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胆囊多发性结石要采取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手术后放置“T引流管的治疗方法,其目的是引流胆汁,减少感染,排除泥沙样结石,预防胆漏,胆道减压,防止术后再狭窄。“T管引流护理在术后就十分重要,护理不当会造成不应有的并发症。如过早脱出,可出现胆漏或胆管狭窄;胆汁引流不畅还可出现胆绞痛和黄疸,同时给患者造成痛苦和伤害。因此手术后“T管的护理尤为重要。

  • 标签: 胆囊切除 &ldquo T&rdquo 型管引流 护理
  • 简介:摘要在众多避孕方法中,放置宫内节育器多年来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经济、可逆的避孕方法,在临床上应用广泛。但宫内节育器移位也常有发生,本文介绍1例“T环移位至膀胱及腹腔,后经宫腹腔镜联合膀胱镜取出,从中吸取经验,探讨一种安全、可靠的取环方法。

  • 标签: 宫腹腔镜 膀胱镜 异位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胆道T管引流在缩短肝囊包虫病手术术后带引流管时间的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1月371例肝包虫手术的临床资料,对比54例肝包虫手术术中行胆总管T管引流手术(T管组n=54)与217例单纯行肝包虫手术(普通组n=217)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达到治疗效果,对比两组在术中包虫是否破入胆管,术中注水探查残腔胆道瘘口修补,术后带引流管时间,术后残腔感染率、术后胆道狭窄,术后急性胰腺炎,术后胆总管炎,术后拔除T管胆漏等相关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道T管引流在复杂肝囊包虫病手术中应用是安全可行的,具有明显缩短患者术后的带管时间,减少术后残腔的感染,降低二次手术的风险,术中明确包虫是否破入胆道,术中探查胆漏口修补,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肝包虫 胆道 T型管 残腔胆漏 引流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在湿热浸淫湿疹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清热除湿汤,探究治疗效果和对机体血清T细胞亚群产生的影响。方法2016年11月2017年11月,选取80例湿热浸淫湿疹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中应用黄柏胶囊,观察组应用清热除湿汤,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率较高(P<0.05);治疗完成后血清T细胞亚群明显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湿热浸淫湿疹的治疗过程中应用清热除湿汤的治疗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调节了T细胞亚群紊乱。

  • 标签: 治疗效果 血清T细胞亚群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VD-T及VAD-T方案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治疗反应率及生存质量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MM患者,接受VD-T方案32例(A组);接受VAD-T方案32例(B组),回顾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结果A组总反应率(ORR)81.25%(26/32)明显高于B组ORR53.13%(17/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治疗后A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骨髓抑制、感染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组治疗方案治疗MM的总反应率及生存质量均优于B组治疗方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4),VD-T有效率高,骨髓抑制轻,为多发性骨髓瘤一线用药。

  • 标签: VD-T VAD-T 多发性骨髓瘤 治疗反应率 生存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T2-4及T3-4交感神经链切断治疗手足多汗症患者术后的代偿性出汗情况。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多汗症患者随机平均分组,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切断2~4的神经链,而观察组患者切断3~4的神经连。对比术后代偿性出汗情况。结果术后两组患者手汗均完全消失,两组手汗治疗有效率为100%。观察组患者术后的代偿性出汗患者共计5例(8.77%),对照组术后的代偿性出汗者共12例(21.05%),对照组的代偿性出汗率高于观察组,两组患者相关资料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手足多汗症患者时,通过降低胸交感神经链的切断位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代偿性出汗的发生率,因此采取T3-4的切断术能够缓解术后的代偿性出汗情况,对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具有帮助。

  • 标签: 代偿性出汗 手足多汗 交感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T1~T2期乳腺癌患者接受术后放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0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伴有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T1~T2期乳腺癌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术后未接受放疗的为对照组,术后接受放疗的为观察组,统计患者手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5年后的生存率为95.3%,远高于对照组的79.1%;观察组患者5年后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均远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术后放疗应用于伴有腋窝淋巴结1~3个转移的T1~T2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的生存率显著提高,癌细胞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值得大力推广。

  • 标签: 乳腺癌 放疗 腋窝淋巴结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和分析心电图ST-T改变在冠心病临床诊断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15年3月起到2017年3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拟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中随机选取其中的80例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这80例患者的常规心电图资料、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这80例患者中,冠状动脉造影为阳性的有73例,其中心电图ST-T改变的有39例;冠状动脉造影为阴性的有7例,其中心电图ST-T改变的有3例。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从患者的病变情况来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患者中,34例单支病变者中出现心电图ST-T改变的有11例,39例多支病变者中出现心电图ST-T改变的有13例,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上述结果中可以看出,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临床诊断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 标签: 心电图 ST-T改变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脑卒中患者与异常宽大T波心电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卒中患者,共计50例,2016年2月—2017年2月是此次研究时间阶段,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心电图变化情况及其预后数据。结果在5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存在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例数分别有23例、16例、11例;存活患者例数37例,存活率为74.00%,死亡率为26.00%;存活患者与死亡患者之间的异常Q波、异常宽大T波、室上性心律失常、心电图评分数据指标之间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经过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有异常Q波、异常宽大T波、室上性心律失常。结论急性脑卒中患者出现异常宽大T波心电图表示患者病情危重且临床预后不良。

  • 标签: 急性脑卒中 异常宽大T波 心电图 临床分析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核磁共振成像(mRl)设备是将人体置于特殊的磁场中,用无线电射频脉冲激发人体内氢原子核,引起氢原子核共振,并吸收能量。在停止射频脉冲后,氢原子核按特定频率发出射电信号,并将吸收的能量释放出来,被体外的接受器收录,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获得图像,这就叫做磁共振成像,能将同样密度的不同组织和同一组织的不同化学结构通过影像显示表征出来。对于精神专科医院,颅脑检查是必检项目,MRI对中枢神经系统效果最佳,对脑部早期的缺血性病变特别敏感,另外对颅内出血及头部骨折外也有很高的敏感性,其他病变如肿瘤、炎症、血管性病变、感染等均优CT,颅内移行区病变,不产生伪影,诊断独具优势。呼伦贝尔市精神卫生中心OPER--0.35T磁共振是一种永磁低场强mRl,运行成本低,对疾病的诊断特别是精神病患者的颅脑检查具有很大的优越性。为了提高mRl的完好率,减低故障和运行成本,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保证医疗安全,做好日常维护保养,制定安全措施是关键。

  • 标签: OPER--0.35T磁共振 医疗安全 维护保养 安全措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50例心电图有sT-T改变行心电图,冠脉造影检查。结果150例患者冠脉造影阳性108例,其中心电图sT-T改变42例,冠脉造影阳性42例,其中心电图sT-T改变22例。冠脉造影阳性患者47例单支病变中心电图sT-T改变19例,61例多支病变中心电图sT-T改变23例。结论根据心电图sT-T改变诊断冠心病的假阴性和假阳性率高,必要时需行冠脉造影明确诊断。

  • 标签: 心电图 冠心病 冠状动脉造影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毛细支气管炎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情况。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60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照患儿按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症组和重症组,各30例。选择同期在我院健康体检的儿童6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治疗前后各组T淋巴细胞亚群相关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前轻症组和重症组患儿CD3+、CD4+、CD8+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组间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轻症组和重症组患儿CD3+、CD4+、CD8+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异常,经过有效治疗后可有效纠正指标异常,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可作为该病临床诊疗的依据。

  • 标签: 毛细支气管炎 T淋巴细胞亚群 临床治疗
  • 简介:(宁夏固原市人民医院宁夏固原756000)摘要目的探讨肌钙蛋白T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以供临床参考使用。方法将我院2010年10月~2011年8月收治的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对患者入院后24小时、入院后5天、12天分别给予肌钙蛋白T检查,并与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0例的肌钙蛋白T进行比较。结果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早期的肌钙蛋白T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间比较,p<0.05;心肌梗死患者发病中晚期的肌钙蛋白T值明显降低,但与对照组比较仍存在差异,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检测肌钙蛋白T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肌钙蛋白T 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中图分类号R542.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12-2085-02
  • 简介:目的对照研究在自生训练和暗示指温升高的过程中,手指温度、心率、T波幅度的变化情况。方法根据受暗示性高低,将被试进行匹配,分为:受暗示、自生训辣组和对照组。每组12人。分别测量每组被试的基线生理指标和训辣中及训练后的生理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手指温度、心率、T波幅度变化都不显着,受暗示组在受暗示后与基线比较,手指温度升高接近显着水平,T波幅度下降显着(P<0.05),心率变化不显着;自生训练组在训练后与基钱比较,T波幅度显着升高(P<0.05),手指温度升高接近显着水平,心率无显着变化;受暗示组的手指温度升高幅度与被试的受暗示性呈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自生训练组的升温幅度与受暗示性则无顾着相关;自生训辣组和受暗示组的手指温度升高幅度与基线温度均呈显着负相关。

  • 标签: 手指 心率 T波 对照组 暗示性 训练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ST-T改变对冠心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3月至2010年8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经18导联心电图筛选出心电图ST-T段改变者32例,将其设为观察组;同期32例心电图ST-T段无动态改变者设为对照组。对该2组患者于1周时间内行冠脉造影检查,对比两组患者的冠心病确诊率。结果由调查结果可知,通过冠脉造影检查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冠心病确诊率分别为71.8%(23/32)与31.2%(10/32),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诊断中,观察动态心电图有无ST-T段改变可提高确诊几率,且动态心电图诊断快捷、迅速,更易在基层医院开展,可作为冠心病诊断的有效参考指标之一。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冠心病 ST-T段改变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二聚体、N-末端B钠尿肽前体、肌钙蛋白T及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2015年1月接诊的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共141例(有效改善患者90例,死亡51例),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患者的凝血功能、心功能及炎性指标,判断D-二聚体、N-末端B钠尿肽前体、肌钙蛋白T及降钙素原联合检测对患者急性主动脉夹层预后的价值效果。结果死亡组患者的D-二聚体、N-末端B钠尿肽前体、肌钙蛋白T及降钙素原的指标数值均显著高于生存组患者(P<0.05),组间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联合采用D-二聚体、N-末端B钠尿肽前体、肌钙蛋白T及降钙素原联合检测的方法能够有效帮助医生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判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判断准确率,值得在临床检测中大力推广。

  • 标签: 急性主动脉夹层 D-二聚体 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 肌钙蛋白T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针药配合治疗偏阴虚2糖尿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2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六味地黄汤合消渴方配合针刺及二甲双胍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疗程内血FPG、2hPG、HbA1c和CRP变化及肝肾功情况。结果两组均能降低血FPG、2hPG、HbA1c和CRP,其中治疗组2hPG、HbA1c及CRP降低更为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均无肝肾功能异常。总有效率治疗组90.00%,对照组7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六味地黄汤合消渴方配合针刺联合二甲双胍治疗偏阴虚2糖尿病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比单用二甲双胍治疗见效更快,疗效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2型糖尿病 偏阴虚型 六味地黄汤合消渴方 针刺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CBDE)后不留置T管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接受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136例胆总管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6例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的患者中,成功132例,有4例取石失败,其中3例行术中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并同期取石,1例中转开腹。132例中有100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不留置T管引流,其中经胆囊管胆总管探查37例,平均手术时间(2.4±0.3)h,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8±1.3)d;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探查取石术后胆总管一期缝合63例,平均手术时间(2.2±0.5)h,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5±1.1)d;132例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中胆总管切开探查T管引流32例,平均手术时间(2.5±1.6)h,手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4±1.5)d。平均于术后(35±3.2)d后行T管拔管术。其中2例于拔管术后出现腹痛,后通过镇痛等保守治疗,痊愈出院;1例于拔管术后5d内并发胆瘘,经保持腹腔引流5—12d痊愈;1例胆道残留结石,行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成功。后期平均随访(15.2±7.5)月,未出现胆道狭窄。136例患者中未见死亡病例。结论在条件允许的病例中,可以行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后不留置T管引流,从而大大缩短住院时间,并且降低T管引流所来的各种并发症。

  • 标签: 胆总管探查术 腹腔镜 结石 T管引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