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3 个结果
  • 简介:2003年5月9日,男婴,体重3200g,足月,平产,坐高50cm,能吸吮,已哺乳,外观头、颈、躯干、四肢无异常.出生36小时后出现腹胀、呕吐,呕吐物为黄绿色,无排便、排气,发吭,呼吸急促,收住入院.入院后,当时护士给予肛门插管排气处理一次,无排气,肛管无排便.随后抱入X光室胸透,发现右肺有大片阴影,膈下有游离气体,随即婴儿无呼吸、心跳,死亡.经解剖发现,心、肺、肝无异常,打开腹腔后,腹腔内有大量的胎粪溢出,经纱布擦洗处理,首先肉眼看到回肠末端有0.3×0.3cm的裂孔,此处有胎粪流入腹腔.经我们从胃沿小肠依次寻找观察,胃、空肠位置、外形、结构无异常,但查到回肠处回肠增粗,形成盲端.经仔细查找,回肠与盲肠不连接,有残缺的断端,只有肠系膜相连,无回盲瓣形成,结肠比小肠细短,无结肠带,只有很少的结肠袋,结肠内无粪便,而且不是"["字形分布图1,2.

  • 标签: 先天性回肠发育盲端 回盲瓣闭锁 结肠发育不良 并发症
  • 简介:传统胚胎学研究为分子胚胎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直至个体死亡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这是一个由单细胞(合子)转变成多细胞人体的生长分化过程.

  • 标签: 胚胎分化 胚胎发育 相关基因 时空表达
  • 简介:神经生长因子的多功能性王廷华,吴良芳,廖德阳华西医科大学组织学研究室成都610041神经生长因子(Nervegrowthfactor,NGF)作为一种靶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维持着特定类型神经元的存活发育,这一点已有诸多的实验证实[1,2]。然而现今将N...

  • 标签: 神经生长因子 多功能性 神经系统 炎症 免疫系统
  • 简介:1精原干细胞的一般特性精原干细胞(Spermatogonialstemcell,SSC)位于睾丸曲细精管基膜上,细胞及核大,多呈圆形,核仁位于中央;胞质中有核糖体,线粒体丰富靠近核膜,呈圆形或椭圆形,内有板层状线粒体嵴,其余细胞器并不发达。它可分为A、B两型。在体内,A型精原细胞有3种命运:一是保持为A型精原干细胞;二是分化为中间型B型精原细胞;三是发生凋亡。非灵长目哺乳动物的As(Asingle)精原细胞是干细胞,它可通过有丝分裂产生两个新的干细胞,也可以胞质不完全分裂形成通过细胞间桥成对存在的Apr(Apaired)精原细胞.

  • 标签: 干细胞增殖 影响的研究 生长因子 分化 A型精原细胞 精原干细胞
  • 简介:人脐血管内皮细胞中几种生物活性肽发育的初步研究姚忠祥,李泽桂,蔡文琴,孙榆第三军医大学重庆630038最近蔡文琴等用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在国际上首次证实了足月胎儿脐血管内皮细胞中含有心钠素mRNA神经肽YmRNA,说明人脐血管内皮细胞具有合成这类生...

  • 标签: 脐血管 内皮细胞 生物活性肽 发育
  • 简介:SCF(stemcellfactor,干细胞因子)是由小鼠第10号染色体sl基因位点编码的多功能生长因子(Zsebokin等,1990),又名肥大细胞生长因子.SCF的受体c-kitR是由显性白斑基因(dominantwhitespotting,wlocus)编码的酪氨酸激酶受体,又名原癌基因受体(proto-oncogenereceptor).以往,对SCF/c-kitR的大量研究集中于其对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的调节,表明SCF/c-kit不但通过Ras/Raf-1/MAP、JAK/STAT、Src家族信号传导途径调节造血细胞、免疫细胞的生成功能发挥,还是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中调控因子的一员.近年来,大量的体内外研究显示,SCF/c-kitR外界环境的其它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控着生殖腺的发生发育,本文就SCF/c-kit在此过程中的表达作用进行综述.

  • 标签: SCF c-kitR 生殖腺 胚胎发育 干细胞因子 肥大细胞生长因子
  • 简介: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能增殖成恰当数量的细胞,在脑部各个区域按正确顺序排列组合,分化为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这是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过程.众多研究提示细胞外因子参与此过程的调控并影响NSCs的分化启动分化方向.

  • 标签: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神经干细胞 细胞增殖 细胞分化
  • 简介:发育大鼠骨骼肌内GAP-43与CGRP、突触小泡标记物的分布关系DistributionofGAP-43inrelationtoCGRPandsynapticvesiclesmarkersinratskeletalmusclesduringdevel...

  • 标签: 骨骼肌 GAP-43 CGRP 突触小泡 标记物 发育
  • 简介:近年来,胃肠激素对生长发育肿瘤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为了探讨人胎结肠及直肠内胰多肽(PP)、生长抑素(SS)免疫反应细胞的个体发育及两种细胞的相互关系.本实验收集9~28wk因故中止妊娠人胎33例,取结肠、直肠组织,Bouin液固定,常规石蜡包埋,制成4μm厚的连续切片.取相邻切片按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法分别显示PP-、SS-IR细胞.结果显示,9~11wk人胎结肠及直肠内可见PP-IR细胞,单个分散于尚未分化完全的绒毛及肠腺上皮;18~25wk结肠内PP-IR细胞数量有所增加,直肠内PP-IR细胞数量未见明显变化;26wk后结肠及直肠内PP-IR细胞均明显减少.SS-IR细胞分散存在于9~11wk胎儿结肠早期绒毛上皮中,数量较多,11wk直肠内也可见;结肠及直肠在15~26wk时各胎龄组SS-IR细胞数量无明显增减,26wk后明显减少.与结肠相比,直肠中PP-IR细胞数量略少,而SS-IR细胞较多.将各时期胎儿结肠及直肠的PP-、SS-IR细胞(以有核阳性细胞数/视野)进行计数,表明PP-IR细胞数目比SS-IR细胞稍多.胎期结肠及直肠的SS-及PP-IR细胞有多种形态,有开放型,也有闭合型.PP-IR细胞胞体略小且免疫染色强度稍弱.两种细胞多单个分布,少数聚集成群.细胞发出突起伸至肠腔、腺腔或邻近细胞.主要分布于绒毛及肠腺上皮,偶见位于固有层.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法未见这两种免疫反应物质共存在于同一细胞内.结果提示,人胎结肠及直肠内PP-IR细胞SS-IR细胞随胎儿的发育而发生变化,PPSS分别表达于两种细胞.

  • 标签: 个体发生 免疫反应细胞 多肽生长抑素
  • 简介:海马穹窿位于大脑半球内,完全被高度发展的大脑皮质所覆盖,所以要完全暴露海马穹窿以及海马旁结构有一定难度。笔者在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实用简便的制作方法,现介绍如下:

  • 标签: 标本制作 海马 穹窿 大脑半球 大脑皮质
  • 简介:本文通过对120例汉族藏族学生耐力爆发力体育项目成绩分析,探讨汉、藏学生素质差异。结果可见,藏族学生耐力爆发力成绩均明显好于汉族学生;反映出藏族汉族学生的体质存在有差异(p〈0.05或0.01),藏族学生体质好于汉族学生。

  • 标签: 体质 汉族 藏族 比较
  • 简介:2004年12月,在天津武警医学院陈金源教授的指导下,以解剖教研室全体教师为主体,在三年制专科学生中选拔10名同学,成立解剖科研小组。至今,共进行了两项课题的研究,发表(含稿件已接收同意发表)国家级核心杂志论文10篇。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科研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增强了信心凝聚力;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动手动脑实践创新的能力。

  • 标签: 科研小组 解剖 专科学生 科研能力 专业素质 医学院
  • 简介:人体胚胎学是重点医学基础课程之一,主要研究人个体发生、生长及其发育机理的一门学科。胚胎生长发育的整个过程既有细胞形态结构的演变,也有组织结构位置的改变,是一个连续的动态变化过程。因此,在教学中,如何表达胚胎在发生发育中时间空间的变化,增强学生对胚胎发生发育时空变化的理解,

  • 标签: 胚胎学教学 发生发育 医学基础课程 人体胚胎学 个体发生 形态结构
  • 简介:长期以来,Guguen等[1]的两步胶原酶灌注法分离获得肝细胞的方法,几乎成了肝细胞分离的经典方法;在此基础上又发展了多种不同的培养方法,如在培养瓶内加纤连蛋白(febronectin)以促进肝细胞附壁[2],添加生长因子于培养基促其生长等.但上述方法步骤繁琐,成本较高,且两步胶原酶灌注法主用于大鼠肝细胞的分离,不适于新生鼠肝细胞的分离,甚至分离成年小鼠肝细胞,都因为血管的纤细,在实际应用中也很困难.

  • 标签: 肝细胞 细胞分离 细胞培养 细胞鉴定 胶原酶
  • 简介: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在雄性大鼠睾丸附睾的表达及分布特点,为探讨水通道蛋白在睾丸附睾中的作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AQP4在睾丸附睾的表达分布。结果AQP4在睾丸中表达于各级生精细胞、支持细胞以及间质细胞中;在附睾管内表达于柱状上皮细胞,且腔面表达更明显。结论AQP4可能参与了精子的生成及成熟过程,在激素的分泌调节中发挥作用。

  • 标签: 水通道蛋白-4 睾丸 附睾
  • 简介:目的探究大鼠脊髓损伤后磷脂酰乙醇胺结合蛋白1(PEBP1)的表达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105只Sprague-Dawley雌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实验组。采用Allen’s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EBP1在脊髓中的定位变达,采用实时定量PCR蛋白免疫印迹检测PEBP1的mRNA蛋白在脊髓中的表达变化。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PEBP1在正常脊髓后角的神经胶质细胞的胞浆胞核中表达,在脊髓损伤后与sham组相比PEBP1免疫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此外,实时定量PCR显示PEBP1的mRNA在大鼠脊髓损伤后12h,1d,3d,7d,14d28d的表达量明显降低,与sham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免疫印迹实验显示,与sham组相比,PEBP1蛋白在大鼠脊髓损伤后的7d,14d28d表达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损伤后PEBP1的mRNA蛋白表达水平均降低,在脊髓后角的表达明显减少。提示脊髓损伤后PEBP1可能参与调控神经胶质细胞的存活凋亡,进一步影响脊髓损伤后的感觉功能。

  • 标签: 脊髓损伤 PEB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