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抽选近期我院儿科收治的156例需住院治疗的患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原则分组由电脑自动执行,任意78例患儿为A组,选择传统护理,剩余78例患儿为B组,选用传统护理联合肢体语言沟通。比较观察两组在护理治疗中的依从性及对护理的满意情况。结果A组依从率为78.2%,B组依从率为91.0%;A组满意率为82.1%,B组满意率为96.2%。B组两组数据明显优于A组,P<0.05。结论小儿护理中肢体语言沟通的临床价值较高,较传统护理能明显提高小儿治疗依从性,改善小儿及其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 标签: 小儿护理 肢体语言沟通 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自闭症儿童语言障碍表现及其教育训练对策。方法以我科于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自闭症患儿作为本组研究的观察对象,通过对其语言障碍的典型进行总结分析,制定相应的训练对策,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一对一语言训练,观察组进行一对二或小组形式语言训练方法,并于治疗后6个月采用s-s法对两组患儿的言语能力及综合能力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s-s法测试发现,观察组中显效1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中显效8例,有效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6.67%;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对二的训练可以让患儿互相模仿、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从而提高语言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一对二或小组形式的教学更能激发自闭症儿童的语言能力及其他各方面能力。

  • 标签: 自闭症 语言障碍 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非语言沟通在儿保门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5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院儿保科门诊就诊的患儿13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儿则在此基础上给予非语言沟通,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疗效与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沟通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护理配合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保门诊中运用非语言沟通技巧,能够有效提高患儿的沟通效果与护理配合度,并显著提高护理满意度,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非语言沟通 儿保门诊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儿科2015年1月—2016年8月收治的81例住院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顺序进行编号并利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1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强肢体语言沟通,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完全接受率46.3%明显高于对照组30.0%,完全抵触率7.3%低于对照组22.5%,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0%,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6%,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肢体语言沟通在小儿护理的临床价值高,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应用非语言沟通的临床价值。方法将70例突发性耳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护理,其中观察组应用非语言沟通,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患者的汉密尔顿焦虑及抑郁量表(HAMA和HAMD)评分差异不显著,P>0.05;经护理后两组患者的HAMA评分和HAMD评分均降低,而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突发性耳聋患者应用非语言沟通患者可更好的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突发性耳聋 非语言沟通 心理状态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对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进行探讨分析。方法选取于2015年3月-2016年5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患者44例,并11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22例,对语言沟通和语言沟通联合心理护理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实验组患者的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参照组(68.82±7.09)vs.(44.56±6.87),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9.66±3.11)分vs.(22.43±3.65)分,护理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参照组95.45%vs.72.7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语言沟通及心理护理应用于精神病护理中的作用十分理想,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语言沟通 心理护理 精神病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早期护理干预在脑梗塞患者语言、肢体功能康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和优势。方法以中心2015年3月-2016年9月期间收治的94例脑梗塞患者为此次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给予参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才再此基础上,给予早期干预护理,进行为期4周的护理,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语言、肢体功能评分。结果干预4周后,两组患者的语言、肢体功能评分均显著提高,研究组患者的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突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梗塞患者早期干预护理,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语言、肢体功能的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早期护理干预 脑梗塞患者 语言 肢体功能康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肢体语言沟通应用于小儿护理工作中的效果。方法分析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20例患儿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n=60)和对照组(n=60),对照组应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肢体语言沟通,以此分析和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儿医嘱接受率比较,研究组接受率为93.33%(56例),对照组接受率为80.00%(48例),研究组接受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护理满意度比较,研究组满意率为96.67%(58例),对照组满意率为88.33%(53例),研究组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小儿护理中应用肢体语言沟通,不仅能够提高患儿的医嘱接受率,也能提高护理满意度,有利于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建议临床广泛应用和推广。

  • 标签: 肢体语言沟通 小儿护理 护理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儿科护理的工作中,非语言性沟通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在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前来治疗的患儿120例进行随机选取、平均分配,分成对照组60例,观察组60例,与对照组的沟通方式主要以语言为主,与观察组进行沟通的方式除了语言之外,加上诸如身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等一系列的非语言性沟通方式,经过治疗,患儿出院,让患儿的家长对满意程度进行填写。结果观察组的服务态度、护理技术等方面的满意度1是明显高于对照组的。结论儿科护理过程中,非语言性沟通具有显著的效果,应用这种方法与患儿进行治疗,值得推广。

  • 标签: 儿科 护理 非语言性沟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早期语言功能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2014年1月—2016年1月间收治的96例急性脑梗死存在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观察组患者在入院后及早进行语言功能锻炼,对照组则在病情稳定后进行语言功能锻炼,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系统语言训练,两组患者的语言功能均有所恢复,但观察组的语言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语言功能训练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

  • 标签: 早期 语言功能 训练 急性脑梗死 运动性失语 疗效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护理干预在脑梗死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14年2月开始筛选患者,以康复科收治的脑梗死失语症患者入组,截止2016年2月,共入选对象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达法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2例,对照组常规护理,观察组进行知信行干预,持续3个月。结果观察组明显改善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无效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失语症的疗效。

  • 标签: 脑梗死 运动性失语症 语言康复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非语言性沟通在儿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效果及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5月到2016年5月我院儿科收治的240例患儿,按单双号将其分为对照组120例与研究组120例,在护理工作中护士主动与两组患儿进行沟通,同时仅对研究组患儿进行以表情、抚触、眼神、身体姿态为主的非语言性沟通,比较两组患儿与家属的护理满意度。结果两组对护士的护理技术满意度无明显差异(P>0.05),但研究组对护士的服务态度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儿科护理工作中,护士对患儿进行非语言性沟通可有效拉近护患关系,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应用价值大。

  • 标签: 非语言性沟通 儿科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手术室语言及细节护理在手术室患者护理应用效果及疼痛评分。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接收的96例手术医治的患者临床资料给予研究,按照护理措施的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进行常规护理,而研究组(48例)进行手术室语言与细节护理,对比两组心理与生理状况、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结果研究组心理与生理状况、护理满意度评分以及术后疼痛评分比对照组优(P<0.05)。结论手术室患者行手术室语言与细节护理可缓解焦虑与术后疼痛症状,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细节护理 手术室语言 疼痛评分 手术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