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对于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6年2月前来我院就诊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通过对上述患者施行静脉治疗并进行系统护理,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在进行静脉治疗后的效果。结果经过静脉治疗完成之后,患者的身体机能有明显改善,语言功能也在逐步恢复。急性脑梗死患者痊愈的为39例,显效的为32例,有效的为21例,无效的为6例。在上述患者中,有11例出现出血并发症(3例轻微牙龈出血,8例皮下瘀斑),5例在静脉治疗后六小时后出现继发性少量颅内出血,通过进行脱水降颅内压和对脑细胞进行处理,患者的不良症状有所缓解。结论在静脉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过程中,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状况,采取系统的护理措施,能够有效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标签: 静脉溶栓 急性脑梗死 临床效果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采用尿激酶静脉治疗的护理。方法选取2015年8月—2016年8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均采用尿激酶性静脉治疗,护理组30例同时行为期的护理,对照组20例行常规护理。对此护理前后血糖和血脂变化情况,临床有效率及患者对护理情况的满意率,结果护理后血糖与血脂各指标水平均降低更为明显护理组治疗有效率90.0%,对照组为76.7%;护理组患者满意率98.5%,对照组为73.3%,差异均为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念性脑梗死采用尿激酶静脉治疗效果明显,同时于期采用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可改善疗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尿激酶 静脉溶栓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经导管碎预防和减少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0例动静脉内瘘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经导管碎治疗的基础上配合精心的护理,观察治疗效果。结果16例患者顺利完成经导管碎治疗并至少完成1次血液透析治疗,2例患者需在原血管切除狭窄部位重新造瘘术,所有患者均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经导管碎治疗,使能有效清除动静脉内瘘血管内血栓,使内瘘即时再通率高,临床应加强动静脉内瘘血管内经导管碎治疗的护理工作。

  • 标签: 内瘘血栓 碎栓溶栓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治疗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1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共计收治6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将本组患者按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接受尿激酶治疗的观察组与实施常规治疗的对照组,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血管再通率。结果观察组栓塞血管再通的患者占84.8%明显高于对照组25.0%(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用尿激酶治疗方案能获得理想的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值得临床提倡和规范。

  • 标签: 急性ST段抬高型 心肌梗死 尿激酶溶栓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的护理。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我院NICU采用重组组织型纤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治疗的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均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观察临床护理效果。结果30例患者中,24例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均明显改善,6例患者神经功能损害未进一步加重;24h后复查CT患者均无继发性颅内出血。结论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生进行rt-PA静脉治疗,特别是在过程中仔细观察血压,并给予心理疏导,可以有效提高临床rt-PA静脉治疗成功率。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rt-PA 静脉溶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治疗的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脑梗塞患者80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方式,观察组给予治疗和优质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及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超早期静脉治疗具有较好的疗效,同时采用优质护理方式对护理满意度与整体疗效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脑梗塞 超早期静脉溶栓 护理要点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及抗凝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7例的治疗及抗凝治疗的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7例患者经治疗,冠状动脉的再通情况,再通24例,出血2例,死亡1例,临床治疗有效率88.9%。结论发病早期(一般在发病6h内)使用药,可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因而缩小梗死范围。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溶栓治疗 抗凝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程序化护理运用于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2015年12月2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与对照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程序化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结论程序化护理运用于介入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护理中的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标签: 程序化护理 介入溶栓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介入疗法治疗结肠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报告及护理体会。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18例结肠癌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均接受介入疗法治疗及护理干预,分析其护理效果。结果本组18例患者,经针对性护理后,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5.6±1.2)分、生活质量评分为(93.2±2.3)分,均痊愈出院,随访未见并发症。结论介入疗法治疗结肠癌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确切,通过针对性护理,改善了患者身心状况,提高了其生活质量。

  • 标签: 介入溶栓疗法 结肠癌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早期现象并对其护理体验进行研究。方法对我科患有急性脑梗死的10例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方法选择静脉滴入栓剂,与此同时,治疗结束后需随时对患者情况进行检查,同时做好必要的护理工作。结果在治疗结束之后发现,在10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成功,病情减轻的患者有2例,患有其他并发症的患者仅有2例。结论急性脑梗死极易致使患者瘫痪甚者死亡,为了减少这种情况需要患者尽早接受治疗,而减缓脑梗死病情最好的办法就是通畅血管,这就需要进行急性脑梗死早期。另外,护士们细心的照料及随时观察患者病情为患者尽早痊愈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 标签: 急性脑梗死 早期溶栓 护理体会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治疗的临床护理要点。方法对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尿激酶治疗的临床护理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35例患者中,冠脉再通率为91.42%,心绞痛发生率为2.85%,出血发生率为2.85%,病死率为8.57%,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最短时间内给予尿激酶治疗,并辅以全面的综合护理干预可提高冠脉再通率,挽救患者性命。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尿激酶溶栓 护理心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动脉后配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94例,按照随机、对照的原则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患者采用急诊动脉后配合高压氧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及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实验组(95.7%)高于对照组(74.5%),差异显著(P<0.01);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急性脑梗塞患者行急诊动脉治疗后配合高压氧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提高临床效果。

  • 标签: 急诊动脉溶栓 高压氧 急性脑梗塞
  • 简介:摘要目的非性缺血性卒中出血转化临床分析及与血型的关系。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3月~2015年6月收治的100例非性缺血性卒中出血性转化患者进行研究,并根据ECASS分型标准对出血性转化的病情进行分级分型,同时检测其血型,对不同血型的发病情况及其与出血转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不同病因卒中亚型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存在差异,其中心源性脑栓塞、大动脉粥样硬化、其他有明确原因和原因不明的发生率分别为26.00%、45.00%、6.00%和23.00%,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出血性转化的发生率为0;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转化中血型分布特征为O>B>A>AB,O型血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转化比例最高,AB型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转化比例最低。结论血型因素对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转化的发病具有一定影响作用,O型血与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出血转化有一定关联。

  • 标签: 非溶栓治疗 急性脑卒中 出血性转化 血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身心化护理模式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术后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行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术的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术后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接受常规护理的3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接受身心化护理模式的32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9.38%,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3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术后护理中开展身心化护理模式可取得较好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 手术治疗 身心化护理模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留置针应用致血栓的原因及护理,从而总结出护理体会,有利于临床护理人员在使用留置针时能规范化操作,避免此不良事件发生。

  • 标签: 留置针使用 血栓形成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肝硬化患者凝血、纤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为后期临床肝硬化患者的治疗和检测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5年12月期间我院收入的肝硬化患者40例为研究组,另选取正常健康者40例作为对照组,进行血浆PT、APTT、TT、Fib含量分析以及AT、PLG、a-AP指标变化检测。结论肝硬化组患者PT、APTT、TT都明显高于对照组,Fib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肝纤维化组患者AT、PLG、a2-AP各项指标明显低于正常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凝血、纤指标检测是肝硬化患者的判定与诊断的重要指标,对于早期发现疾病并给予及时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标签: 肝硬化患者 凝血 纤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讨论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感染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来我院治疗的130例置入PICC导管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对患者的感染情况与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结果经分析得知,130例置入PICC导管患者感染发生率7.7%(10例),感染因素和穿刺次数、护理人员操作、以及导管留置时间等因素具有相关性。结论PICC导管的感染因素较多,知晓感染因素的原因并做好相应的预防,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 标签: 外周静脉导管 感染 相关因素 护理
  • 简介:摘要通过总结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用科学辩证的多角度眼光看待和处理护理工作中的一些矛盾,使我们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掌握主动性。

  • 标签: 静脉穿刺 心理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探讨前列地尔静脉给药所致静脉炎的主要影响因素及临床护理策略。方法选择需要应用前列地尔注射液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分别观察静脉给药所致静脉炎胡影响因素及严重程度分级,并进行记录分析。结果观察组静脉炎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静脉炎的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静脉注射优于静脉滴注,静脉注射时间2~5分钟发生静脉炎的几率低于静脉注射时间10~25分钟患者,精密过滤输液器可以减少血管静脉炎及疼痛的发生。

  • 标签: 前列地尔 影响因素 护理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