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晚期检测凝血相关指标对产后出血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42例产后出血产妇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正常分娩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产妇妊娠32-35周凝血4项、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D-二聚体(D-D)对产后出血的预测价值。结果两组PT、TI、APTT、Hb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FIB、PLT水平低于对照组,D-D高于对照组(4.5±0.6)g/L比(4.8±0.7)g/L,(171.6±34.5)×10比(202.4+32.1)×10,(2.2±0.7)g/L比(1.3±0.5)g/L,P<0.05。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FIB、PLT、D-D在产后出血中具有相关性。结论妊娠晚期检测凝血相关指标中FIB、PLT、D-D水平对产后出血有预测价值。

  • 标签: 妊娠晚期 凝血指标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PCT定量检测对血培养结果的预测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8年12月来我院就诊同时进行血培养与PCT检测、且检测结果有效的50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500例患儿的血培养与血清PCT检测结果,研究分析PCT在不同分界值对血培养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500名患儿血培养结果中有125例阳性患儿,包括113例细菌性感染和12例真菌性感染,有375例阴性患儿;125例阳性患儿在PCT检测中显示为阳性的有108例,包括细菌性感染97例,真菌性感染11例,阳性预测值为86.40%,阴性预测值为43.47%;以0.05μg/L为分界值时,PCT对血培养的灵敏度为70.25%,特异度为56.67%,阳性预测值为28.55%,阴性预测值为91.56%。结论血清PCT定量检测可以辅助迅速诊断患儿的血流感染,若能结合临床状况的观察分析,更能提高其检出率。

  • 标签: 血清PCT 定量检测 血培养结果 预测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目的分析ABCD2(年龄、血压、临床症状、持续时间、糖尿病)评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颅内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特征预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的参考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8年7月山东大学附属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311例TIA患者,就其ABCD2评分DWI及MRA特征进行分析,运用直线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ABCD2评分与TIA发作后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以及ABCD2评分联合DWI、MRA特征预测脑梗死发生的效能。结果ABCD2评分危险度中危、高危者,其TIA发作后2、7和30d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低危者;DWI异常者,其TIA发作后2、7和30d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正常者;颅内动脉狭窄率≥50%者,其TIA发作后30d脑梗死发生率高于<50%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直线回归分析结果示,ABCD2评分与TIA发作后2、7和30d脑梗死发生率均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即ABCD2评分越高,脑梗死发生率越高(P<0.05)。ROC曲线示,以ABCD2评分≥4分、DWI异常、颅内动脉狭窄率≥50%联合预测TIA发作后2、7和30d后脑梗死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5、0.811和0.816,提示联合预测的准确性较高(P<0.05)。结论TIA发作短期内脑梗死发生风险较高,联合ABCD2评分及DWI、MRA特征,能够为脑梗死的预测提供可靠参考。

  • 标签: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脑梗死 风险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行中孕期产前血清学筛查对产前诊断及妊娠结局预测的应用效果及影响。方法将2016年12月~2018年8月期间于本院接受中孕期血清学筛查孕妇共2400例设为研究对象,开展回顾性研究分析。孕妇均于入院当日接受采血及血清学筛查,对于存在胎儿缺陷高风险的孕妇行羊水穿刺检查。对比分析血清学筛查与羊水穿刺对各类胎儿缺陷的检出效果及检出胎儿缺陷高风险孕妇妊娠结局。结果相较羊水穿刺,血清学筛查对各类胎儿缺陷的检出效果对比后无明显差异,P>0.05;且各类胎儿缺陷高风险检出孕妇中,35岁及以上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则相对较高,P<0.05。结论在产前诊断及妊娠结局预测中应用中孕期产前血清学筛查,可实现对孕妇胎儿缺陷的有效筛查,并需根据孕妇年龄及时采取相应治疗预防措施,降低孕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进一步优化生育质量。

  • 标签: 中孕期产前血清学筛查 产前诊断 妊娠结局预测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对血清糖类抗原与 N末端 B型利钠肽原在肾功能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严重程度、预测程度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本院收治肾功能衰竭且合并有心力衰竭患者 60例,依据患者肾小球滤过率( GFR)的水平不同分为 A、 B、 C三组,其中 A组 GFR水平为 [30~50)ml/min,心功能为 III、 IV级, A组患者共 22例; B组 GFR水平为 [15~30)ml/min,心功能为 III、 IV级, B组患者共 21例; C组 GFR水平 ,心功能为 III、 IV级, C组患者共 21例。均给予积极地抗心力衰竭治疗后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 CAl25、 NT-proBNP水平。另选取 GFR的患者 60例建立对照组。结果:血清 CA125:与对照组比较, B组和 C组治疗前、后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 A组、 B组和 C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血清 NT-proBNP:与对照组比较, A组治疗前、后明显降低, B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 A组、 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肾功能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诊断中 NT-proBNP水平不能够真实地反应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而血清 CA125则可以作肾功能衰竭且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诊断及严重程度、预测程度的实验室指标。

    【关键词】血清糖类抗原; N末端 B型利钠肽原;肾功能衰竭合并心力衰竭;诊断价值 N末端 B型利钠肽原(下称 NT-proBNP)是由 B型利钠肽( BNP)经酶切后,第 N端片段 [1]。 NT-proBNP通常是由 76个的氨基酸所组成,其分子量一般为 8500KD,经心肌细胞合成与释放, NT-proBNP一般作为早期的心功能损害标志物之一 [2]。此外,由于 NT-proBNP的生物惰性,其也受年龄、 2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衰竭等因素的影响。人体血浆中的 NT-proBNP因无生物学的活性,且半衰期较长,较易进行检测,而其惟一的清除途径是通过肾小球的滤过,因此肾功能的循环影响 NT-proBNP的水平。 NT-proBNP做为心功能的不全评价指标受业内肯定,但其作为慢性的肾功能衰竭且合并有心力衰竭患者的评价指标,仍较少研究 [3]。另外,近年来发现心力衰竭与肾脏病的患者的血清糖类 125抗原(下称 CA125)的水平均呈升高,有研究提示血清 CA125升高的水平与肾病综合征及慢性的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等的病症严重程度及短期的预后存在相关。本研究通过对血清糖类抗原与 N末端 B型利钠肽原在肾功能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及严重程度、预测程度进行分析,现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 2017年 3月至 2018年 3月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肾功能衰竭且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中的 64例,其中男性患者 34例,女性患者 30例,患者年龄结构为 48~76岁,平均年龄为 62.37±3.63岁。依据患者肾小球滤过率( GFR)的水平不同分为 A、 B、 C三组。其中 A组 GFR水平为 [30~50)ml/min,心功能为 III、 IV级, A组患者共 22例; B组 GFR水平为 [15~30)ml/min,心功能为 III、 IV级, B组患者共 21例; C组 GFR水平 ,心功能为 III、 IV级, C组患者共 21例。另选 64例 GFR水平 的透析患者建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无合并心功能不全,无恶性肿瘤及胸腹腔积液。 60例对照组患者包括男性患者 32例,女性患者 28例,患者年龄结构 46~74岁,平均年龄为 60.38±4.36岁。

    1.2方法 患者即刻进行外周静脉血采集,采集量为 3ml,血液注入无添加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立即送检,测定血液中血清 CA125与 NT-proBNP表达水平,并用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 LVEF。在患者入院后,根据其病情予以不同的剂量 ACEI/ARB、醛固酮拮抗剂、 β阻滞剂、硝酸酯等药物进行治疗 1周后,显性的水肿消失,且进行平步步行 400m无明显的胸闷、气促为症状缓解。在症状缓解后再次对患者的血清 CA125与 NT-proBNP表达水平进行测定。血清 CAl25与 NT-proBNP的测定均采用罗氏电化学及发光免疫分析仪( e601)与其配套的试剂盒。超声心动图:所有参与研究患者均取左侧卧位,采用彩色超声心动图仪( ie33, FHILIPS公司),应用 3.5MHz的探头频率检查,扫描速度为 50mm/s,检测患者的 LVEF。 1.3统计学方法 研究应用 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其中计量的资料均以均数 ±标准差进行表示,组内的比较行方差检验。以 P<0.01表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 1)血清 CA125:与对照组比较, B组和 C组治疗前、后均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A组、 B组和 C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 NT-proBNP:与对照组比较, A组治疗前、后明显降低, B组治疗后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 <0.01)。 A组、 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见表 1。 表 1 各组患者血清 CA125于 NT-proBNP表达水平的比较( x±s) 组别 项目 例数 治疗前水平 治疗后水平 A 血清 CA125( μ/ml) 22 33.76±20.81* 21.12±12.69*^ NT-proBNP( pg/ml) 22 6636.28±7412.38* 1139.55±598.41*^ B 血清 CA125( μ/ml) 21 85.34±25.13* 51.32±20.53*^ NT-proBNP( pg/ml) 21 20337.12±8323.11 9867.31±6078.41*^ C 血清 CA125( μ/ml) 21 121.64±52.37 71.31±30.74*^ NT-proBNP( pg/ml) 21 26142.37±8073.31 22488.05±10377.14* 对照组 血清 CA125( μ/ml) 60 28.27±16.53* 28.27±16.53 NT-proBNP( pg/ml) 60 18766.33±11261.41 18766.33±11261.41 与对照组比较, *P<0.01;同组前后治疗比较 ^P<0.01 3讨论 血清 CA125在慢性的心力衰竭患者中水平呈升高现象,因此其可以预测患者住院期间的死亡率及预后 6个月的再住院率。而在结合多变量分析,血清 CA125的水平又可以预测死亡,独立于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糖尿病、血清肌酐等值之外,当 CA125水平提高到 60u/ml,患者的死亡风险会显著地增加。血清 CA125水平升高的机制考虑与血清 IL-6水平的升高、创伤、炎症或者体液的淤积、神经内分泌的激活情况等表达有关。而人体的血清 NT-proBNP由于无生物学活性,其唯一清除的途径是通过肾小球滤过,因此肾功能对人体 NT-proBNP水平存在很大影响。慢性的肾功能衰竭以及心力衰竭的患者中,肾功能的下降又与左心室的增大、肥厚以及心室机械压力的负荷增加存在相互的影响,通过刺激人体 BNP水平提高,裂解 NT-proBNP的水平也增加。 NT-proBNP指标中,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左心室的功能不全 NT-proBNP水平临界值 44 pmol/L,伴发肾功能不全水平临界值 162 pmol/L。而临床上,肾功能不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 NT-proBNP通常大于 35000 pg/ml,因此 NT-proBNP是否作为指标也存在一定的争议。而结合本研究数据发现,肾功能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诊断中 NT-proBNP水平不能够真实地反应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而血清 CA125则可以作肾功能衰竭且合并有心力衰竭的患者诊断及严重程度、预测程度的实验室指标。 参考文献 [1]冯会英 ,冯国鹏 ,高瑾 ,等 .血清糖类抗原与 N末端 B型利钠肽原在肾功能衰竭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价值 [J].中国循环杂志 ,2015(4):359-362 [2]Yilmaz H, Gürel OM, Celik HT, et al. CA125 levels and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end-stage renal disease on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Ren Fail, 2014, 36: 210-216. [3]张健 ,康连鸣 ,韦丙奇 ,等 .心力衰竭患者 N末端 A、 B及 C型利钠肽原与超声心动图和心功能对比分析 [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9 ,37(6):486-490.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