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综述国内外战创伤救治研究中引入的新理念-肠道复苏,了解其机制及实施过程,分析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采用情报调研方法,检索国内外发表的战创伤及肠道复苏方面的论著、文献综述、研究报告等。结果战创伤的转归与感染、脓毒症密切相关的。战创伤后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免疫功能下降是其内源性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在战创伤救治过程中至关重要。肠道复苏早期实施,更好地维护肠黏膜屏障的完整性,减少肠道细菌和内毒素的移位,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及其病死率,改善预后。结论战创伤救治过程中肠道复苏,对于维护肠黏膜屏障功能、防止内源性感染方面有着显著疗效,同时给药方便,安全可行。

  • 标签: 创伤 肠道屏障功能 肠道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心跳呼吸骤停的救治经验,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住院病例中3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30例心跳骤停患者中,13例患者心跳恢复,11例心跳及呼吸均恢复,8例心肺复苏成功,6例身体完全康复,3例患者处于恢复状态中,2例因为原发病死亡。结论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和及时正确地实施CRP、快速进行气管插管和电除颤以及患者原发病具有密切的关系。

  • 标签: 心肺脑 复苏 心脏跳动骤停 分析
  • 简介:目的研究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教学法在心肺复苏(CPR)教学中是否优于传统教学方法。方法将68名七年制医学生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应用PBL教学法或传统教学法进行CPR教学,比较两组学生心肺复苏理论及技能考核成绩。结果PBL教学组的理论考核成绩(84.5±8.2)分,高于传统教学组(80.9±6.3)分(P〈0.05);PBL教学组的技能考核成绩(85.6±7.8)分,高于传统教学组(80.4±7.2)分(P〈0.01)。结论CPR教学中引入PBL教学法效果优于传统的教学法。

  • 标签: 心肺复苏 教学 PBL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管插管时机对院内心肺脑复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3年3月60例院内心跳呼吸骤停行心肺脑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气管插管治疗,根据发现患者心跳骤停至成功气管插管实施有效人工通气的时间分为A组(<5min)、B组(5~10min)、C组(>10min),观察不同气管插管时机对院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的影响。结果A组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各期复苏成功率明显高于B组、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各期复苏成功率均高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出现呼吸、心搏骤停时及时给予气管插管,尽早气管插管能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 标签: 气管插管 心跳骤停 心肺复苏 成功率
  • 简介:摘要目的使急诊科护士尽快、准确、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术,适应抢救的需要,使整体素质得以提高,从而提高抢救的成功率。方法以《2010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摘要》为标准,采用情景模拟的形式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技术的培训和考核。结果我科护士在护理部的抽查考核中,合格率达100%;护士在接受培训考核后的自我评价认为,自己各方面的能力都有显著提高。结论通过情景模拟的培训和考核,使护士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心肺复苏的关键环节、正确的要领,提高了护士的综合能力。

  • 标签: 情景模拟 急诊科护士 心肺复苏术 培训考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西医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压、脉率和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显著变化(p<0.05),且观察组变化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压、心率和尿量水平,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中西医结合 急性心肌梗死 心源性休克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经皮氧饱和度(SpO2)监测在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中的意义。方法394例院外心脏骤停患者分成两组,监测组221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同时予以SpO2监测并观察波形为指导持续胸外按压;未监测组173例患者入院后立即进行心肺脑复苏,但未予以SpO2监测;两组比较心、脑肺复苏成功率及心跳骤停持续时间、自主心跳恢复时间和脑缺血缺氧时间。结果监测组心肺复苏成功117例(52.94%)与未监测组心肺复苏成功72例(41.6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8,P<0.05),监测组脑复苏成功14例(6.33%)与未监测组脑复苏成功6例(3.4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66,P>0.05)。监测组的心跳骤停持续时间(43.93±23.33)min短于未监测组(52.92±26.28)min,自主心跳恢复时间(22.13±18.72)min亦短于未监测组(29.09±21.4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2.45、2.35,P均<0.05);而两组脑缺血缺氧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6,P>0.05)。结论在经皮SpO2监测指导下进行胸外按压有助于提高胸外按压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 标签: 院外心脏骤停 胸外按压 氧饱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