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8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观察扩张性心肌病患者伴有高血压与不伴高血压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对我院1989年至2006年155例诊断扩张性心肌病的住院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扩张性心肌病伴高血压的患者出现心力衰竭后血压高于140/90mm者占30%。(2)伴高血压的扩张性心肌病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心肌重量(LVMW)等各指标高于无高血压组。(3)治疗后伴有高血压组心功能改善更明显。结论:(1)利用血压水平作为排除高血压所引起的心脏损害的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2)少部分伴高血压的扩张性心肌病可能由于高血压病史不详而属于高血压引起的心脏损害的范畴。

  • 标签: 扩张性心肌病 高血压 心功能
  • 简介:目的:选择原发性高血压病1—2级合并左心室肥厚的60例患者,分为补阳还五汤合温胆汤和开博通组30例,对照组开博通组30例,治疗6个月。运用超声心动图(UCG)、测血压和临床观察等手段,观察上述治疗对临床症状改善、血压下降、室肥厚的逆转和室舒张功能的疗效与作用。结果:中西药疗法能有效地使血压下降,总有效率93.33%,从而有效地预防和减轻靶器官的损害;能有效地减少室间隔及室后壁厚度,使心室腔径缩小,室重量指数下降;随着室肥厚的逆转,室舒张功能明显改善,SV与CO显著增加且与LVMI的下降呈正相关;对临床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可见,通过中西药结合辨证治疗能改善与高血压病有关的各种血液动力学和神经体液调节机制,达到降压、逆转室肥厚、改善功能的作用。

  • 标签: 高血压病 左心室肥厚 左心室功能 中西药结合 临床观察
  • 简介: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50例不同心功能级别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室收缩功能进行检测,并与40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结果:DCM全组及各组EF、FS均明显下降,其中心功能Ⅲ、Ⅳ级组相差非常显著;心功能Ⅱ级组SV、CO、CI略增高;Ⅲ级组SV下降,CO、CI正常;Ⅳ级组SV、CO、CI均下降明显,相差显著。提示:DCM心功能Ⅱ、Ⅲ级时心肌收缩力下降,但心脏代偿功能好,心排量正常;Ⅳ级时心肌纤维收缩无力,心排严重不足,处于失代偿状态。

  • 标签: 扩张型心肌病 左室收缩功能 超声心动图
  • 简介:目的:观察主干病变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体表心电图特征性改变,从而提高主干病变的早期诊断,降低主干病变患者临床病死率。方法:收集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202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主干病变组113例(LM组),前降支病变组99例(LAD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造影术(coronaryangiography,CAG)作为判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主干病变的金标准。采用美国GEMAC-5000同步12导心电图机分别记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胸痛发作状态和静息状态下的心电图。以十二导联心电图≥6个导联ST段异常、ST段位移绝对值总和(∑ST)〉18mm两种改变作为诊断主干病变的标准。结果:LM和LAD组心电图异常ST段≥6个导联指标的发生率分别为87.6%、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心电图异常ST段≥6个导联是主干病变的独立预测因子(OR=7.01,95%CI=1.22~12.63,P〈0.05)。两组患者胸痛发作状态下ST段位移绝对值总和(∑ST)〉18mm的发生率分别为98.7%、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痛发作时,十二导联心电图≥6个导联ST段异常,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主干病变有较好的诊断价值。ST段位移绝对值总和(∑ST)〉18mm,高度提示主干病变。

  • 标签: 心电图 左主干病变 急性冠脉综合征 ST段抬高 ST段压低
  • 简介:患者男性,69岁,因发作性心悸胸闷而入院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三导联同步记录,窦性心律,R-R0.64s心率94次/min,P-R间期0.18s,ORS波时间0.15s,Q-T间期0.42s,P′1及P′2均提前出现,P′均重于其前的T波降支处,后随的QRS波与窦性P下传的QRS波形态相同,当窦性心动周期0.64s及P′1后的代偿间歇为0.74s时下传的QRS波均呈完全性束支阻滞图形,当P′2后的代偿间歇为0.80s时,其后第1个窦性下传的QRS波形正常.继后仍为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见附图),心电图诊断:1、窦性心律.2、房性早博,3、3相束支传导阻滞.

  • 标签: 冠心病 心电图 三相左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目的:观察高血压左心室肥厚患者血压负荷,血压昼夜节律和心率变异性及其相关性.方法:选择伴有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31例(Ⅰ组),不伴左心室肥厚的高血压患者33例(Ⅱ组),选择年龄与患者可比的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Ⅲ组),进行动态血压与动态心电图同步监测,分析24小时血压负荷,血压昼夜节律及24小时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结果:(1)血压负荷,血压昼夜节律:Ⅰ、Ⅱ组24小时血压负荷,日间血压及夜间血压显著高于Ⅲ组,Ⅰ组与Ⅱ组间血压负荷有显著差异;Ⅰ与Ⅱ组非构型血压显著高于Ⅲ组,Ⅰ与Ⅱ组二者间的非构型高血压出现率有显著差异.(2)心率变异性:Ⅰ、Ⅱ组心率变异性各参数显著低于Ⅲ组,Ⅰ与Ⅱ组间心率变异性也有显著差异.(3)四个指标的相关性:Ⅰ组HRV与24小时血压负荷,非构型出现率及室肥厚呈负相关.结论:高血压室肥厚患者昼夜节律消失,血压负荷增加,心率变异性降低.副交感神经调节功能减弱可能与上述变化有关.高血压治疗中应注意改变心率变异性,恢复血压昼夜节律,减少血压负荷.

  • 标签: 高血压病 血压负荷 血压昼节律 心率变异性 左室肥厚
  • 简介:患者男性57岁,食道癌手术后10个月。95年4月7日因发作性心悸、胸闷、黑朦、抽搐收治入院。入院时ECG示:房颤伴高度房室传导阻滞。临床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阿斯综合证。入院后即安装临时起搏器。V3R(附图)为次日心电图描记,P—P基本规则,频率75次/分心室起搏心律频率79次/分与窦性P波频率75次/分接近。但由于存在Ⅰ°房室传导阻滞,其P—R间期长达0.32秒,

  • 标签: 起搏心律 文氏现象 干扰性 左束支阻滞 高度房室传导阻滞 室性融合波
  • 简介:目的: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Acuterenalfailure,ARF)随着老年化的进程而逐年上升,且病情复杂,并发症多见,预后险恶。由于老年肾脏结构功能的退行性变及其机体整体功能的下降,致使老年急性肾功能衰竭有其自身的特点,现就此作一综述。

  • 标签: 老年人 急性肾功能衰竭 肾脏结构功能 血液净化
  • 简介:临床及心电资料:患者黄某,女性,37岁,因双下肢浮肿并感心悸1周入院。查体:BP:14/10kPa,体温正常,心率115次/分,听诊无杂音。查心电图(如图示):窦性心律、心率115次/分,P—R0.06S,QRS波群起始部可见不典型Q波,时限0.12S,RI.aVL、V4~V6呈双峰,rSV1~V3,STI、aVL、V5、V6呈下斜形下移,TI、aVL、V5、V6倒置,诊断为预激综合征并完全性束支传导阻滞。

  • 标签: 预激综合征 传导阻滞 鉴别诊断 左束支阻滞 完全性 心电图
  • 简介:本文报告了脑梗塞患者的认知功能的改变。结果显示不同程度脑梗塞患者,其认知功能降低不同,本文指出,P300峰潜时是评价大脑认知功能的客观而敏感的指标。

  • 标签: 脑梗塞 认知功能 P300
  • 简介:各种慢性肾脏疾病在发展成为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renalfadure,CRF)的进程中都具有共同的形态学变化。如系膜区增宽(包含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外基质堆积和单核细胞聚集)使肾小球毛细血管受压闭塞;肾小管间质成纤维细胞增生,肾小管上皮细胞外基质堆积和单核、淋巴细胞的浸润。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又使人们

  • 标签: 功能衰竭 肾小球 内皮细胞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系膜细胞 慢性肾
  • 简介:目的:研究氢化可的松和甲状腺素钠片对症治疗内分泌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80例内分泌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各40例,分别给予常规治疗及氢化可的松和甲状腺素钠片对症治疗,3个月后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激素)。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高于对照组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二者分别为10%和7.5%,观察组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较,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总甲状腺素、游离甲状腺素升高,促甲状腺激素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氢化可的松和甲状腺素钠片对症治疗内分泌疾病疗效确切,可作为首选治疗方案推广使用。

  • 标签: 氢化可的松 左甲状腺素钠片 血清甲状腺激素水平
  • 简介:动物实验曾表明多抗甲素(PAA)有明显的免疫促进作用。为了进一步了解国产新药PAA的抗肿瘤免疫作用机制,作者应用3H—TLR参入法研究PAA对正常人和食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反应(LP)和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食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对PHA刺激的LP反应明显低于正常人(P<0.01),100μg.ml-1PAA对23例正常人和22例食道癌患者LP反应有直接剌激作用在促细胞有丝分裂剂PHA作用下,PAA促进正常人和食道癌LP反应的浓度分别为100—1000μg.ml-1和

  • 标签: 多抗甲素 免疫功能 食道癌患者 抗肿瘤免疫 增殖反应 动物实验
  • 简介: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为了有效地执行其功能,需要一个超稳定的内环境,这一内环境稳定性的维持,依赖于血脑屏障舷(BloodBrainbarrier,BBB).BBB是由无窗孔的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及细胞间紧密连接、基膜、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足突和极狭小的细胞外隙共同组成的一个细胞复合体,是存在于脑和脊髓内的毛细血管与神经组织之间的一个动态的调节界面.

  • 标签: 血脑屏障 功能研究进展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 胞间紧密连接
  • 简介:1995年Meunier和Reinscheid等几乎同时从脑组织中分离出一种新的由17个氨基酸组成的肽—孤啡肽(OFQ)或痛敏肽,并证明孤啡肽特异性结合阿片样受体(opioid-likereceptor1,OLR1)为OFQ的同源性配体。由于孤啡肽前体的分子结构与阿片类前体,如强啡肽和脑啡肽原的前体分子有很高的同源性。因此,它也可能有着巨大的潜在生物学功能

  • 标签: 孤啡肽 生物学功能 阿片类 OFQ 巨大 痛敏
  • 简介:目的:旨在探讨各相关因素对肿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我院检验科的BDFACSCantoⅡ流式细胞仪分析2016年6月至2017年4月期间67例肺癌、胃癌及结直肠癌肿瘤患者体内CD4+、CD8+细胞计数及CD4+/CD8+,将CD4+细胞计数或CD4+/CD8+低于正常范围最低值的患者定义为其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使用SPSS19.0统计分析软件全方位分析各相关因素与CD4+、CD8+细胞计数、CD4+/CD8+及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之间的关系,最后客观地讨论出可能会受到影响的相关因素。结果:男性及年龄≤60岁的患者的CD4+、CD8+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均高于女性及〉60岁的患者,且总蛋白(Totalprotein,TP)降低组、白蛋白(Albumin,ALB)降低组、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降低组及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antigen,CEA)升高组的CD4+、CD8+细胞计数和CD4+/CD8+比值均低于各分组的正常组,其中性别组、TP组及CEA组的细胞计数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时关注患者营养状况并及时进行纠正能有效地保护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这也在临床的抗肿瘤免疫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肿瘤患者 细胞免疫功能 影响因素
  • 简介:1.黄芪注射液对非特异性免疫有促进作用黄芪注射液10g/kg连续腹腔给药10天,对正常小鼠和氢化泼尼松处理小鼠胸腺有增重作用(P<0.01);4g/kg~10g/kg对氢化泼尼松处理小鼠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有促进作用,显著提高廓清指数和校正廓清指数(P<0.05~0.01)。2.黄芪注射液对体液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黄芪注射液以4.0g/kg~25.0g/kg剂量连续给药9天,对正常动物血清溶血素抗体生成无显著影响(P>0.5),但25g/kg剂量能显著增加环磷酰胺处理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生成(P<0.01)。

  • 标签: 黄芪注射液 体液免疫功能 促进作用 脾淋巴细胞增殖 抗体生成 廓清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