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妊娠12、28和34补铁对孕妇贫血产后出血的影响。方法:在2018年3月-2020年1月期间,选取我院96例妊娠期缺铁孕妇,按照抽签法,将其分成参照组与实验组,每组48例;参照组给予常规保健,未进行补铁,实验组分别在12、28、34及时补铁,观察两组贫血发生率及产后出血情况。结果:实验组12、28、34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优于参照组,贫血及产后出血率发生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对比(P

  • 标签: 孕妇 补铁 贫血 产后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对牙维护在老年人牙健康中发挥着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本次实验对象为本院口腔科牙周病老年患者,实验时间集中在2019年3月-2020年8月,实验人数共计64例。本次实验采取编号分组方式进行,依据编号奇偶性确定对照组及实验组患者。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基础治疗,对实验组患者实施基础治疗联合牙维护,对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探诊出血指数、菌斑指数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对本次实验进行系统的分析,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有着较大幅度的提升,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之间差异突出,(p<0.05);深入分析本次实验,实验组患者探诊出血指数及菌斑指数有着较大幅度的下降,两组患者探诊出血指数及菌斑指数之间差异突出,(p<0.05)。结论:在老年患者牙健康中牙维护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其在提高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降低患者探诊出血指数及菌斑指数方面效果较为理想。

  • 标签: 牙周病 牙周维护 老年患者 治疗总有效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一次性 肛脓肿根治术 治疗肛脓肿的效果。 方法 :选取医院收治的 88 例肛脓肿患者并随机分为研究组( n=44 ,一次性肛脓肿根治术治疗)和对照组( n=44 ,传统分期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 ,且研究组术后恢复指标优于对照组, P<0.05 。 结论 : 一次性 肛脓肿根治术 在肛脓肿患者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提升治疗有效率,改善患者肛门功能,值得大力推广和引用。

  • 标签: 一次性根治术 肛周脓肿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孕孕妇人体成分,为合理开展孕期营养干预发挥指导作用。方法:抽取来我院进行孕期检查的160名孕妇,年龄24~34岁,根据孕分组,孕8~12孕妇有80名,孕24~28孕妇有80名,监测两组不同孕期孕妇的人体成分。结果:与孕8~12孕妇相比,孕24~28的孕妇的蛋白质、总体水分等多项成分指标明显增高(P0.05)。结论:孕妇营养状况可根据体脂百分比、腰臀比两项指标进行判断,合理控制孕妇营养摄取,控制胎儿体重,进而使妊娠结局得以改善。

  • 标签: 孕周 孕妇 人体成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肛脓肿一次性肛脓肿根治术与单纯切开引流术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肛脓肿患者一共30例,按照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15例和15例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单纯切开引流术治疗,观察组实施一次性肛脓肿根治术治疗。以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作为观察指标。结果: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备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 标签: 肛周脓肿 一次性肛周脓肿根治术 单纯切开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根尖炎患者实施拔牙同期种植牙治疗的效果。 方法: 于 2017年 12月至 2018年 11月 抽取 56 例根尖炎 患者,选自 我院, 随机双盲法均分 ,每组各 28 例, 纳入实验组的患者治疗过程中 行拔 牙同期种植牙治疗 ,纳入对照 组的患者治疗过程中 行拔牙后择期种植牙治疗。 结果: 对比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疼痛评分( 1.11±0.32 )分及自我满意度评分( 5.94±1.03 )分、种植牙成功率 88.23% 、种植体直径( 4.58±0.65 ) mm 、种植体长度( 14.88±1.62 ) mm 、骨吸收水平( 0.72±0.36 ) mm 均明显改善( P < 0.05 )。 结论: 根尖炎患者实施拔牙同期种植牙治疗,效果理想。

  • 标签: 根尖周炎 拔牙同期种植牙治疗 效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探究牙整复术在口腔修复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口腔修复患者 9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5 例。对照组采用择期口腔修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牙整复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组牙根萎缩程度、临床效果以及口腔修复满意度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牙根萎缩率为 4.44% ,对照组为 20%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 95.56% ,对照组为 80% ,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 p < 0.05 )。另外观察组的满意度为 97.78% ,对照组为 82.22% ,观察组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 . 结论: 牙整复术在口腔修复患者中的应用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降低牙根萎缩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牙周整复术 口腔修复 临床应用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中医特色护理在肛脓肿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抽取 2018.05 至 2020.03 时期内诊疗的肛脓肿患者共 75 例,划分为常规组( 37 例)和中医组( 38 例)。患者均采取手术切除治疗,但常规组联合术后常规护理,中医组联合术后中医特色护理,对比患者总有效率、疼痛消失时间及创面愈合时间。 结果: 常规组总有效率为 78.38% ,中医组为 94.74% ,数据比较有意义( P < 0.05 )。中医组疼痛消失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数据比较有意义( P < 0.05 )。 结论: 针对肛脓肿患者,于手术切除的基础上联合中医特色护理模式,既可提高总有效率,还可缩短疼痛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可推广。

  • 标签: 中医特色护理 肛周脓肿 总有效率 疼痛消失时间 创面愈合时间
  • 简介:摘要: 目的: 观察探究牙整复术在口腔修复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 选取我院 2018 年 8 月 --2019 年 8 月收治的口腔修复患者 90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5 例。对照组采用择期口腔修复治疗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牙整复术。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组牙根萎缩程度、临床效果以及口腔修复满意度等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牙根萎缩率为 4.44% ,对照组为 20% ,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 < 0.05 )。观察组的临床治疗的有效率为 95.56% ,对照组为 80% ,对照组明显低于观察组( p < 0.05 )。另外观察组的满意度为 97.78% ,对照组为 82.22% ,观察组的满意度也明显高于对照组,( p < 0.05 ) . 结论: 牙整复术在口腔修复患者中的应用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地降低牙根萎缩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和患者的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标签: 牙周整复术 口腔修复 临床应用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综合分析外动脉( Peripheral artery)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 2015年 8月 -2016年 8月,选取在我院收治的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 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 60例。对照组应用常规的股静脉穿刺采血方法,实验组应用外动脉采血方法。采用 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他疼痛度等参数指标。结果:实验组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疼痛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结论:外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比较高。    关键词:外动脉采血;新生儿护理;应用价值    新生儿出生时间短,各项生理心理机能发育不全,需要多次采取开展各种常规检查,以及时发现、诊断和处理各种疾病和不良情况 [1]。但是新生儿血管缺乏充盈性,导致采血难度高。以往新生儿采血多采用股静脉穿刺法,但是大量临床研究显示 [2],该种采血方式一次成功率偏低,需要反复穿刺采取,不仅有严重疼痛感,还可引发较多的不良反应,因此选择其他更有效的采血方式,减轻新生儿痛苦,提升以此采血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护理工作中,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一直是护理工作中的一大难点。新生儿血管充盈度差,且血管细小,静脉采血难度较高。如护理不当,极易导致采血失败,且易增加患儿的痛苦,严重甚至容易诱发护患纠纷。有研究指出,将外动脉采血应用到患儿的护理中,能够有效提高家长满意度。由于新生儿的血管比较小,所以在采血工作中面临诸多困难和不便,一旦操作不当极易引起不良反应。笔者将根据相关工作经验,综合分析外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 2015年 8月 -2016年 8月,选取在我院收治的住院新生儿临床资料 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均为 60例。对照组中有 22例女患儿、 38例男患儿;该组患儿平均年龄为( 15.48±5.02) d,平均体重为( 2791.3±156.5) g,疾病类型: 18例败血症、 22例缺氧性脑病、 13例肺炎、 7例其他疾病。实验组中有 23例女患儿、 37例男患儿;该组患儿平均年龄为( 16.01±4.86) d,平均体重为( 2801.5±155.5) g,疾病类型: 16例败血症、 24例缺氧性脑病、 12例肺炎、 8例其他疾病。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股静脉穿刺法,新生儿呈仰卧位,垫高臀部并将会阴部包裹好。新生儿穿刺侧髋部外展,屈膝以将穿刺点暴露视野中,对穿刺部位及护理人员手部进行常规消毒。一手于新生儿腹股沟中部与内部 1/3的交界处初级其股动脉波动点,另一手拿注射器在其波动买内 0.5 cm左右处刺入,并向上提针抽血。     1.2.2实验组    实验组应用外动脉采血方法,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 1)取平卧位,护理工作人员将患儿被刺手部位置放平,将患儿肘关节托好,在肘关节下方 50mm处用拇指绷紧;    ( 2)使用右手指腹探明患儿的动脉走向,压出痕迹之后做好相关标志,方便针头更好地进入;    ( 3)使用碘酒消毒患儿的局部皮肤,在 30°~ 45°角处使用 4ml注射器插入血管中,出现回血情况之后,固定好针头,抽血血量;    ( 4)护理工作人员在拔针瞬间加压止血 3min~ 5min之后,止血之后,防止影响手指血液流通情况,应该立即松开压住的针口。     1.3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他疼痛度等参数指标。     1.4评定标准     VAS疼痛评分标准:①轻度疼痛为 0~ 3分;②中度疼痛为 4~ 6分;③重度疼痛为 7~ 10分。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 ±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 χ2检验, 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一次性成功采血率分析    实验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为 96.67%( 58/60),对照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为 83.33%( 50/60),实验组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5)。     2.2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5.00%( 3/60, 1例标本溶血、 1例血肿、 0例呼吸暂停、 1例标本凝血),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6.67%( 10/60, 3例标本溶血、 3例血肿、 2例呼吸暂停、 2例标本凝血),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远远低于对照组( P<0.05)。     2.3两组患者的疼痛度比较    实验组轻度疼痛 52例、中度疼痛 8例、重度疼痛 0例,对照组轻度疼痛 41例、中度疼痛 12例、重度疼痛 7例,实验组疼痛例数显著少于对照组( P<0.05)。     3.讨论    采血是新生儿进行疾病筛查的基础,而新生儿血管具有充盈度差,直径小等特点,因此护理中实施采血难度更大。常规股静脉穿刺法出血慢、时间久,易导致血样凝血或溶血,易导致检查结果发生较大的误差。同时该种采血方式易造成新生儿静脉血管损伤,可加重静脉输液的疼痛感。此外,股静脉、股动脉及神经呈并行状,因此股静脉损伤易导致其股动脉和神经损伤,不利于新生儿的健康成长。而外动脉采血方法改变了传统股静脉穿刺法的采血部位,使得护理人员能够更加清晰直观的对采血情况及穿刺点周围情况进行观察,可及时发现穿刺点红肿等不良反应。此外该种采血方式可通过简单的压迫止血法对穿刺点进行止血操作,有效降低了多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也有效提升了采血一次成功率,可见其具有较高的采血安全性。 常规的股静脉穿刺采血操作难度相对而言比较大,因此很容易引起新生儿的不良反应和不同程度的疼痛感 [3]。外动脉采血在采血过程中会相应减轻新生儿的疼痛感,由于操作过程中较为简单,所以会极大提高新生儿采血的安全性。优质护理工作不仅仅能够促成新生儿的健康和成长,还能够有效降低护患之间的纠纷。由于新生儿的特殊性,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通常需要進行采血操作,临床实践中不难发现股静脉穿刺采血方式在技术方面要求很高,所以需要寻找到一种更为可靠采血方式 [4]。    新生儿采血依从性差,受疼痛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出现哭闹等行为,血肿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5]。此外,新生儿血流多集中于内脏等部位,且血管充盈度较差。受上述特点的影响,给予静脉采血时,患儿动脉及神经损伤的风险较高,加之股静脉较深,一次采血成功率通常较低。如反复采血,不仅容易增加患儿的痛苦,且易增加血肿等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导致患儿家长的满意度下降。近些年來,随着临床对新生儿护理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外动脉采血逐渐被应用到了患儿的采血过程中,且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6]。作为新型的新生儿采血方法,外动脉采血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患儿痛苦小”、“不良反应少”等方面。与静脉相比,新生儿动脉部位较浅,自头部穿刺,可有效明确动脉走向,有助于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使患儿的痛苦得以减轻 [7]。此外,经外动脉采血的过程,同样可有效预防血管损伤,降低血栓、血肿等风险的发生几率,使患儿采血的安全性得以提升。股静脉或者股动脉穿刺采血对医护工作人员的经验具有比较高的要求,尤其是对肥胖患儿,股动脉搏动不够轻易找到,导致误穿静脉现象的情况出现 [8]。股动脉穿刺采血对于新生儿的体位有更高的要求,容易让婴儿出现意外感染或者哭闹等情况出现。现阶段来看,临床上多采用外动脉采血情况,操作更为简单且安全系数比较高 [9]。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一次性成功采血率远远高于对照组( P<0.05),采取外动脉采血方式成功率高,减少患儿的不良反应。本文的上述研究成果,证实了外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为进一步提高外动脉采血的成功率,临床需加强对患儿的护理干预。为减轻患儿的恐惧情绪,护理人员应加强对患儿的心理护理。例如:护理人员可以以温和的语言、平缓的语调与患儿沟通,使患儿逐渐平静下来 [10]。采血过程中,可采用柔软、清洁的毛巾包裹患儿的身体,模仿患儿在子宫中的状态,增强患儿的安全感,提高其舒适度及依从性,提高外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外动脉采血能否成功,与进针角度、穿刺针型号有关 [11]。为减轻患儿的疼痛,护理人员应严格控制进针角度( 20°~ 45),并合理选择穿刺针,以确保一次穿刺成功,避免反复穿刺,增加患儿的痛苦。     综上所述,外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价值比较高,具有一次性成功采血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少等特点,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值得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 薛巍 .外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 2): 251-252.     [2] 张蓉 .外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 2014, 15( 4): 566-567.     [3] 宗小敏 .关于外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数理医药学杂志, 2015, 16( 2): 302-302, 303.     [4] 钟金富 .外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中国卫生产业, 2013, 14( 34): 15, 17.     [5] 金二丽 .外动脉采血在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 2015, 10( 89): 222-222, 223.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新生儿护理中,对外动脉采血效果进行总结。方法:筛选2020年1月-2022年3月,66位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分析,观察组外动脉采血,对照组新生儿采用股静脉采血,对比两组新生儿不良反应、疼痛程度以及满意率等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在不同护理干预下,各项参数差异p<0.05,在采用相应的护理对策后,观察组新生儿不良反应率、采血工作满意率、一次采血成功率为2(6.06%)、31(93.93%)、32(96.96%),对照组为9(27.27%)、26(78.78%)、25(75.75%),p<0.05,差异显著。结论:在新生儿护理中,对新生儿采取外动脉采血,可以取得更好的采血效果,使新生儿的不良反应率得到控制,对新生儿采血时能够一次性采血成功,可以进一步应用于新生儿护理中。

  • 标签: 外周动脉采血 新生儿护理 应用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行一次根管治疗的乳牙慢性根尖炎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9年2月-2019年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