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循证护理对减轻妇科腹部手术后疼痛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4年3月-2015年3月妇科实行腹部手术的78例患者按照统计原理分为例数均为39例的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手术结束后采取常规性的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手术结束后实行循证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疼痛情况。结果:护理结果显示,所有患者手术结束后接受护理措施的疼痛评分均有所降低,且观察组患者术后24h与术后48h的疼痛明显轻于对照组患者,数据符合统计差异( P

  • 标签: 循证护理 妇科腹部手术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灸治疗对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LDH)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2020年6月在本院就诊的20例LDH病例,所有患者均采用针灸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NRS及PPI疼痛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本组20例患者经针灸治疗1月后,获得显效17例、有效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00%。治疗后较治疗前对比,患者NRS、PPI评分均有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中医针灸疗法,可帮助缓解患者疼痛,有助于改善预后。

  • 标签: 针灸 腰椎间盘突出症 疼痛评分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 了解应用预见性护理以后,对腰椎骨折疼痛患者起到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 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称之为研究时间,期间我院共计110位患者接受护理,将其做出两组划分,即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患者人数平均为55位。常规组应用传统护理,研究组应用预见性护理,并对患者的疼痛情况、护理效果展开比较与分析。结果 研究组患者疼痛程度同常规组相比,明显要更轻。护理效果明显也要强于常规组。差异具备统计意义(P<0.05)。结论 应用预见性护理,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患者的护理效果,值得大力推广与运用。

  • 标签: 腰椎骨折 疼痛 预见性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对胆囊结石腹腔镜术后疼痛病人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于我院进行胆囊结石腹腔镜手术的60例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基础护理组和循证护理组,基础护理组实施基础护理,循证护理组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循证护理组VAS及SAS评分均明显低于基础护理组;循证护理组护理质量和护理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基础护理组。结论:对进行胆囊结石腹腔镜手术的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不良事件的产生,改善患者预后情况,减轻患者疼痛症状。

  • 标签: 循证护理 胆囊结石腹腔镜手术 术后疼痛 护理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摘 要】目的:探究集束化护理对缓解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新生儿,共抽选 66例,所有患者经单盲分组法被分为两组,参照组予以患者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参照组方法的基础上予以患儿集束化护理,比较研究组与参照组患儿采血后的疼痛情况。结果:研究组患儿的 NFCS评分为( 2.31±1.42),参照组患儿的 NFCS评分为( 3.79±1.57)分,研究组分数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存在统计意义( P<0.05)。结论: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疼痛程度,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 ;新生儿 ;采血 ;桡动脉 ;疼痛    新生儿采血是临床十分普遍的操作,由于新生儿年龄较小,肢体功能和语言尚未发育完全,所以无法进行正常沟通,加上其血管细小,对护士而言针对新生儿的采血工作仍有困难 [1]。桡动脉采血具有安全、简单且成功率高的优势,近年来已成为新生儿采血的首选途径。本次研究主要分析集束化护理对缓解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效果,详细内容整理如下。     1 资料、方法     1.1 资料 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选自 2018年 1月至 2019年 6月期间在本院进行桡动脉采血的新生儿,共抽选 66例,所有患者经单盲分组法被分为两组,每组患者各 33例。    参照组:男 20例,女 13例,胎龄最小 38周,最大 42周,平均胎龄为( 38.15±1.01)周,体重最轻为 2.7kg,最重为 4.1kg,平均体重为( 3.62±0.91) kg;研究组:男 18例,女 15例,胎龄最小 37周,最大 42周,平均胎龄为( 38.09±1.02)周,体重最轻为 2.6kg,最重为 4.0kg,平均体重为( 3.59±0.90) kg    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经过统计对比后,其组建数据不具有显著区别, P>0.05。     1.2 方法 参照组予以患者常规护理,主要方式为:调整新生儿体位,使其保持卧位,并将其上肢外展,其一侧手掌平放向上,将第一腕横纹位置作为穿刺点,对其进行消毒,然后刺入头皮针,进入血管后以平行方式进针,然后固定针头,再抽取血液。    研究组在参照组方法的基础上予以患儿集束化护理,主要方式:①成立集束化护理小组,对组内成员进行专业的桡动脉采血培训,根据以往经验和先进护理理念确定集束化护理管理的计划,定期对组内成员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的方式进行考核,及时发现不规范行为并予以调整 [2]。②采血的准备工作。在对新生儿进行桡动脉采血时,应根据天气变化对室内的温度、湿度以及光线进行调整,保持室内安静,并在新生儿喂养后半小时至一小时内,未出现哭闹行为时予以采血 ;在采血前 2小时左右,可将含有香兰素混合溶液的纱布放在距离患儿头部 10cm左右的位置,以此实现嗅觉安抚 ;准备便携式小音箱,放置在距离新生儿 50cm左右的位置,在采血前 10秒开始播放轻柔的音乐,如《小兔子乖乖》、《小夜曲》等安抚歌曲,音乐音量控制在 50分贝左右,拔针 10秒后可将音乐关闭 [3]。③采血体位的调整。在两名护理人员的操作下对新生儿的体位予以调整,保持仰卧位,其中一位护理人员固定新生儿腕部和身体,使患儿的下肢保持自然弯曲,将其腕部完全暴露,利用碘伏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皮肤进行 2遍消毒,选择合适穿刺点开始采血,采血结束后需使用无菌棉签进行按压,按压时间最小为 5分钟,当穿刺点没有渗血情况出现时,即可停止操作,怀抱患儿予以摇晃安抚 [4]。     1.3 观察指标 比较研究组与参照组患儿采血后的疼痛情况,利用新生儿面部编码系统( NFCS)对其进行评估,分数最高为 10分,其疼痛程度与分数呈正相关关系。     1.4 统计处理 本研究中相关数据经分析与汇总以后均使用 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两组新生儿计量资料可用“”表示,数据结果则需予以 t检验 ;计数资料可用“ %”表示,数据结果则需予以卡方检验,组间比较差异具统计意义的表述形式为 P<0.05。     2 实验结果    两组患儿经不同方式护理后,可知研究组患儿的 NFCS评分为( 2.31±1.42),参照组患儿的 NFCS评分为( 3.79±1.57)分,研究组分数明显低于参照组( t=4.0162, P=0.0002),差异具有明显的区别,存在统计意义( P<0.05)。     3 讨论    桡动脉与静脉相比具有更高的血压力,且血液流速更快,可以保证采血一次成功率,另外,新生儿腕部神经相对较少,容易固定,且皮下脂肪比较薄,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穿刺带来的痛感,不过,由于新生儿对疼痛的感知更为敏感,所以当其感受过疼痛后很可能引起相关不良反应,故临床需更加关注新生儿采血疼痛的干预 [5]。集束化护理通过具体、全面、综合的护理方式来为护理工作提供科学的管理手段,对于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管理主要从采血时机、周围环境、体位安排、缓解疼痛措施、身体安抚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表明,集束化护理可使护士更加系统、规范的执行新生儿桡动脉采血工作,利用更为科学的方式降低新生儿疼痛感,以此提高新生儿就诊治疗舒适度,提高家属满意度。    总而言之,应用集束化护理干预新生儿桡动脉采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患儿的疼痛程度,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刘转巧,王继华 .经头皮动脉采血与经桡动脉采血对新生儿的影响研究 [J].现代医药卫生, 2018, 34( 01): 80-82.     [2]鹿文文,戴婷婷 .两种护理干预在足月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所致疼痛中的应用 [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7, 9( 31): 164-166.     [3]邓丽君,陈惠开,马小红,孔婉兰,邓焕琼,黄活玲,邓翠珊 .研究不同护理干预方法对新生儿桡动脉采血时疼痛和生命体征的影响 [J].中国医药科学, 2016, 6( 11): 124-126.     [4]王慕卿,郑少梅,冯娜娜 .2种桡动脉采血方法對新生儿疼痛影响的比较 [J].当代 护士(中旬刊), 2016( 09): 124-126.     [5]陈秀贞 .集束化护理对缓解新生儿桡动脉采血疼痛的效果 [J].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9( 09): 137-138.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疼痛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19年8月我院接受的54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疼痛患者作为对象,依据不同的术式差异分组,分别是甲组和乙组,分别采取的是常规治疗和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两组患者治疗后对数据总结和分析。结果:乙组治疗后的关节活动度、关节疼痛评分等优于甲组。乙组的总有效率高于甲组,分别是92.5%和77.8%,分析和研究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乙组治疗后的评分高于甲组,在90分以上,数据分析后得知,乙组的效果明显,具备统计意义。结论:针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疼痛的案例采取关节镜下清理术治疗,可以提升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不良症状,减轻患者的疼痛感。

  • 标签: 关节镜下清理术 膝关节骨性关节疼痛 效果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疼痛护理在缓解微创小切口椎间盘切除术后疼痛中的应用。方法 研究对象为我院 2017年 12月 -2018年 6月间收治的行微创小切口椎间盘切除术的患者 60例,并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采取常规护理的对照组,一组为采取疼痛护理的实验组,每组各 30例,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疼痛评分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且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 疼痛护理在患者额微创小切口椎间盘切除术疼痛中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疼痛护理 缓解术后疼痛 微创小切口椎间盘切除术
  • 简介:【摘要】 目的: 分析疼痛护理干预对老年骨质疏松症(OP)病人疼痛程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开展时间为2019年2月-2020年1月,90例老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伤续断汤加减治疗四肢骨折后急性疼痛肿胀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救治的78例四肢骨折急性疼痛肿胀患者,信封法任意编号划入参照组与试验组(n=39)。参照组予以西药常规治疗,试验组与此同时使用新伤续断汤加减治疗,比较病患的症状恢复效果及恢复时间。结果:治疗后两组病患的肿胀程度、VAS评分均得以改善,其中试验组病患的VAS评分相对较低,肿胀恢复较好,优于参照组(p<0.05)。试验组病患的止痛时间、消肿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相对较短,与参照组时间指标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试验组病患的进食、如厕、床椅移动及平地走动评分均高于参照组,数据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新伤续断汤加减治疗四肢骨折后急性疼痛肿胀的效果较好,可促进病患症状的快速改善,早期恢复患者的自主生活能力。

  • 标签: 新伤续断汤 四肢骨折 急性疼痛肿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创伤骨科患者行强化疼痛护理对疼痛程度和满意度的影响。方法:本次时间选取 2018年 1-12月内,对象选取急诊创伤骨科患者 60例,均根据随机法分组, 2组各 30例。控制组应用常规护理,基于此实验组强化疼痛护理。比较两个组别 VAS评分及满意度。结果:两个组别护理后 VAS评分、总满意度对比发现 P<0.05,说明二者表现出了明显差异。结论:急诊创伤骨科患者行强化疼痛护理的效果显著,即可对患者疼痛程度予以显著改善,且其普遍满度,值得推广研究。

  • 标签: 急诊创伤骨科 强化疼痛护理 疼痛程度 满意度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像检查中增强扫描造影剂外渗的临床护理方法,总结其应用效果及心得体会。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在2017年 1月~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80例造影剂外渗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其中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而观察组针对患者症状进行针对性护理,在护理结束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以及护理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而护理后并发症发生概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造影剂外渗 影像学检查 临床护理 体会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小儿血液病临床特点及其骨髓细胞检测结果。方法:本院于 2018.06~2019.10纳入 86例血液病患儿开展研究,观察其临床表现,并实施骨髓细胞检测,分析检测结果并探讨患儿临床特点。结果 :小儿血液病以出血、发热、脾大、贫血及淋巴结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 86例血液病患儿,其中红细胞系统 38例,主要患病类型为溶血性贫血;白细胞系统 28例,主要患病类型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血小板与巨核细胞 20例,主要患病类型为 ITP。结论:骨髓细胞检测能够对小儿血液病疾病类型进行准确分类,有助于临床医师进行最佳治疗方案选择,但实际应用时仍需结合患儿病情展开全面分析,避免检测结果出现失误。

  • 标签: 小儿血液病 临床特点 骨髓细胞学 检测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