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手术过程中连续监测肌松状态的肌松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应用.方法根据对桡神经施加刺激时,内收肌收缩时的肌力大小可以反映肌肉的松弛程度,借此可以用拇指运动加速度来表示肌松状态设计此仪器.BME-802A肌松监测仪信号处理部分采用了嵌入式与51单片机兼容的ADUC812(美国ANALOG公司),外围电路采用低功耗的COMS芯片,增益调整采用高位A/D.输出三种刺激脉冲为单脉冲刺激、四成串刺激和强直后计数刺激.将设计的肌松监测仪器与丹麦Biometer公司加速度仪比较,并对40例手术病人进行测量.结果BME-802A肌松监测仪具有自动定标、趋势图显示、内置记录器、灵敏度、刺激方式、掉电保护存储等功能,一次定标时间缩短为2min,加速度传感器灵敏度达到了600MV/G,而丹麦Biometer公司加速度仪无自动定标、趋势图显示、内置记录器.临床试验分别观察琥珀胆碱、卡肌宁、潘龙三种肌松药首次剂量的作用时效,得到的数据与文献报道和临床经验一致.结论BME-802A肌松监测仪在传感器设计方面采用了最新集成封装技术,增加了自动定标、趋势图显示、内置记录器和掉电保护存储功能,提高了整机的实用和易用,可实时显示2h的当前趋势.仪器设计的三种刺激脉冲输出,可以实现肌松状况的多种评价方式,既能保证清醒状态下的定标,也能完成深度肌松状态下的实时监测.

  • 标签: 肌肉松弛度 加速度 传感器 刺激检测
  • 简介:医院感染广义上讲是指发生在医院中的一切感染,为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我院在院内环境细菌监测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笔者浅谈一下细菌监测的方法、结果及体会。1监测项目及方法1.1空气细菌学监测(平皿沉降法)包括各科室的治疗窒、换药窒、各科病房及供应室、手

  • 标签: 医院工作人员 控制医院感染 环境细菌 细菌监测 急症 监测工作
  • 简介:目的探讨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临床手术治疗及预后的相关。方法选择572例脑外伤患者,其中男性404例,女性168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44.2岁。分为手术组131例,非手术组441例。进行CT早期动态监测。分析CT早期动态监测与脑外伤患者手术时机选择、患者死亡率及3个月、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的相关,以及Rotterdam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预后的相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外伤后24h之内与伤后24h之后手术治疗者数量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RotterdamCT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RotterdamCT评分与脑外伤患者出院时死亡率及伤后3个月、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间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间3个月及6个月GO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3)。RotterdamCT评分越高,患者伤后3个月及6个月GOS评分越低,即预后越差(3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69,P〈0.001;6个月:秩相关系数r_s=0.382,P〈0.001)。结论CT早期动态监测可及时了解脑外伤患者颅内情况的动态变化,指导临床治疗策略,降低脑外伤患者的死亡率,但其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作用有限。

  • 标签: 脑外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CT) 动态监测 手术治疗 预后评价
  • 简介:为提高医疗机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水平。探讨医疗机构中影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开展的三个因素,包括1思想认知不足;2制度和监管不够完善;3监测报告品种较为单一。针对影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的因素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1明确相关概念,加强宣传培训;2配置专职监测员,完善相关制度和流程;3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纳入维修工程师职责。促进医疗机构建立和完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体系,提高监测水平。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进行改进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得到了质的飞跃。

  • 标签: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影响因素 改进措施
  • 简介:为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老人跌倒事件频发,减轻跌倒等异常状态对老年人的伤害,研发了一种基于惯性传感器的穿戴式姿态监测装置。该装置基于姿态解算特性,通过采集三轴加速度计、三轴陀螺仪和三轴磁力计的数据,以多种运动特征为依据进行姿态判别,不仅可以检测跌倒状态,还可对老年人的日常姿态及位置信息进行连续监测并进行步数统计,利用GPRS网络向服务器上报数据。装置中加入了语音推送功能,可对服务器端推送的天气信息、问候信息等进行语音播报。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对佩戴者的姿态及位置信息进行连续监测,当出现跌倒等异常状态时,可实现实时报警及对事故发生地的准确定位,姿态识别的准确率不低于98%。

  • 标签: 跌倒检测 姿态解算 姿态识别算法 惯性传感器 穿戴式测量 远程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改良骨盆出口位结合髂骨斜位术中监测骨盆外固定架螺钉的置入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2月骨盆骨折患者68例,其中男性43例,女性25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3.6岁。采用双侧改良骨盆出口位投照角度(C型臂X射线机球管向足侧倾斜即与冠状面成35°±5°,向外侧倾斜即与矢状面成20°±5°)结合双侧髂骨斜位,利用C型臂机术中监测骨盆外固定架骨针置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置钉356枚行双侧改良骨盆出口位结合双侧髂骨斜位透视,术中平均透视次数7次(4~11次),平均手术时间18min(14~29min)。螺钉穿出内侧或外侧骨板19枚,均在术中进行调整。结论采用双侧改良骨盆出口位结合双侧髂骨斜位的透视方法可缩短骨盆外固定架手术时间,减少术中透视次数,安全有效评估骨盆外固定架术中的置钉,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 标签: 骨盆骨折 外固定架 C型臂X射线机 外固定
  • 简介:针对深部肿瘤光动力治疗(PDT)过程中关键参数的采集,我们开发了一套实时在体的氧分压和微弱荧光监测及成像系统。该系统利用普林斯顿高灵敏度CCD采集微弱荧光图像,利用海洋光学氧传感器NeoFox监测氧含量,采用LabVIEW开发上位机控制程序,将荧光图像、氧分压、荧光强度数据、结果的显示、分析与存储等功能结合在一起,实现了光动力治疗过程中实时多参数监测与成像。经光动力治疗反应荧光实验,验证了系统的有效,为后续PDT疗效评估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

  • 标签: 光动力治疗 氧分压 微弱荧光成像 实时监测 疗效评估
  • 简介:我们自主开发的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全自动智能化诊断软件,能自动完成ABPM的诊断报告的书写,将全天的数据经过计算、分析,生成直观的文字报告,并在厂家软件的基础上,增加了如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对称动态动脉硬化指数、动态脉压、动态脉压指数等比较重要的指标。ABPM全自动智能诊断系统的应用,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既保证了报告的准确,也大大缩短了患者等候报告的时间,体现了智能化程序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

  • 标签: 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 智能诊断 报告 动态动脉硬化指数 软件
  • 简介:设计一款使用蓝牙无线传输数据的可穿戴的动态体温监测系统,具有无线、可穿戴、动态监测的特点,采用NTC传感器和蓝牙4.0协议,由体温监测终端、手机客户端及云服务平台三部分组成。体温监测终端通过蓝牙将数据实时发送至手机客户端,手机客户端通过无线网络将数据实时上传到云服务平台。该系统符合体温计国家标准(GB-T21416),适用于医院及家庭。该系统准确稳定,能实时监测患者体温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异常;能减少医护人员与传染性疾病患者接触的次数,降低医护人员感染疾病的风险,可实现大规模的监测,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 标签: 动态监测 体温管理 蓝牙4.0 NTC 可穿戴
  • 简介:设计一款双波长无创血红蛋白浓度监测仪,可实时监测人体血红蛋白浓度。总体设计分为软硬件设计及算法研究。软硬件设计采用STM32F407作为主控芯片,选择MAX30100作为传感器,使用LCD液晶屏显示实时波形,使用SD卡进行数据存储。算法研究主要采用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对脉搏波进行滤波处理,采用PCA算法和RELIEF算法相结合对提取的27个时域特征参数筛选筛选出12个特征参数,利用PLS建立血红蛋白模型。本次研究中,选择响应速度快、精度高的艾康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MissionHB便携式血红蛋白分析仪作为对照仪器。同时,随机选择31名志愿者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对31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到相关系数为0.728,均方差为0.9416g/dL。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双波长血红蛋白检测模型对血红蛋白浓度检测提供了一定的研究依据,对临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血红蛋白 双波长 RELIEFF PCA 希尔伯特-黄变换
  • 简介:目的探索一种治疗症状陈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治疗方法。方法2012年11月~2015年6月采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陈旧老年骨折疏松椎体骨折骨不连病人66例,72个椎体。结果术中、术后无脊髓及神经根损伤情况发生。发生椎间隙渗漏3个椎体(考虑患椎有终板损伤),椎弓根渗漏1个椎体,无感染、肺栓塞等并发症的发生。本组患者脊柱后凸畸形无明显改善,术前、术后患椎椎体高度恢复不明显,16个椎体有10%~20%左右高度恢复,术前、术后患椎椎体高度恢复不明显,16个椎体有10%~20%左右高度恢复,术前、术后椎体的后凸角度变化不大,6个椎体后凸角度有10°左右的减少。所有患者术后腰背疼痛明显缓解,腰背肌力量明显增大,有7例患者仍感有腰背痛,但服用止痛药有效,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法,由术前的(8.8±1.8)分下降为术后的(2.5±0.81)分(P〈0.01),采用剔除性功能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由术前的(41.6±27.1)分下降为术后的(16.8±6.2)分(P〈0.05);经6~36个月随访(平均17.2个月)无一例疼痛术后复发,椎体高度经X线片检查术后无改变,患椎内骨水泥弥散良好。结论PVP术可以很好地缓解症状陈旧骨质疏松椎体骨折患者的疼痛,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值得广泛应用。

  • 标签: 经皮椎体成形术 陈旧性 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
  • 简介:1迫切需要大力发展生物材料和医用装置民族工业近20年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具有高新技术的医用装置(MedicalDevice,或称医疗器材、卫生装备、医疗器械)工业迅速发展,在医疗卫生事业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997年全世界医用装置产值达到1370亿美元,按目前10%的增长率,医用装置在不久将来会达到药品的总产值(目前药品的总产值约2000亿美元)。1997年美国的医用装置产值为577亿美元(占世界的42.1%,230美元/人年),欧共体为370亿美元(占世界的27.0%,240美元/人年),日本为198亿美元(占世界的14.5%,80美元/人年),加拿大为28亿美元(占世界的2.0%,130美元/人年),澳大利亚为11亿美元(占世界的0.8%,80美元/人年),中国约为25亿美元(占世界的1.82%,2.08美元/人年)。

  • 标签: 生物材料 医用装置 医疗器材 监督管理 临床研究申请 提高产品质量
  • 简介:目的评价雾化吸入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小儿疱疹咽峡炎的疗效及安全,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7月疱疹咽峡炎患儿127例,其中男性67例,女性60例;年龄1.0~6.2岁,平均年龄3.37岁。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2例,治疗组6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每次200kIU/kg,每天2次,疗程3~5d。结果治疗组2、4d体温、疱疹、流涎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93.8%,显著高于对照组(8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退时间、流涎消失时间和疱疹消失时间与开始治疗的时间呈正相关(P〈0.05);与血常规单核细胞百分比呈负相关(P〈0.05)。所有患儿干扰素治疗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重组人干扰素α-2b雾化吸入治疗小儿疱疹咽峡炎疗效肯定,临床症状消失快,使用方便,安全好,早期应用效果更佳。

  • 标签: 疱疹性咽峡炎 雾化吸入 重组人干扰素Α-2B 儿童
  • 简介:目的研究一种含5%(质量分数)纳米单质银颗粒的-磷酸三钙复合支架(β-TCP-Ag)的细胞毒性及在家兔体内的抗菌和促成骨性能,从而为临床治疗骨髓炎合并大面积骨缺损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体外:以100%-磷酸三钙支架(β-TCP)作为对照组,在体外用CellCountingKit-8(CCK-8)试剂检测支架浸提液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BMSCs)的细胞毒性;体内:选取新西兰大白兔28只,以β-TCP为对照,一期在4周内建立兔股骨骨髓炎模型,再二期植入支架后分别饲养4周和12周,然后取支架植入区域骨组织,用平板涂布法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的相对个数;用显微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Micro-CT)观察支架植入区域骨组织长入情况。结果CCK-8检测显示各组间细胞相对活性未见明显差异,表明β-TCP-Ag在体外未见有明显细胞毒性;细菌平板涂布法显示植入β-TCP-Ag组材料周围骨组织培养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数远小于β-TCP组;Micro-CT分析表明β-TCP-Ag组骨缺损区域骨量明显高于β-TCP组。结论含5%纳米银颗粒的-磷酸三钙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和抗菌能力,在体内杀灭细菌后有利于骨缺损的愈合,是一种良好的抗菌和骨缺损植入物材料。在改进骨感染合并骨缺损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潜能。

  • 标签: 纳米银颗粒 β-磷酸三钙支架 骨髓炎 抗菌性 成骨活性
  • 简介:目的分析副舟骨源平足症发病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06~2014年副舟骨源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副舟骨源平足症的发病特点。结果66例82足副舟骨源平足患者,男24例,女42例,年龄15~90岁,平均(37.15±16.76)岁;单侧50例,双侧16例,其中64例为II型副舟骨,2例为I型副舟骨,由于副舟骨存在,胫后肌腱解剖异常而功能受损。根据平足症分期,I期17例,II期26例,III期15例,IV期8例,柔韧性平足47例,僵硬性平足19例。结论副舟骨源平足症临床较为常见,为胫后肌腱功能障碍平足症,各个年龄段均可能出现,其中女性、II型副舟骨发病率高。副舟骨异常存在导致胫后功能失调为副舟骨源平足原因。

  • 标签: 副舟骨 平足症 发病特点 回顾性分析
  • 简介:目的探讨粉碎Pilon骨折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38例粉碎Pilon骨折,依据分型,分别用外固定支架及内固定治疗。结果随访6~13个月,根据Olerud评定标准,优20例,良14例,差4例,优良率89.47%(34/38)。结论无论是外固定支架或内固定治疗,均可使骨折端良好复位,固定可靠,均可早期下床功能锻炼。

  • 标签: 粉碎性Pilon骨折 外固定架 骨折固定术
  • 简介:目的研究聚乳酸体外降解过程中重量损失及分子量衰减情况.方法(1)应用实时降解实验,将PLA膜件按厚度0.10~0.29、0.30~0.49、0.50~0.69、0.70~0.90mm分成4组,分别浸与PBS液中,37±1℃的恒温水浴箱中,每10天更换1次PBS液,分别于1、2、4、8、12、16、20、24、30、42、56、80、96天等13个时间段取出,计算重量保持率,另外取PLA膜浸于PBS液中,37℃恒温,每10天更换1次.分别于1、2、4、8、12、16周剪取部分,GPC测PLA膜的分子量.(2)加速降解实验,取表面积分别为5×5、5×10、10×10、10×15mm2的PLA膜4组,每组4片,浸于PBS降解液中,50℃恒温,每天更换一次.分别于0.5、l、1.5、2、3、4、5天剪取部分膜片,GPC法测分子量.(3)Pitt动力学模型分析.结果聚乳酸实时降解30天,重量保持率迅速降至94%~96%之间,而后下降平缓.两周时分子量下降了40%左右,而后下降缓慢.加速降解4天重量保持率降至94%~96%之间,降解1.5天,分子量下降40%左右.结论聚乳酸的体外降解早期分子量及重量快速丧失,中晚期下降趋于平缓,符合简单的水解模式.

  • 标签: 聚乳酸 降解 分子量
  • 简介:据Lancet2012年4月7日[379(9823):1273]报道,基础医学不只被忽视,而且正在被有条理地侵蚀。对基础医学的边缘化作用将会在未来的20年对临床治疗起到破坏作用,关于疾病健康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也将会被破坏,应用研究的平台也会萎缩。目前对发现科学的短视,在将来某一天,病人的护理也将得不到保障。

  • 标签: 基础医学 灾难 LANCET 临床治疗 基础知识 发现科学
  • 简介:探讨尼古丁对小鼠应激胃溃疡的影响。采用预先尼古丁处理后应激胃溃疡造模法和先造模后尼古丁处理法,观察经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1mg/kg、3mg/kg、9mg/kg三种不同剂量的尼古丁对应激3h后胃粘膜的预防保护作用及应激3h后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和1mg/kg3、mg/kg9、mg/kg三种不同剂量的尼古丁恢复2h后对应激后胃粘膜的治愈作用。尼古丁对应激胃溃疡的预防保护作用:与对照组相比,1mg/kg尼古丁组溃疡指数降低,但无显著差异;3mg/kg尼古丁组胃溃疡指数显著降低(P〈0.05);9mg/kg尼古丁组胃溃疡指数显著增加。尼古丁对应激胃溃疡的治疗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尼古丁处理组胃溃疡指数显著降低。说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急性尼古丁处理能明显抑制束缚应激诱发的胃粘膜损伤,促进胃粘膜损伤的修复和治愈作用。

  • 标签: 尼古丁 应激性胃溃疡 溃疡指数 抑制率
  • 简介:目的:探讨干燥综合征(SS)患者涎腺及甲状腺的超声表现。方法选择46例临床确诊为SS的患者,其中男性8例,女性38例;年龄18~90岁,平均年龄56岁。利用高频超声观察其涎腺(主要是腮腺和颌下腺)及甲状腺的超声声像图特征(观察腺体大小、回声、有无肿块及血流变化)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46例患者的腺体均有不同程度的超声改变。根据声像图特点将其主要分为4种类型:回声不均匀型、结节型、蜂窝样型及腺体萎缩型,SS超声图像改变以蜂窝样型及腺体萎缩型特异性较高,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表现无特异性可寻。结论SS患者的涎腺及甲状腺改变具有一定的超声特征,在疾病诊断、治疗及随访中均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 标签: 超声检查 腮腺 甲状腺 颌下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