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综合护理模式在EB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21年8月--202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各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模式,实验组实行综合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护理前后相关指标、患儿家属配合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在护理干预后,两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和异型淋巴细胞浓度指标都出现明显降低,并且实验组的相关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综合护理模式可以显著降低患儿的白细胞计数和异型淋巴细胞浓度,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可促进患儿尽快康复。

  • 标签: 综合护理模式 EB病毒感染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发现了此类病例。本文从四方面浅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的预防护理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预防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乙肝病毒感染对肝脏的影响及护理。方法:将2019年5月~2020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乙肝病毒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以及同时期在我院体检的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观察对象的肝功能情况进行检测比较,分析乙肝病毒感染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同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检测比较护理前后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乙肝病毒感染者(观察组)与普通健康者(对照组)的肝功能多项指标进行比较后显示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检测比较对乙肝患者进行针对性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也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乙肝病毒会导致患者的肝功能大大受损,应当及时采取治疗措施。在对乙肝患者开展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临床推广价值高。

  • 标签: 乙肝病毒感染 肝脏 影响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轮状病毒感染患儿补充乳糖酶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期间于本院治疗的 88例轮状病毒感染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乳糖酶治疗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乳糖酶治疗组采用补充乳糖酶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及治疗第 4 天排便次数、止泻时间。结果:治疗后,乳糖酶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更高(P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检测阳性结果,了解该病毒流行趋势,为后续防控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100例来源于2021.1-2021.12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样本开展检测,经检测发现阳性例数共60例,分析阳性结果的基本资料。结果 60例阳性标本中,以发热症状最为多见,共45例,发生率为75.00%,其次便是咳嗽、干咳、咽痛与头痛、肌肉酸痛,各有25、15例,发生率为41.67%、25.00%;发病后7d阳性例数共40例,占比66.67%,发病后14d阳性例数共55例,占比91.67%。结论 核酸检测在防控2019-nCOV传播工作中效果显著。

  • 标签: 新冠肺炎 核酸检测 阳性病例 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HBV中的一种,但其检出率并不高,这和患者的HBV表面抗原检测显示阴性相关。这一类患者是导致输血传播途径难以彻底阻断的主要原因之一,积极分析这一类患者的特点,甄别相应输血传播风险,制定科学合理输血传播风险预防措施,最大程度上降低HBV传播概率。

  • 标签: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表面抗原 输血传播途径 输血传播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哈尔滨地区的呼吸道病毒在成年住院患者中的病原学分布及流行特征,为该疾病的预防及控制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期间,以420例入住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临床医院呼吸科的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直接免疫荧光法对患者痰液标本中的七种常见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调查这些病毒在成人患者中的感染情况。结果420例成人住院患者中,检测出61例阳性标本,阳性率为14.5%,其中33例为单一病毒感染,28例为混合病毒感染。在七种常见呼吸道病毒中,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率最高,为57.4%。不同月份的病毒检出率分布存在显著差异,以1、2月份最高。结论在哈尔滨地区住院成人患者中,呼吸道合胞病毒高发且感染时间集中在冬春交界,应加强在此期间的病毒感染预防工作。

  • 标签:
  • 简介:摘要:[1]目的:分析泸州古蔺地区1000例就诊妇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3月在我院门诊进行就诊的1000例妇科疾病患者以及同期体检健康的180例健康女性,对其进行23种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这1000例就诊的妇女中HPV总感染率为37.50%(375/1000),而180名健康受检者的HPV总感染率为15.00(27/180);其中感染率最高的HPV型为HPV16,其次为HPV18、58、11、52等等;高危型、低危型以及常见的亚型感染率分别为29.8%、4.4%、3.3%;HPV高危型感染率显著高于后两者。结论:HPV多型检测,对HP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宫颈癌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2]人乳头瘤病毒 妇科病 分型
  • 简介:摘要:[1]目的:分析泸州古蔺地区1000例就诊妇女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方法:选取2020年1月到2022年3月在我院门诊进行就诊的1000例妇科疾病患者以及同期体检健康的180例健康女性,对其进行23种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分型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这1000例就诊的妇女中HPV总感染率为37.50%(375/1000),而180名健康受检者的HPV总感染率为15.00(27/180);其中感染率最高的HPV型为HPV16,其次为HPV18、58、11、52等等;高危型、低危型以及常见的亚型感染率分别为29.8%、4.4%、3.3%;HPV高危型感染率显著高于后两者。结论:HPV多型检测,对HP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治宫颈癌有着重要的意义。

  • 标签: [2]人乳头瘤病毒 妇科病 分型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磷酸奥司他韦联合抗病毒口服液治疗流感病毒感染的疗效。方法:将于2018.3-2019.12这段时间,存在的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人数共有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在常规的治疗上实施硫酸奥司他韦治疗,而实验组则采取抗病毒口服液联合治疗,对比实验组与对照组之中的有效率进行比较。结果:实验组之中的患者治疗的之后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着明显统计学方面的价值。结论: 对于流感病毒感染的患者,采取磷酸奥司他韦联合抗病毒口服液治疗的方式,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且降低发生炎症反应的概率,加快患者病情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磷酸奥司他韦 抗病毒口服液 流感病毒感染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治疗中的护理观察效果。方法:以2022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合并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与观察组(30例,优质护理),比较患者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观察组在生活饮食、精神状态、行动能力、社会生活评分为88.57±0.64、90.57±0.54、89.86±0.66、89.11±0.25,优于对照组80.42±0.85、82.64±0.25、81.66±0.64、82.55±0.82,两组患者护理期间满意度评分比较,观察组在基础护理、服务态度、健康宣教评分为92.53±0.86、90.87±0.54、92.75±0.53,优于对照组87.75±0.69、88.76±0.34、89.37±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和病艾滋病病毒感染患者在实施治疗过程中,采用优质护理干预措施,有利于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整体应用效果较好,在今后护理过程中值得推广。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艾滋病病毒感染 护理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患者开展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的价值。方法纳入本院自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接收的小儿感染患者(n=300)作为研究对象,以感染类型为基准,分为试验组(n=150)、对照组(n=150),病毒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细菌感染患者为试验组,均开展血常规检验、C反应蛋白检验、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评估阳性检出率、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结果试验组阳性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C反应蛋白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白细胞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细菌感染与小儿病毒感染患者开展血常规联合C反应蛋白检验显著,可准确区分感染类型,提高临床阳性检出率,值得借鉴。

  • 标签: 血常规 C反应蛋白 小儿细菌感染 小儿病毒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黄芪生脉饮治疗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效果。 方法:选 2018 年 7 月 -2019 年 7 月 在本院治疗的 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患者 80 例,对照组 40 例,采用干扰素 α 2a 栓阴道置入治疗。观察组 40 例,用黄芪生脉饮治疗。对比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情况。 结果:经治疗,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为 95.00%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80.00% , 两组差异明显( P < 0.05 );治疗前,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 P > 0.05 );治疗后,观察组中医症候积分比对照组低( P < 0.05 )。 结论:用黄芪生脉饮辅助治疗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能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的临床症状,可推广。

  • 标签: 子宫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 黄芪生脉饮 综合疗效 中医症候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我国目前关于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护理相关研究方向和内容,为今后相关护理研究提供借鉴。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2019年-2022年发表的国内所有有关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护理相关的文献。结果 共检索到156篇文献,发文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文献的第一作者作者数156人,合作率为82.69%,合作度为3.49;文献发表在63种期刊上,排名前8位期刊共刊载文献86篇(55.13%);文献的研究对象共计7536例,各个年龄层均有涉及,主要研究群体是青年人和中年人,涉及高龄老人的文献共计22篇(14.10%),专门针对高龄老人的文献仅1篇。结论 我国新冠病毒感染患者护理相关研究受到的广泛关注度在逐渐下降,研究具有一定的深度及广度;文献第一作者所在地域分布不均衡;研究群体主要集中在青年人和中年人,缺乏针对高龄老人这一特殊群体感染新冠病毒后的相关护理研究。

  • 标签: [] 护理 新冠病毒感染 文献计量学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乙肝表面抗原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不同阶段的变化情况。方法: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根据阶段不同,分成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组(n=23)、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n=21)、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n=20)、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n=23)、HBeAg阳性乙肝肝硬化组(n=20)、HBeAg阴性乙肝肝硬化组(n=15),通过实时荧光定量发检测乙肝病毒DNA,通过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定量。结果:慢性乙肝病毒携带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为(50982.65±463.89)IgIU/ml、非活动性HBsAg携带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为(2206.56±4129.85)IgIU/ml、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为(11057.89±1052.49)IgIU/ml、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为(3173.65±268.49)IgIU/ml、HBeAg阳性乙肝肝硬化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为(1428.79±305.46)IgIU/ml、HBeAg阴性乙肝肝硬化组患者的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为(1802.79±311.45)IgIU/ml。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在不同阶段,其血清HBsAg的定量值存在明显差异,和HBeAg阴性患者对比,HBeAg阳性患者的HBsAg定量和乙肝病毒的DNA具有密切相关性。

  • 标签: 乙肝表面抗原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 相关性
  • 简介:摘要: 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妊娠期肝炎发作的临床特征,和抗病毒治疗的成效。方法 在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中挑选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具体划分为抗病毒治疗组(50例),以及护肝治疗组(50例)。抗病毒治疗组在护肝治疗的前提下,运用拉米夫定或替比夫定,护肝治疗组只是保肝降酶治疗,比较组间两组肝功能、HBV, DNA载量、HBV血清学标志物的改变。结果 观察组肝功能、HBV, DNA载量、HBV血清学标志物的改变,相比一般组,数据不同,具有统计学价值(P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妊娠期肝炎 抗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运用人性化护理后的效果。方法:采集本院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期间接收的96例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分析不同护理操作后患者疾病改善速度、治疗依从性情况。结果:在患儿止泻时间、止吐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等指标上,观察组各项明显少于对照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腹泻 人性化护理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