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心脏瓣膜置换术体外循环期间血浆和羟乙基淀粉(双鹤药业)两者作为预充液维持体内血浆胶体渗透压(cop)的效果。方法选择104例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例,分为血浆预充组(A组68例),羟乙基淀粉组(B组36例)。在体外循环启动后10min及30min后分别测量A、B两组的COP值,并比较COP变化比值。结果体外循环10min后两组cop均较麻醉后有所下降,与预充液cop呈正相关,B组cop显著高于A组。结论预充液cop维持较高水平(>20mmHg)可使患者体外循环时cop可达有效水平,且羟乙基淀粉预充维持cop较血浆更有优势。

  • 标签: 胶体渗透压,体外循环,羟乙基淀粉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应用指动脉背侧穿支螺旋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12年1月至15年12月期间应用指动脉背侧穿支螺旋皮瓣修复30例(37指)手指皮肤缺损。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范围19~65岁,创面面积范围10mm×5mm~24mm×20mm。受伤至手术的时间为2~9h,皮瓣的切取范围12mm×9mm~31mm×23mm。结果有3例患者皮瓣有水疱形成,有1例皮瓣的远端皮缘出现坏死,以上4例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均痊愈,其余的26例患者的皮瓣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供创面Ⅰ期愈合;术后对患者进行5个月的随访,术后皮瓣外观感觉良好,皮瓣的感觉恢复达到S3,手指恢复的优良率为86.67%。结论应用指动脉背侧穿支螺旋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的临床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指动脉背侧穿支皮瓣 螺旋桨皮瓣 创面修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复发及初发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cy、血DD及全血TF-PCA比较。方法选择2014年1月-12月在我院治疗的复发性脑梗死48例及初发性脑梗死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两组患者血清Hcy、血DD及全血TF-PCA水平。结果初发组Hcy14.9±3.8μmol/l,DD0.6±0.2mg/l,TF-PCA51.1±11.6△s;复发组Hcy25.1±5.7μmol/l,DD1.1±0.3mg/l,TF-PCA70.2±16.3△s;初发组血清Hcy、血浆DD、全血TF-PCA均显著低于复发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复发脑梗死患者血清Hcy、血DD及全血TF-PCA水平显著高于初发性脑梗死患者,这提示血清Hcy、血浆DD、全血TF-PCA参与了脑梗死的复发,而血清Hcy、血浆DD、全血TF-PCA均为可干预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应通过干预上述指标,预防脑梗死的复发。

  • 标签: 复发脑梗死 初发性脑梗死 同型半胱氨酸 D-二聚体 组织因子促凝活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呼吸成功率的作用。方法抽取我院在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进行呼吸帮助治疗的患者130例,并随机的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5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干预进行治疗,而对照组患者则采用常规护理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得到的护理情况进行分析,并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呼吸的撤成功率的情况。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进行干预后,可以发现观察组患者中成功撤的有52例,成功率为80%,而对照组患者中成功撤的有46例,成功率为70.8%,可以看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呼吸成功率明显高于常规护理,两组的数据有显著的差异(P<0.05),说明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的患者,可以有效的提高呼吸的撤成功率,有着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推广使用。

  • 标签: 综合护理干预 呼吸机撤机 成功率
  • 简介:摘要为了加强病原微生物的安全管理,保障人体健康和公共卫生,应规范运输病原微生物。首先将病原微生物样本按照感染性物质分类分为A类或B类,再根据感染性物质分类的不同要求规范运输包装和运输,如果需要航空运输时还应满足航空运输要求,确保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样本安全及时运送到目的地。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样本 感染性物质 运输
  • 简介:摘要呼吸依赖是由于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人已习惯了被动辅助呼吸,对呼吸有所依赖,脱离呼吸后不能自主调节呼吸,干扰并延长脱机的过程。作为一种呼吸支持疗法,临床发现一般呼吸使用超过2周,就会产生呼吸的依赖性。而正确的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在预防呼吸依赖的发生中起到重

  • 标签: 长期呼吸机脱机停机并发症依赖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例穿支血管蒂螺旋皮瓣应用于胫前及足踝部皮肤缺损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患者进行术前心理护理,饮食及排泄指导;术后对穿支血管蒂螺旋皮瓣的蒂部血管旋转点的掌握,疼痛管理,皮瓣的血供观察及护理,结果本组病例中,2例皮瓣出现静脉回流障碍,经换药、皮瓣边缘放血后皮瓣成活,1例皮瓣皮瓣远端浅静脉与受区静脉吻合,皮瓣静脉回流明显改善。

  • 标签: 穿支血管蒂螺旋桨皮瓣 皮肤缺损 护理
  • 简介:摘要为确保药品运输的全程冷链,指导保温箱运输药品,本文就冷藏药品运输用保温箱的验证方法进行详细探讨,从人员、设备、测点布置、验证项目、验证结果等多方面来分别阐述。

  • 标签: 冷链运输 保温箱 验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CT在日常的应用中,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和CT机内部构件磨损等因素的影响,导致CT出现运行故障,就会导致CT的诊断功能不够理想,导致误诊或是漏诊的情况,不利于医院发展。故此,需要对CT的基本维修方法展开分析,并进行总结,形成一套符合CT的基本维修方法,为CT的稳定运行奠定基础,积极推动医院发展。

  • 标签: Ct机 故障 基本维修方法 总结
  • 简介:摘要目的探求半夏泻心汤证的病,以便更好的指导临床应用。方法对《伤寒论》等古代文献中半夏泻心汤证的相关条文进行整理和归纳,并结合中医基础理论及自身体会,对其病进行详细探求与阐述。结果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并不可笼统的认为是“寒热错杂之痞证”,“胃热脾寒”是该证的病所在。结论通过对半夏泻心汤证病的分析,有利于临床的诊断与治疗,对临床实践有较大的指导作用。

  • 标签: 半夏泻心汤证 中医病机
  • 简介:摘要连续肾脏替代疗法的英文缩写为CRRT,采用每天接近二十四小时的一种连续的长时间的体外血液净化疗法来代替受损肾功能。文章简要介绍了CRRT的使用以及相关护理、保养方法。

  • 标签: 护理 保养 crrt
  • 简介:摘要血液透析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本文从对DBB-27血液透析经常出现的几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检修的办法,强调了在日常的保养与维护时要针对不同问题用不同的办法解决,从而保证DBB-27血液透析的有效运行,大大减少了故障出现的次数。

  • 标签: 日机装 DBB27 血液透析机 故障分析 检修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数字乳腺X线与传统乳腺X线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05年1月—10月妇科门诊就诊的乳腺肿块怀疑乳腺癌的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数字乳腺X线检查,对照组采用传统乳腺X线。结果观察组采用的数字乳腺对乳腺癌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均较对照组传统乳腺高。P<0.05。讨论数字乳腺机具有清晰度、对比度、分辨率高,可以进行图片统计、分类保存,通过网络进行图片输送,减少摄影体位、次数与重复曝光率等优点,提高了乳腺疾病的诊断水平,使乳腺患者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更高,保证了患者的有效救治与健康。

  • 标签: 数字乳腺X线机 传统乳腺X线机 临床应用 效果比较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比较应用数字乳腺X线与传统乳腺X线的临床效果,以提高乳腺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11月在我院临床触诊乳房疑似乳腺癌的女性患者62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n=31)采用数字乳腺X线摄影,对照组(n=31)采用传统乳腺X线摄影。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检查时间及平均曝光次数,并通过手术后的活检病理报告结果,观察两种乳腺X线在手术前对疑似乳腺癌诊断的准确性。结果观察组平均检查时间5.62±1.03min/人,平均曝光次数4.53±0.54次/人,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为87.10%;对照组平均检查时间14.48±1.12min/人,平均曝光次数5.71±0.59次/人,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为80.65%,两组患者平均检查时间、平均曝光时间及对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数字乳腺X线与传统乳腺X线的临床效果相比,具有平均检测时间短,平均曝光次数少,乳腺癌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适合在临床上广泛推广运用。

  • 标签: 数字乳腺X线机 传统乳腺X线机 乳腺癌
  • 简介:摘要本文介绍了GELightSpeedPlus四排CT的几个常见故障,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

  • 标签: GE CT 硬盘 故障处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障碍患者使用无创呼吸的护理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12年3月到2013年2月在我科收治的呼吸障碍患者,使用无创呼吸的同时予舒适护理。结果在使用无创呼吸给予患者舒适护理治疗疗效满意。

  • 标签: 无创呼吸机 呼吸障碍 舒适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和探讨呼吸应用风险及防范措施,提高突发风险事件的预见能力和处理能力。方法以我院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呼吸应用风险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共发生54例呼吸应用风险事件,其中人为因素36例,主要原因为护理人员技术水平不达标、风险意识差等;呼吸机设备因素共18例,主要原因为易损耗部件检测和更改不够及时。结论呼吸应用是人工气道系统的关键环节,应用风险较高。应对护理人员加强培训,建立健全呼吸应用风险监测机制,加强呼吸日常管理,尽可能避免和建设呼吸应用风险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呼吸机 风险事件 防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