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时间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间收治的11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例,其中给予对照组患者临床常规护理,给予观察组患者时间护理模式,观察记录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统计发现,观察组患者的住院平均时间为30±13.2d,显著低于对照组的平均住院时间43±16.2d,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方面,观察组的评分为93±24.7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评分76±16.4分,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的病死率为4.3%,低于对照组的病死率7.2%,两组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时间护理模式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缩短患者的住院治疗时间,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在临床实践中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时间护理 脑卒中 应用价值 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对患者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与下床活动时间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5年9月—2016年5月收治的160例急性胆囊炎患者按随机数字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实验组采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为(15.6±4.3)ml,手术时间为(39.6±4.5)min,下床活动时间为(24.38±2.61)h,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为(15.26±6.42)h,住院时间为(4.2±0.3)d,并发症发生率为17.5%,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患者疗效确切,可显著改善其手术情况,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 标签: 腹腔镜手术 急性胆囊炎 肠道功能恢复时间 下床活动时间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5年12月100例在我院进行体检健康者的血液标本,比较血液标本放置0h、1h、2h、3h、4h的Na+、K+、Ca2+、Cl-和CO2CP检测结果。结果与0h相比,Na+、K+、Ca2+、Cl-在1h及2h的检测值稍有升高,CO2CP在1h及2h的检测值稍有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a+、K+、Ca2+、Cl-在3h及4h的检测值明显升高,CO2CP在3h及4h的检测值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集血液标本完成后,随着血液标本放置时间的增加,电解质的实际检测值与实际正常值相偏离,因此应尽量在血液标本采集2h内进行检测,以确保电解质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液标本 放置时间 电解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首次口腔护理适宜时间。方法本次试验对象为2014年11月~2016年1月我院就诊的150例急诊气管插管患者,其中50例插管后6小时进行首次口腔护理,50例在8小时后进行首次口腔护理,50例在10小时后进行首次口腔护理,分别为组1、组2和组3,比较三组在口腔护理后2小时和4小时的牙菌斑评分。结果(1)组2在口腔护理后2小时牙菌斑评分优于组1和组3,P<0.05;而组1和组3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在口腔护理后4小时,组1和组2患者牙菌斑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首次口腔护理适宜时间可考虑插管后8小时,可较好控制细菌生长。

  • 标签: 急诊气管插管患者 首次口腔护理 适宜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质量环(PDCA)护理管理措施在规范使用抗生素给药时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使用通过医院HIS系统回顾性查询2015年4月-6月份的抗生素使用间隔时间的数据为对照组,采用PDCA护理管理模式使用抗生素后的数据为观察组。结果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PDCA 抗生素 给药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干燥方式对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的器械干燥时间及灭菌合格率的影响。方法采用低温真空干燥柜干燥方法与常规干燥方法,对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管腔器械和显微器械进行干燥,对比低温真空干燥组与常规干燥组所用的干燥时间和灭菌合格率。结果对于管腔器械,低温真空干燥组所用干燥时间比常规干燥组所用时间,平均节省了约909.67秒;对于显微器械,低温真空干燥组所用干燥时间比常规干燥组所用时间,平均节省了约847.10秒,对于管腔器械和显微器械,低温真空干燥组比高温干燥组节约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温真空干燥组的器械灭菌器合格率明显高于常规干燥组,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过氧化氢低温等离子灭菌的器械,采用低温真空干燥柜干燥比常规干燥更省时,且灭菌合格率更高。

  • 标签: 干燥方式 干燥时间 灭菌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液标本不同放置时间对于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选取本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收治的102例高血压患者,使用医院现有的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对收集后放置1h、3h、6h以及24h的血液标本进行检验,分析不同时间下GLU、AST、ALT、BUN等生化指标结果。结果标本放置3h后GLU指标对比1h存在明显差异;放置6H后GLU、BUN等出现较大的变化;放置24h之后的GLU、AST、ALT、BUN、K+、CL+等指标均产生较大的变化,对比放置1h的标本差异明显(P<0.05)。结论血液标本随着放置时间的延长对于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也逐渐增加,考虑到这样的影响,血糖检测标本应当在3h内完成;电解质在6h内完成,以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 标签: 血液标本 不同放置时间 生化检验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给药时间口服依那普利对非杓型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6年4月期间我院内科住院病区收治的54例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于清晨7时口服依那普利,另一组于晚19时口服依那普利,观察比较两组患者血压变化情况以及治疗效果。结果4周治疗后复查发现,两组患者白天平均血压水平下降无明显差异,晚上血压平均血压水平下降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杓型高血压患者晚上服用依那普利,效果更加明显,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 标签: 给药时间 依那普利 非杓型高血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及纠正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于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共110例,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将其置于EDTA-K2真空采血管内,分别评价对比静脉血在30min及4h后平衡30min时间点的血常规各项参数检测结果,比较静脉血放置时间对血常规测定的影响。结果静脉血在静置4h并进行混合均匀之后立即进行血常规检测,除了白细胞计数(WBC)和血红蛋白(HGB)不存在差异外,其他各项检测结果同30min对比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静置4h后混合均匀并平衡30min进行血常规检测,同采血后30min内的结果对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进行血常规测定,对放置时间较长的血液样本应当采取静脉血液混合均匀操作,再放置30min的测定来纠正其影响,能够有效降低静脉血液样本在放置较长时间后对于血常规的测定影响,获得非常理想的测量结果,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 标签: 静脉血 放置时间 血常规测定 纠正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剖宫产患者实施早吸吮干预对术后初乳分泌时间以及泌乳量产生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650例作为本次实验观察对象;分组依据为是否对剖宫产新生儿实施早吸吮干预;观察组(1500例)临床实施早吸吮干预;对照组(150例)临床不对其实施早吸吮干预;通过对比产妇分娩后泌乳始动时间、产妇分娩后1天~5天泌乳量以及1天内泌乳次数等,以突出早吸吮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在产妇1天~5天泌乳量充足率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剖宫产产妇之间凸显差异(P<0.05);在产妇泌乳始动时间方面,观察组同对照组剖宫产产妇之间凸显差异(P<0.05)。结论针对剖宫产术后新生儿,对其给予早吸吮干预,针对患者的乳头神经末稍传导垂体前叶可以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从而表现出催乳素释放的情况,针对初乳分泌能够发挥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将分娩后初期泌乳量显著提高,进而将母乳喂养成功率显著提高。

  • 标签: 早吸吮 剖宫产 初乳分泌时间 泌乳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硬化患者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的检验价值。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120例,将患者分为出血者(50例),无出血组(70例);同时,选取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他们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结果肝硬化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与对照组的相比较,存在差异,P<0.05;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上述两项对比,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的出血情况及肝功能损害程度,能够通过检测患者血液中的血小板参数及凝血酶原时间的变化反映出来,在评估肝硬化治疗效果及预后情况时,这两项指标可以作为评估指标。

  • 标签: 肝硬化 凝血酶原时间 血小板,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缩短患者做B超检查的候诊时间。方法在利用品管圈联合B超室、医务科、后勤部多方协作,针对B超患者候诊时间长的原因,进行一一分析,各个部门协作整改。结果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患者B超检查的候诊平均时间由改善前的135.5分钟降低到改善后的68分钟。结论由门诊部牵头,利用品管圈多部门协作可以有效缩短患者B超检查的候诊时间

  • 标签: B超 候诊时间 品管圈 多部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清创缝合术后患者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伤口愈合的临床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2016年9月于本院接受清创缝合手术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就诊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8例。患者术后均需进行换药护理,观察组在术后1d进行首次换药,对照组患者清创缝合术后2d进行首次换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及换药时伤口痂皮损伤发生率。结果清创缝合术后,对照组患者的I期伤口愈合率为76.3%,显著低于观察组的I期伤口愈合率(92.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换药时伤口痂皮损伤发生率为2.6%,对照组患者为10.5%,差异显著(P<0.05)。结论清创缝合术后患者首次换药时间在第一天时更利于伤口恢复,可降低伤口痂皮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考虑采用。

  • 标签: 清创缝合术后 首次换药时间 伤口愈合情况 临床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品管圈在提高新生儿科外周静脉留置时间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本院收治的新生儿肺炎患儿8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各40例,观察组实施本组品管圈活动,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儿住院期间平均穿刺次数及留置时间,两组静脉穿刺过程中发生的并发症。结果观察组住院期间平均穿刺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静脉穿刺针留置时间显著长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发生导管堵塞、导管脱出、导管打折及静脉炎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提高新生儿科外周静脉留置针使用时间,减少住院期间穿刺次数,减少留置静脉针期间相关并发症。

  • 标签: 品管圈 新生儿科 外周静脉留置时间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吉林省延吉市高校本科生时间管理及自主学习能力现状,为护理本科生学习及工作方面的开展提供基础性数据支持及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时间管理量表和护理专业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对100名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校护理本科生时间管理总分为(146.44±17.08)分,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85.08±9.76)。时间管理总分与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呈正相关(r=0.584,P<0.01)。结论本科护理学生时间管理能力不高,自主学习能力也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护理教育者应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

  • 标签: 护理 本科生 时间管理 自主学习
  • 简介:摘要研究探讨心理控制源在时间管理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除了时间价值观外,时间管理倾向各维度、心理控制源、心理健康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时间管理倾向和心理控制源对心理健康有显著影响;心理控制源、时间监控观在时间管理倾向某些因子与心理健康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时间管理倾向 心理控制源 心理健康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时间护理模式在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以及生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脑外伤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分段随机化法将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接受基础护理,实验组则接受时间护理模式干预,对比2组脑外伤患者护理后的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性。结果2组脑外伤患者经护理后的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实验组脑外伤患者运动功能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外伤患者接受时间护理模式干预的效果较好,利于患者运动功能的恢复以及生活质量的提高。

  • 标签: 时间护理模式 脑外伤 运动功能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护理干预运用于腹泻患儿中的对其呕吐停止时间的影响。方法本文研究对象为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期间于我院就医的腹泻患儿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11的比例进行分组,即为第一组40例和第二组40例。患儿均接受药物治疗,除此之外第一组行常规护理,第二组行综合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有效率和呕吐停止时间。结果第二组患儿的呕吐停止时间分别为(2.3±1.5)d和(2.0±1.3)d,第一组患儿的呕吐停止时间分别为(3.6±1.2)d和(2.9±1.1)d,对比两组患儿呕吐停止时间,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5%;第一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82.5%,对比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护理干预对于腹泻患儿而言,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有效的减轻患儿的心理压力,缩短患儿呕吐停止时间,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临床推广价值显著。

  • 标签: 腹泻 护理干预 呕吐 停止时间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不同时间对产后妇女进行康复护理,探讨其对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我院产科进行生产的产妇作为受试对象,随机选取135例,按照康复护理时间的不同将患者分为每组45例的甲组(产后一个月)、乙组(产后两个月)及丙组(产后三个月),将产妇康复护理后的盆底功能进行对比。结果甲组产妇的盆底肌压力分级及盆底肌力均显著优于其他两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产妇发生尿失禁的概率显著低于其他两组产妇,差异显著(P<0.05)。结论产妇产后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始,能够改善盆底肌肉损伤的情况,提高盆底肌的收缩能力,显著改善产妇盆底功能,还能显著降低产妇尿失禁发生的概率,优势明显,具有临床应用的价值。

  • 标签: 康复护理 产后妇女 盆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