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3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心梗前发生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前72h内是否发生心绞痛分为两组,发生心绞痛者为观察组,未发生心绞痛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变情况和预后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治疗前的CK(621.4±22.9U/L)、CK-MB(72.5±10.4U/L)峰值和治疗后的峰值(212±27.4U/L、31.5±6.6U/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均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加明显。2.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30%)、心力衰竭(15%)等严重影响预后的疾病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4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中死亡6例,占6.67%,对照组中死亡9例,占1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者预后比未出现者好,可能因为心绞痛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前 心绞痛 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心梗前发生心绞痛对急性心肌梗死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心肌梗死患者10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根据患者在发生心肌梗死前72h内是否发生心绞痛分为两组,发生心绞痛者为观察组,未发生心绞痛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变情况和预后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1.观察组治疗前的CK(621.4±22.9U/L)、CK-MB(72.5±10.4U/L)峰值和治疗后的峰值(212±27.4U/L、31.5±6.6U/L)均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LVEF均升高,但观察组升高更加明显。2.观察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30%)、心力衰竭(15%)等严重影响预后的疾病的几率明显小于对照组(4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观察组中死亡6例,占6.67%,对照组中死亡9例,占18%,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心肌梗死前出现心绞痛者预后比未出现者好,可能因为心绞痛后缺血预适应而对心肌有良好的保护从而能够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心肌梗死前 心绞痛 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其生化指标值,分析生化指标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AST为(31.58±2.54)、CK为(126.54±11.02)、CKMB为(22.49±2.47)、LDH为(164.29±12.58)、Mb为(56.43±3.52)、cTnT为(0.15±0.01)以及cTnI为(0.14±0.03)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cTnT及cTnI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标值与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性,且cTnI界限最明显,这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生化指标 心肌梗死范围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化指标的变化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82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其生化指标值,分析生化指标与心肌梗死范围的关系。结果治疗后AST为(31.58±2.54)、CK为(126.54±11.02)、CKMB为(22.49±2.47)、LDH为(164.29±12.58)、Mb为(56.43±3.52)、cTnT为(0.15±0.01)以及cTnI为(0.14±0.03)均显著下降,治疗前后的生化指标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KMB、cTnT及cTnI与急性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KMB、cTnI及cTnT生化指标值与心肌梗死范围呈正相关性,且cTnI界限最明显,这对心肌梗死范围的判断具有一定价值。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生化指标 心肌梗死范围
  • 简介:电影中,心肌梗死(简称“心梗”)常常突然发作,然后生命戛然而止。其实,这种剧情有点夸张,因为心梗早在几天前就可能出现症状了。近期,美国“医药网”载文,总结出“心梗的八大初始征兆”,需要留心观察。1.胸口发紧心梗发作的几天前,一些患者常会觉得胸口发紧,开始可能只持续几分钟,之后还会反复。

  • 标签: 心肌梗死 求救信号 突然发作 心梗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研究两者之间的区别、特点及临床特征等。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100例该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所有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将所有患者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有无ST段抬高分为两组。其中48例为非ST段抬高患者作为A组;另52例为ST段抬高患者作为B组。对比研究两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检查两组患者结果发现,A组患者血管病变情况3支病变较多,其余为B组较多,P<0.05;A组CK-MB、cTNT水平低于B组,P<0.05;基础病中,A组糖尿病、冠心病、心绞痛均较多,心率失常为B组较多,P<0.05。结论糖尿病、冠心病患者易发生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且常伴有心绞痛,常见于多支血管病变。

  • 标签: 心肌梗死 ST段抬高 临床特征 非ST段抬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早期康复训练的临床效果。方法调研时间2014年6月~2016年6月,调研对象180例由我院神经内科收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施常规神经内科干预治疗的对照组和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的观察组,90例/组。比较经临床干预后的临床效果及康复状况。结果经两种干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治愈率(87.78%)、有效率(32.22%)、总有效率(98.89%)等均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最程度恢复肢体功能,促进患者身心康复,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值得医师广泛采用。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康复训练 早期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急诊护理方式进行探究与分析。方法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均为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收治时间为2015年5月至2016年6月期间,共计52例。采用简单随机分组,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急诊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分诊用时、卧床时间、球囊扩张用时、住院天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分诊用时与卧床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其球囊扩张用时以及住院天数均明显较对照组少,P<0.05。结论为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施急诊护理的效果可观。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 球囊扩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分析梗死后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治疗组的66例心绞痛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杏丁注射液24mL加入5%的葡萄糖245mL中静脉给予滴注,在对照组应用黄芪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给予静脉滴注。结果对于治疗组的的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显效有43例,有效治疗患者为15例,其有效结果效率为93%;对照组治疗效果显效有20例,有效治疗患者为33例,其有效率为59.8%。对于治疗梗死后出现的心绞痛临床治疗分析为,两组的治疗疗效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针对于梗死后出现的心绞痛临床治疗中,一般采用杏丁注射药物,对梗死后出现的心绞痛有良好的治疗的效果。

  • 标签: 梗死后心绞痛 临床治疗观察 杏丁注射液
  • 简介:摘要目的对脑梗死患者采用循证护理干预措施加以护理,分析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2017年4月收治的134例脑梗死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成两组,实验组67例行以循证护理联合常规护理方案,对照组67例行以淡出的常规护理,对比二组患者住院时间、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病情控制时间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实验组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病情控制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脑梗死患者行以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促进患者神经功能快速恢复,该护理模式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 标签: 脑梗死 循证护理 神经功能 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急性下壁心肌梗死的30例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对照组,同期的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合并右室心肌梗死的3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分析右室心肌梗死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和预后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42.86%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13.33%,对照组院内死亡率10%(3/30)低于观察组院内死亡率34.29%(1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20%,溶栓治疗的病死率14.29%,对照组患者急诊PTCA治疗的病死率为6.67%,溶栓治疗的病死率3.33%,两组患者的两种不同方案治疗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心肌梗死合并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临床特征更为严重,能增加院内病死率。

  • 标签: 右室心肌梗死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临床特征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护理。方法选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收的4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依据接诊患者时间的先后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急救期间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予以优质护理模式。对照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对照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77.3%,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5%,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差异显著(P<0.05);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与再发心梗率,观察组患者具有明显的优势,两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急救急性心肌梗死期间,为患者提供相应的急诊护理措施,对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 体会
  • 简介:目的:探析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体会。方法:对我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予以分析,总结患者诊治效果。结果:40例患者中,治愈3例,好转35例,无效2例,死因为心源性休克致死1例,心律失常致死1例。结论:脑出血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情比较危重,临床治疗比较麻烦,必须加强心功能保护与护理干预,以此减少恶性心源性心律失常的发生,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脑出血 急性心肌梗死 诊治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急性脑梗死后早期继发性癫痫与梗死面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5年11月收治的28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研究继发性癫痫与梗死面积及部位之间的关系。结果本组中,早期癫痫发作共计30例,其中,大面积、中等面积、小面积梗死分别是16例、4例、8例,不存在明显梗死灶但是仅有脑萎缩现象的患者共计2例;共计16例梗死累及脑叶。结论就急性脑梗死患者而言,早期继发性癫痫的影响因素包括梗死灶面积及其部位,早期继发性癫痫以梗死面积较大且梗死灶位于脑叶的患者为多发人群。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早期继发性癫痫 梗死面积 梗死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5月-2016.6月间收治的61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总结患者护理要点,评估干预后患者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入院时,患者Barthel指数评分为(50.62±4.02)分,护理干预后提供随访护理,半年后返院复查再次测评,Barthel指数评分为(70.52±5.05)分,(t=24.079,P<0.05)。结论临床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提供综合护理干预,包括健康指导、饮食指导、心理安抚、康复锻炼等,可改善患者日常活动能力。

  • 标签: 糖尿病 脑梗死 护理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辛伐他汀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近期临床疗效和对心肌梗塞患者的远期护航作用。方法将确诊为AMI的患者82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1例,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1例同时给予辛伐他汀40mg,每晚1次口服。观察两组患者的存活出院率,并随访1年。结果治疗组存活出院率、1年存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再次心性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辛伐他汀治疗AMI不仅能够提高急性心肌梗塞的治愈率,而且能够改善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辛伐他汀
  • 简介:摘要脑梗死又被称之为缺血性的脑卒中,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部血液出现供应障碍,使脑部组织出现局部的不可逆的损伤,从而引起脑组织出现缺血性坏死。现在为了能够更好的治疗脑梗死,我们对脑梗死的治疗进行研究。

  • 标签: 脑梗死 治疗现状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2年6月~2014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分析护理干预前后患者的身体和心理情况变化。结果根据对比可知,护理后患者的相关心理指标变化情况明显相对护理前有改善,表明医院的护理干预对于患者的各项心理状况产生积极的效果;护理前和护理后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为70%和90%,对比差异显著,P<0.05为对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衰的治疗中,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症状,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使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心力衰竭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过程中的治疗和护理问题。方法对120例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采用尿激酶(LK)行静脉溶栓疗法,通过对临床疗效的监护和观察,进一步总结治疗和护理经验。结果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静脉溶栓救治后,冠脉再通率为85.3%,病死率为2.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治疗时,检测心电图变化及再灌注观察、心理护理、严密监测生命体征、防止病发和康复训练是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措施,并对于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 静脉溶栓治疗 护理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