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9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特殊性,被其服务对象的感染性体液、血液、排泄物和飞沫等感染的机率很大,急诊科是急诊工作的一线地段,危险因素多、未知隐患多。本论文从感染控制视觉讨论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性,加强对各医疗机构内医院感染管理人员的培训,强化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意识与防护措施,普及职业防护相关知识,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推广和强化标准预防等防范措施,其目的是为了降低医院感染及医务人员感染风险。

  • 标签: 医务人员 医院感染 职业防护 预防
  • 简介: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与地就显得很重要。而医院医疗服务质量高低又与医务人员对其工作的满意程度密切相关。工作满意度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从而对整个医院的医疗服务水平产生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高校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现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高校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高校医务人员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但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还需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工作,从而更好地为高校师生做好医疗保健工作。

  • 标签: 医务人员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手卫生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安全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但是在日常诊疗工作中,医务人员的手卫生情况依然不容乐观,常成为导致医院感染的主要媒介。因此,了解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现状及影响原因、寻找有效的干预措施可以减轻社会负担、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患者病死率,产生一定的社会、经济效益。基于此,本文主要对透析室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干预进行分析探讨。

  • 标签: 透析室 医务人员 手卫生 依从性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措施。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100例急诊患者和同期进行急诊工作的60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心理特点进行分析,总结出应对措施。结果急诊患者的心理特点有焦躁、恐惧;怀疑;固执和否认;精神抑郁;脆弱、易激动;适应能力低;孤独和不安全感;暗示;敏感;依赖和被动性增加;侥幸。其中最明显的是焦躁和恐惧。应对措施提高医护人员与患者的技巧性的沟通以及服务态度;合理安排急诊医护人员;加强对陪同者的心理疏导。医护人员的心里特点有疲劳综合征、潜意识的自卑和抑郁的消极态度、职业危险性与是否被尊重的心理冲突。应对措施及时更换急诊室医疗设备,不定期培训急诊医护人员的应急能力,学习心理康复训练。结论分析急诊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心理特点,并给予有效的应对措施,可以提高临床急诊的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

  • 标签: 急诊患者 医务人员 心理特点 应对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开展品管圈活动,观察品管圈活动对ICU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的影响,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方法成立品管圈,对开展QCC活动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情况进行记录。结果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从活动前的63.03%提升至7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能有效的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 标签: 品管圈 ICU 手卫生依从性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ET/CT检查过程中应用(18)F-FDG对医务人员所产生的辐射情况。方法选取以往在我院就诊的接受PET/CT检查的患者82例,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1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放射检查;观察组应用(18)F-FDG进行PET/CT检查。对比两组医务人员所产生受到的辐射剂量、出现放射性检查工作风险事件的例数、患者对临床检查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医务人员所产生受到的辐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仅有1例出现放射性检查工作风险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的5例,差异显著(P<0.05);患者对临床检查的满意度为95.1%,高于对照组的80.5%,差异显著(P<0.05)。结论PET/CT检查过程中应用(18)F-FDG,可以有效减少对相关医务人员所产生的辐射,降低发射性检查工作风险事件的发生率。

  • 标签: PET CT (18)F-FDG 医务人员 辐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前焦虑抑郁孕妇采取心理护理的价值。方法在我院2016年12月—2017年5月期间住院的孕妇中选择有焦虑抑郁情绪者63例,将其按照随机性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孕妇在护理中采取一般措施,包括对孕妇的健康教育,基础生活指导以及生命体征监测等,观察组孕妇则在一般护理措施上增加心理护理,比较两组孕妇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评分。结果两组孕妇在护理前的SAS、SDS评分差异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在心理护理后其SAS、SDS评分较对照组孕妇差异有明显的降低,且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妇产前焦虑抑郁情绪通过有效的心理护理,能够得到改善,减轻心理负担,改善分娩结局。

  • 标签: 产前 焦虑 抑郁 心理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逐步探究聚焦解决模式对改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焦虑抑郁的效果。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5年9月到2016年9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治疗方式,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进行优化治疗,随后对比两组患者的SAS和SDS自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在焦虑自评和抑郁自评上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聚焦解决模式能够有效地改善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心理状况,减少负面情绪对生活的干扰,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值得在临床过程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聚焦解决模式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研究主要是为了分析出当前导致脑卒中患者在患病后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的相关因素。方法本次研究选取本院2016年1月至2017年4月所接收的158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对这58例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使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以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对这158例患者进行评判,收集并整理好相关评价结果。结果经观察研究显示可知,通过对这158例患者进行评价之后发现,其中共有64例患者在患有脑卒中疾病后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状态。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较多,家庭状况、性别、社会关系、学历等均为影响因素,且出现焦虑抑郁的脑卒中患者在这几方面与其他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即P<0.05。结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可知,焦虑抑郁是脑卒中患者在发病后常见的不良心理状态,该类不良情绪发生率较高,且导致这类不良情绪方式的相关因素也较多。

  • 标签: 脑卒中 焦虑 抑郁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本文阐述了孕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症状及危害,结合妊娠各期孕妇心理变化特点,我们分析了影响孕产妇焦虑抑郁情绪的因素一是孕妇心理应激与激素的关系,二是孕妇心理应激与神经递质的关系,三是社会与心理因素。若发现孕妇有心理问题,一旦有心理焦虑抑郁产生的苗头时,心理工作人员就要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控制和改善,要及时的、持续的对孕产妇进行心理疏导。

  • 标签: 孕产妇 焦虑抑郁情绪 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心理辅导对产妇的焦虑及产后抑郁的影响。方法现随机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在我院生产的产妇52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实验组26例,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护理,实验组实施基础护理的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有效率为96.1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产后患有产后抑郁症的产妇治疗中,在进行基础护理的同时,可给予心理辅导,能够有效的缓解产妇的抑郁焦虑的情况,提升护理有效率,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心理辅导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肿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自我院收治的肿瘤放疗患者中随机选取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4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40例作为观察组,实施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结果干预前,两组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均有所改善,但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肿瘤患者实施心理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心理护理 肿瘤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对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进行分型和综合护理干预,为护理干预对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心理状况改善或回归正常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1月消化内科焦虑抑郁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干预组进行有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出院时利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两组患者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干预组患者出院时焦虑抑郁患病率低于对照组(P<0.05),焦虑抑郁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消化内科患者焦虑抑郁情绪,促进疾病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护理干预 消化内科患者 焦虑/抑郁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截肢手术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为临床上治疗、护理截肢患者、减少并发症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截肢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截肢手术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实施系统化心理干预。比较两组心理状态、疼痛程度、生活质量等指标。结果手术前24h、出院前24h、术后3个月,观察组SAS和SD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10.789,3.267,5.674,9.524,4.809,4.865,P<0.05);出院时,观察组患者术后幻肢痛、幻觉痛、残肢痛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4.510,4.365,3.856,P<0.05);出院后3个月,观察组生理功能、心理状态、独立生活能力、社会关系、环境、生活质量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111.250,7.935,5.570,6.234,5.377,3.437,P<0.05)。结论系统心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截肢手术患者术后焦虑抑郁情绪,减轻疼痛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截肢手术 心理干预 负性情绪 疼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干预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焦虑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我院于2016年3月到2017年3月间所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72例按照硬币法的分组原则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予以常规化疗、放疗和支持治疗,研究组另合并心理干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抑郁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SDS、SAS评分比较差异并不显著(P>0.05),经治疗后皆得到明显改善(P<0.05),且研究组改善情况要比对照组好(P<0.05),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心理干预治疗对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有着积极意义。

  • 标签: 心理干预 恶性肿瘤 焦虑 抑郁
  • 简介:摘要目的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抑郁状况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的120例神经内科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了解患者的感受及与之相关因素。结果焦虑症状发生率为25.84%,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9.17%,两种症状合并发生率为16.67%。结论焦虑抑郁症状的产生与多种因素相关,为提高治疗效果,为患者治疗创造良好条件,对神经内科住院患者除了要对身体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加强对患者心理等方面进行干预治疗,从而改善神经内科住院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

  • 标签: 神经内科 住院患者 焦虑及抑郁状况 临床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于老年抑郁焦虑与认知功能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其关系进行探究。方法从我院选取在2014年1月-2016年1月进行诊治的老年抑郁焦虑病人300位进行探究,使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于不同年龄、文化、工作种类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探究,寻求对其抑郁以及焦虑疾病的影响。结果在老年病人当中,女性抑郁焦虑的情况显著高于男性,城市老年人显著高于农村老年人,睡眠少的老年人的焦虑情况显著多于睡眠充足的老年人,生活当中遇到事情越复杂其焦虑情况越严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结论目前老年发生抑郁焦虑的情况越来越多,需要社会、家人给予充分的关心爱护,在治疗过程当中需要对老年人情况变化着重注意。

  • 标签: 老年 抑郁焦虑 认知功能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讨论个性化的舒适护理干预措施对于骨肿瘤病人的临床护理是否有一定影响。方法将我科挑选出的部分护理人员分为两组,在考虑年龄、性别、工作经验的影响因素下,将他们分为护理组和比照组。对护理组的护理人员进行“个性化护理”的护理理念教育、护理技术提高训练、延续化护理服务理念的学习等具体的培训内容。并且要求不同的组别对分组的骨肿瘤患者进行人性化舒适护理和普通护理,周期为3个月,对照结束后对两组人员所护理的患者进行调查。调查骨肿瘤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评分,最后整理评分结果进行总结。结果护理组的患者的焦虑评分较低,临床护理效果较好。结论在骨肿瘤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服务理念,开展人文教育工作,进行舒适化的护理,可以促进改善骨肿瘤患者的用药依从性,降低患者的焦虑情绪。在骨肿瘤患者护理的日常工作中开展个性化护理的护理理念,是一种实用性、操作性都较强的优质护理理念。

  • 标签: 舒适护理 个性化护理 骨肿瘤患者 焦虑 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