结物胶结,在泥晶沉积物半固结或固结之后腐烂留下的孔洞被后期成作用形成的矿物充填形成的。P-T界线地层微生物段顶部遭受成作用程度高,树枝状体和网状体中的亮晶充填体的轮廓基本都被破坏,变成微亮晶和亮晶,以前被学者解释为凝块石;但斑点状体、树枝状体、网状体是成流体沿着亮晶充填体或其他化石丰富的地方运移形成较粗的晶体而造成的,并不符合凝块石的定义。同时,少数学者把树枝状体本身当成底栖生物,也是没有充分认识树枝状体的矿物组成而做的解释。该微生物段含有钙化的小球状化石和同心层状化石,但它们不是组成微生物的主体。

  • 标签: 微生物岩 凝块石 二叠纪-三叠纪界线地层 蓝细菌 微囊菌
  • 简介:东濮凹陷是渤海湾盆地的一个次级构造单元,其古近系的两个沉积旋回发育了四套,分别位于沙河街组第三段的第四亚段(S43)、第三亚段(S33)、第二亚段(S23)和沙河街组的第一段(S1),主要分布在凹陷北部.每套又由若干个韵律组成,每一单韵律由和泥岩组成.两套等时对比标志层(深湖沉积)之间与砂泥岩存在着相变关系.是在深盆背景下干旱成因的,盐类物质来自地下深处上涌的卤水,卤水在凹陷中的分层作用是形成的主要方式,卤水上涌通道是基底大断裂系,其动力来源是岩浆活动.的阻隔作用使其对下部地层的温度、压力的变化均有影响,这种影响有利于加快地层中的有机质成熟与演化.又是良好的盖层,且在高温、高压下呈塑性状态.勘探实践看出东濮凹陷的性油气藏与的沉积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搞清的分布规律对东濮凹陷下步勘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河南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沉积旋回 盐岩
  • 简介: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成因的研究进展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的沉积机理研究,主要有“深水成”和“浅水成”两种完全对立的观点。“深水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古生物学和构造地质学等方面的论据,认为其是在一定的水深条件下形成的,分层卤水是成的基本形式;“浅水成”论者主要依据沉积学的论据,认为其是湖水持续蒸发浓缩的结果。另一方面是物质来源的研究,主要有海水侵入来源、地下深部热卤水来源和地表径流来源3种观点。海水侵入来源论者的主要依据是古生物化石,而其他两种来源论者则主要依据地球化学分析和推测。分析了研究中存在的6个主要问题:“深水成”论者的卤水分层成模式对东濮凹陷还只是一种假说,“浅水成”论者的论据不够全面,两种成论者对同一现象的解释存在较大分歧,测试样品的数量、分布及测试结果是否具有代表性值得考虑,海相化石尚需进一步厘定,海侵通道尚不明确。提出可利用双扩散对流数值模拟、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的综合研究对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成因作进一步探讨。

  • 标签: 东濮凹陷 古近系 沙河街组 盐岩成因
  • 简介:在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含煤系层序地层分析的基础上,对聚煤期古地理特征及其与聚煤作用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吐哈盆地中、下侏罗统含煤系形成于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其中共发育4个三级层序,分别对应于八道湾组、三工河组、西山窑组一、二段和三、四段。吐哈盆地从层序Ⅰ到层序Ⅳ,先后经历了沼泽(层序Ⅰ)-湖泊(层序Ⅱ)-沼泽(层序Ⅲ)-湖泊(层序Ⅳ)过程。在对应于最大湖泛面的湖侵体系域末期和高位体系域早期,较快的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泥炭堆积速率相平衡,从而有利于厚煤层的堆积。煤层厚度、碳质泥岩厚度与砂砾岩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即砂砾岩含量越少,煤和碳质泥岩厚度越大;地层厚度300~500m(层序Ⅰ)和400—550m之间(层序Ⅲ)时,煤层厚度最大,说明有利于煤和碳质泥岩聚集的环境是沉降速率中等、陆源碎屑供给相对较少的三角洲间湾、湖湾以及下三角洲平原环境,层序Ⅰ和层序Ⅲ的聚煤中心如艾维尔沟、柯尔碱、桃树园、七泉湖、柯柯亚、鄯善、艾丁湖、沙尔湖、大南湖和三道岭等均属于这类环境。

  • 标签: 吐哈盆地 侏罗系 层序地层学 聚煤作用 岩相古地理
  • 简介:泥盆纪-石炭纪放射虫硅质在西南天山广泛分布,从东部的独库公路沿线到西部的阿合奇中-吉边境构成一条深水沉积带。独库公路沿线已发现中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维宪早期的放射虫硅质,可用“库勒湖组”统称。从志留系顶统科克铁克达坂组经下泥盆统阿尔腾柯斯组到库勒湖组的生物地层和沉积相研究表明了南天山洋从浅海到深水洋盆的演化过程。南天山洋是塔里木北缘浅海陆架裂解产生的小洋盆。构造古地理和生物古地理研究表明,南天山洋是古特提斯的分支洋盆,不属古亚洲洋范围。塔里木以南的古特提斯分支洋盆,在早石炭世及之后的继续扩张,使塔里木北移,导致南天山洋和准噶尔-北天山区的古亚洲洋在早石炭世晚期和晚石炭世相继消亡。

  • 标签: 西南天山 放射虫硅质岩 古特提斯 南天山洋 古地理构造演化
  • 简介:中下扬子区广泛分布着三叠纪滩相、潮坪相和岩溶带3类碳酸盐。根据成作用类型、成组构、孔隙类型和成环境等特征对3类岩石进行比较。滩相碳酸盐的主要成作用是在海水渗流、潜流和淡水渗流、潜流成环境下产生的胶结、云化和溶解作用。潮坪相白云和富含石膏的蒸发则以高盐度的海水渗流带的准同生毛细管蒸发浓缩云化作用为主,在大气淡水渗流或潜流成环境下则以去云化、去化和溶解作用为主。岩溶带碳酸盐-蒸发及其岩溶堆积角砾岩主要经历早期海水强烈蒸发作用下准同生云化作用和晚期表生淡水环境下的岩溶作用。上述主要成作用使3类岩石次生孔隙率增加。因此,成作用对其成为有希望的储层起到了主导作用。

  • 标签: 中下扬子区 三叠纪 碳酸盐岩 成岩作用 成岩环境 岩溶带
  • 简介:皖南东至地区寒武系在地层分区上可以分为下扬子地层分区、过渡地层分区和江南地层分区,生物群上出现了两区特征分子和过渡区的混生现象,并处于台地与盆地交接部位.通过对分别位于台地、斜坡和盆地的露头层序地层研究,将寒武纪地层自下而上划分为3个Ⅱ型沉积层序和2个Ⅰ型沉积层序,早寒武世的3个Ⅱ型沉积层序的陆架边缘体系域不发育;中寒武世晚期到晚寒武世的2个Ⅰ型沉积层序皆由低位体系域、海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组成.通过层序地层和沉积体系演化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海平面变化曲线,自早寒武世早期本区海平面达到最高位和最大上升速率后,至寒武纪末研究区海平面总体处于下降过程,即海平面为累进式的缓慢的下降.

  • 标签: 皖南 东至地区 寒武系 层序地层
  • 简介:通过对塔里木盆地西缘露头、盆内钻井、测井和地震资料以及大量室内分析化验资料的层序地层综合分析,可将志留系划分成五个三级层序,志留系沉积层序厚度40--155m。层序界面多为分布范围较广的区域性或局部不整合。层序叠置样式可用具陆棚坡折的I型层序地层样式来描述。每个沉积层序可由完整的低位、海侵和高位体系域组成或由其中的一个、两个体系域组成。体系域边界主要依据滨岸上超点位置、性组合及准层序叠置样式变化来确定。低位体系域由向上粒度变细、砂岩厚度向上减薄的准层序组成;海侵体系域表现为向上泥岩厚度加大、砂岩厚度减薄的叠置特点;高位体系域表现为加积--进积沉积特征。志留纪,研究区接受了滨外陆棚及滨岸、海湾潮坪沉积,发育典型的海相沉积构造,表现出明显的旋回特征。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志留系 层序地层 沉积相
  • 简介:论文以盆地充填动力学为指导,从层序界面与盆山转换、层序级别与盆地规模、层序格架与盆地类型、层序充填与盆地演化四方面,对层序与盆地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层序作为盆地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1)不同成因类型和规模级别的界面作为划分相应成因级别层序的重要标志,他们反映地壳演化过程中的动力转换事件,其中超级、I级、Ⅱ级界面分别反映盆地域之间、盆地之间、盆山之间的应力转换机制,Ⅲ-Ⅳ级界面揭示了构造、海平面、气候、物源联合引起的盆地容纳空间和沉积机制的转变过程;2)作为板间、板缘、板内过程的沉积记录,层序与盆地之间存在特定的耦合关系:超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域,I级层序相当于沉积盆地,Ⅱ级层序对应于盆地构造沉积幕,Ⅲ级层序对应于盆地充填幕,Ⅳ-Ⅴ级层序相当于盆地充填韵律;3)不同成因沉积盆地,层序成因格架及内部构型各异,因而根据层序特征研究,可判识盆地成因属性;4)在盆地演化的不同阶段,盆地性质、构造特征、沉积格局存在差异,所形成的层序构型、界面属性及组合特征等亦不同,因而通过层序充填序列的研究,可揭示盆地演化过程。

  • 标签: 层序地层 沉积盆地 界面级别 盆地演化
  • 简介:内陆湖泊沉积物的易溶含量与湖水的化学组成密切相关,通过测试沉积物(岩心)的易溶含量可以重建古湖水化学演化过程。在安固里淖湖心区钻取沉积剖面,以1cm为间隔分样,测试剖面中八大离子的含量(即K+、Na+、Ca2+、Mg2+、CO32-、HCO3-、Cl-和SO42-)和其他有关的地球化学特征,并且对各项离子含量进行相关分析,得到剖面易溶组成变化曲线和易溶指标变化曲线。根据易溶曲线变化情况,结合岩心纹层纪年得到的纹层年代,将安固里淖8507aBP以来的湖水化学演化过程分为以下几个阶段:8507~7600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盐度较高;7600~4724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SO42-型,盐度最高;4724~3057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3057~574aBP,湖水化学类型为Na+-CO32--HCO3-型,盐度较低;574aBP以来,湖水化学类型为Na+-Cl-型,盐度较低但呈现快速增加趋势。同岩心的粒度分析结果相比较,易溶变化曲线的转折早于粒度变化曲线,反映易溶沉积对气候变化的反应比粒度特征更敏感,是一个较好的反映气候变化的替代性指标,有待于推广应用。

  • 标签: 全新世 易溶盐 沉积 环境变化 安固里淖
  • 简介:运用露头、钻井岩心及测井层序地层学的有关理论方法,对塔里木盆地周边露头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古近系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和层序地层学研究,共识别出6个三级层序界面,把塔里木盆地古近系划分为5个三级层序。其中,古新世-始新世早期(库姆格列木群沉积期)发育3个层序,从下到上为S1,S2和S3。S1大致相当于库姆格列木群底部的砾岩段、泥岩段到白云段,在塔西南地区相当于土依洛克组。S2和S3大致相当于库车坳陷库姆格列木群上部两套段以及塔西南坳陷阿尔塔什组-齐姆根组及卡拉塔尔组-乌拉根组的两套段。始新世晚期-渐新世(苏维依组沉积期)发育1-2个三级层序,即S4和S5。S4相当于库车坳陷的苏维依组和塔西南坳陷巴什布拉克组的主体,S5仅在部分钻井中见到,以苏维依组顶部局部发育的扇三角洲相砂砾岩为代表。在这些层序中,低位体系域往往以发育扇三角洲分流河道及辫状河道相砂砾岩以及成化漏湖或蒸发台地相厚层为特征,而水进体系域多以滨浅湖相泥岩和粉砂岩为主,高位体系域则主要为碳酸盐及富泥质的沉积序列。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古近系 层序地层 库车坳陷 塔西南坳陷 层序界面
  • 简介:混合沉积物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包括异化粒等)在沉积上的混合.混合沉积可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狭义的是指陆源碎屑与碳酸盐组份的混合(在同一岩层内),而广义的混合则包括了狭义的和陆源碎屑与碳酸盐层构成交替互层或夹层的混合.混合沉积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尽管碎屑和碳酸盐的研究与应用已很成熟,但对混积的研究多被忽视了.对狭义的混合沉积物有必要起一成因名称--混积.当人们接触到混合沉积时,除了分析研究它们的组分和结构特征外,还必须去思考,它们为什么能经常频繁地交互出观,或是直接混合在一起?倒底是:①陆源碎屑跑到碳酸盐的沉积背景里?②碳酸盐跑到陆源碎屑的沉积背景里?③二者分别从各自的源地跑到第三种沉积背景里?还是④二者本来就在同一沉积背景里?接下来就要思考是什么动力条件使它(们)能从这个沉积背景(环境)"跑”到另一个沉积背景(环境)里去?是水?是风?是自身?还是别的什么力量?那么,又是怎样的水动力或风动力条件呢?是正常条件,还是突发事件?很明显,要分析研究混合沉积和混积,这些问题就不得不细细加以考虑,深入进行研究.

  • 标签: 混合沉积 混积岩 陆源碎屑 碳酸盐
  • 简介:臼齿(MolarTooth,简称MT)碳酸盐是产于元古代、并具有特殊全球性意义的碳酸盐类型之一。MT特有的微亮晶结构、严格的时空分布范围以及百余年来众多的成因解释,一直吸引着国内外地质学家对其进行持续的研究和探讨。作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基于作者近10余年成果积累及新近对MT微观组构的研究进展,提出了若干新认识。MT是由原始晶核及同沉积期增生、加大而形成的微晶集合体;元古代时期属于还原或弱氧化环境,具有较高的碳酸盐饱和度;浅海海底碳酸盐灰泥固结缓慢;这些灰泥中丰富的有机质不断分解产生气体,封闭体系中的气体浓度持续增高、压力增大,从而导致灰泥中裂隙形成;裂隙形成或可借助其他外力作用,并不断扩大或变形、甚至被破坏;在有机质的催化作用下,裂隙内隙间水中迅速析出CaCO3,形成初始晶核;晶核进一步增生加大并组合成微晶集合体(MT),发生石化作用,充填于原始裂隙中;元古代古海洋的物理、化学条件是MT形成的背景,也提供着沉积物的来源和动力条件,控制着MT的时空发育与分布。

  • 标签: 臼齿碳酸盐岩 成因 元古代 古海洋
  • 简介: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丰富,在寒武—奥陶系碳酸盐中发育有优质储集层。在野外地质观察、岩心观察与分析、常规薄片和铸体薄片观察鉴定基础上,详细研究了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碳酸盐的储集特征,划分了储集空间类型,并对不同储集空间形成与演化做了初步分析。碳酸盐储集层的储集空间可分为孔、洞、缝3大类,进一步又划分为粒内孔、粒间孔、晶间孔、铸模孔、生物格架孔、孔洞、洞穴、构造缝、压实压溶缝和溶蚀缝10小类。溶洞与裂缝为最有效的储集空间。碳酸盐的原始储集空间经历了多期成作用改造,另外后期构造活动也提供了大量裂隙通道,有效储集空间绝大部分为次生成因,溶蚀作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储集性能。碳酸盐储集层分为裂缝—孔隙型、裂缝—孔洞型和裂缝型,其中裂缝—孔洞型为最有效的储集层。在寒武系和下奥陶统发育了不同成因的白云:寒武系白云主要形成于蒸发潮坪/潟湖有关的潮上和潮间带,属于准同生期产物;下奥陶统白云主要属于回流渗透/混合水白云化产物,另外在下奥陶统礁滩石灰部分白云化,属于交代白云化产物。在盆地深部奥陶系中同时发育有交代成因白云,属于晚期埋藏白云化产物。

  • 标签: 塔里木盆地 碳酸盐岩 白云岩 储集空间
  • 简介:白云是指以白云石为主要组分的碳酸盐,其中白云石矿物的含量应超过50%。在白云中常含有方解石、石膏等化学沉淀矿物,也可含有黏土、陆源砂、粉砂等。白云与石灰有相似的外貌,但白云与盐酸反应较石灰弱。

  • 标签: 白云岩化 白云石化 术语 碳酸盐岩 化学沉淀 石灰岩
  • 简介:辽河盆地为中国东部大陆裂谷渤海湾裂谷系的北延部分,是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东部凹陷北段是辽河盆地的一部分,也有人将其称为裂谷段,具典型的裂谷盆地的发育特征。经过多条横切构造走向的剖面研究,证实了东部凹陷北段为复式断陷,断陷的走向与盆地走向基本平行。所谓的复式断陷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半地堑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在一定时期内,相邻的次一级半地堑各有独立的沉积物供给系统,但当各个次级半地堑充填满以后,相邻的次级半地堑具有统一的物源供给系统和水系连通特征,以较大的整体断陷形式继续发育。在控盆断裂一侧的断陷内层序发育较全,而斜坡及边缘地带层序发育不完全,通常缺失低水位体系域或水退体系域。复式断陷不同断陷内的层序,主要受旋回内不同级别幕式构造运动和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控制,两者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湖平面的升降和可容空间的变化。由于相邻断陷对物源侵入的阻挡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各断陷发育独立沉积体系和构造部位的差异,导致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生储盖层及其组合的发育差异。厚度最大的密集段发育在TST与HST之间,是区域性的生油,LST、TST底部、HST顶部、RST通常构成有利储层。密集段也通常成为较好的盖层。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湖盆中的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构造岩相带的水退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中。层序地层格架内油气藏类型及发育规模存在一定的规律:在缓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陡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透镜状性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储盖层的发育状况及其与有利的构造圈闭的配置关系。

  • 标签: 辽河盆地 层序地层 油气 复式断陷
  • 简介:乌尔逊凹陷地处海拉尔盆地中央,是一个面积较大、勘探程度较高的箕式凹陷.其主要储集层为基岩风化壳、下白垩统的铜钵庙组、南屯组及大磨拐河组.已在其中的两个弧形构造带20余口井获商业油气流.受西缘主断裂控制,该凹陷内形成了4类构造体系,同时也控制形成了西陡东缓的古地形.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各类沉积相以不完整的环带状展布,由此划分出7类构造岩相带,即乌西断阶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中深洼湖相构造岩相带、吞-巴中央隆起三角洲构造岩相带、乌东斜坡辫状三角洲构造岩相带、苏仁诺尔弧形断隆近岸水下扇-浊积扇构造岩相带、黄旗庙鼻状隆起扇三角洲构造岩相带、巴彦塔拉弧形断垒冲积扇构造岩相带.分析了南屯组、大磨拐河组的储层特征,并确定5种成岩相,即压实成岩相、碳酸交代及胶结成岩相、溶蚀溶解成岩相、自生矿物充填成岩相、硅质沉淀成岩相等.成岩相的差异导致各构造岩相带内的油气藏类型和含油规模的不同.溶蚀溶解成岩相孔渗性最好,苏仁诺尔、巴彦塔拉构造岩相带以这种成岩相为主,并已发现一定规模的油气储量.而吞-巴、黄旗庙构造岩相带则是下一步突破的方向.

  • 标签: 构造岩相带 沉积成岩体系 油气分布 乌尔逊凹陷 油气储量 沉积相
  • 简介:在总结前人工作的基础上,结合作者对塔里木盆地和四川盆地碳酸盐的研究,根据地理位置、坡度、封闭性和镶边性把碳酸盐台地分为以下类型:缓坡开放型无镶边台地、缓坡封闭型无镶边台地、陡坡开放型无镶边台地、陡坡封闭型无镶边台地、缓坡开放型有镶边台地、缓坡封闭型有镶边台地、陡坡开放型有镶边台地、陡坡封闭型有镶边台地、礁滩型孤立台地、隆型孤立台地。总结了不同类型碳酸盐台地沉积特征并建立了沉积模式,用以指导当前碳酸盐的油气勘探。最后,探讨了不同类型台地形成和发育的主控因素,认为构造运动所形成的古地形(貌)和水体能量控制台地和沉积物的类型,海平面的升降控制台地类型及沉积物的变化。

  • 标签: 碳酸盐岩台地 碳酸盐岩台地类型 镶边台地 沉积特征 主控因素 碎屑灰岩
  • 简介:塔里木盆地东北部库鲁克塔格中上奥陶统却尔却克群中的深水碳酸盐及其白云化是较为特殊的沉积与成作用类型之一。通过对南雅尔当山剖面详细观察与采样分析,阐明了其沉积学、岩石学及地球化学特征:深水碳酸盐的顶、底均与浊积伴生,呈重力滑覆—带状分布,主要由黄灰色—灰色、大多呈薄层瘤状的白云夹泥页岩构成;可见到海绵骨针、三叶虫等浮游生物化石以及分选差的花岗岩、火山岩及硅质等碎屑;基本保留了原始沉积中的溶解、水平层理等较深水沉积的特征。该套白云包括泥粉晶白云、细晶白云或残余陆屑白云、巨型藻鲕白云和生屑泥粉晶白云等9类白云;白云石有序度为0.47-0.56和0.70-0.76,中强阴极发光,经历了2期较强的白云化作用;富含SiO2、Al2O3、Mg、Mn、Fe、MnO和TiO2;^δ34SV-CDT为-0.2-6.6,ΣREE含量为46.7×10^-6-67.4×10^-6,呈正铕负铈的“帽式”稀土配分模式,反映相对还原沉积环境;反映沉积水体盐度的Na2O+K2O、Sr、Ba含量偏低,^87Sr/^86Sr值相对偏高,^δ18OPDB、^δ13CPDB稍低,不能指示原始海水或原始环境。综合上述分析结果认为:这套深水碳酸盐形成于向上变浅的缓坡带,其发生了浅埋藏、中—深埋藏条件下的2期白云化,且受构造推覆或重力滑覆至外陆棚,并发生裂隙—溶蚀作用和白云石、方解石及烃类的充填作用。

  • 标签: 深水 碳酸盐岩 白云岩化 地球化学 奥陶系 塔里木盆地
  • 简介:烃源是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白垩系烃源以29%的比例居全球各层系之首。通过古地磁与地理信息数据耦合,以及对所有白垩系烃源岩层位数据的统计和对比,恢复了白垩系烃源的分布特征,分析了其发育环境。结果表明:(1)白垩系烃源主要发育于阿普特阶-土伦阶(占白垩系烃源的52.63%)。(2)白垩系烃源主要发育于2种构造、沉积环境:陆表海环境(非典型被动陆缘)和裂谷环境。(3)白垩纪早期,烃源干酪根以Ⅰ型为主;白垩纪中期,烃源干酪根过渡为以Ⅱ型为主,Ⅰ型较少;白垩纪晚期,Ⅲ型干酪根烃源迅速增多。(4)白垩纪大陆裂解边缘出现富有机质沉积,上升流促进生物繁盛,高温、干旱的气候使陆表浅海区盐度较高,其还原环境有利于烃源的保存。

  • 标签: 白垩纪 全球烃源岩 沉积相 古环境 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