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4
476 个结果
  • 简介:目的 探讨精氨酸对糖尿病烧伤创面修复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糖尿病对照组(B组)、糖尿病精氨酸干预组(C组)和糖尿病甘氨酸对照组(D组)。糖尿病模型通过腹腔注射STZ建立,然后喂养8周后给予深Ⅱ度烫伤,于伤后0、1、3、7、14、21d时相点对创面愈合面积、组织形态学改变、创面组织糖含量、羟脯氨酸(OHP)含量及局部组织释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含量进行检测。 结果 应用精氨酸后,皮肤组织糖含量降低,创面局部炎症反应出现较早,坏死组织脱落及上皮匍行提前,OHP含量、组织释放TGFβ1能力均增加,创面愈合明显加快(P<0.05~0.01)。 结论 L精氨酸可通过降低皮肤组织糖含量及增加TGFβ1的合成和释放,促进糖尿病烧伤创面愈合

  • 标签: 糖尿病 烧伤 L-精氨酸 创面愈合
  • 简介:【摘 要】目的:通过精制工艺研究活动,对精制精氨酸的可靠手段进行探究。方法:针对精氨酸物质具有的特点,选择通过正交实验来探究精制精氨酸时的最佳生产条件。结果:在针对精氨酸展开的正交实验结束后,确定了最佳工艺生产条件,如下:物质结晶最佳温度为 -5℃,溶解时的最佳温度为 65℃,溶解时的最佳时间为 0.75hr。结论:本次正交试验获取的生产参数是可靠的,能够将生产效率提升到 90%,生产成本也被降低,与现代精氨酸生产系统改进需求相符。

  • 标签: 精氨酸 精制工艺 研究实验
  • 简介:目的建立测定紫杉醇含量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方法,以此考察多聚(L-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在各种缓冲液和血浆中的稳定性。方法色谱条件:色谱柱:BetaBasicC18column(150mm×2.1mm,5μm),流动相:乙腈-水-甲酸(65:35:0.1),流速:0.2ml/min;质谱条件:电喷雾离子源,选择离子反应监测,正离子检测模式,前体药物-产物离子转换选择离子反应监测得出紫杉醇的质荷比m/z为854.2→286.1,内标多西紫杉醇的质荷比m/z为808.3→527.2。结果该检测方法的最低定量下限为0.5ng/ml,线性范围0.5~5000ng/ml,r=0.9980;多聚(L-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在醋酸盐缓冲液中的稳定性高于在磷酸盐中的稳定性,多聚(L-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在血浆中释放出紫杉醇的量明显高于其在醋酸盐和磷酸盐缓冲液中释放出紫杉醇的量。结论该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成功应用于紫杉醇含量测定及多聚(L-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稳定性评价。

  • 标签: 紫杉醇 多聚(L-谷氨酸)-丙氨酸-紫杉醇偶合物 稳定性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
  • 简介:目的观察盐酸精氨酸与醋酸精氨酸对严重烧伤家兔机体免疫功能和酸碱平衡的影响.方法选用110只大耳白兔,取其中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下102只造成30%TBSAⅢ度烧伤后,根据灌喂不同种类及不同剂量的药物分为烧伤对照组,0.3、0.6、1.2、2.4g/kg盐酸精氨酸组和同种剂量的醋酸精氨酸组,每组兔数10~14只.烧伤对照组家兔伤后仅腹腔注射林格液抗休克,不灌喂药物;其他各组除同烧伤对照组行抗休克处理外,还分别按上述剂量灌喂药物,2次/d,连续7d.观察各组家兔免疫功能、血气分析、Cl-代谢及死亡率的变化.结果烧伤对照组家兔免疫功能紊乱,变化趋势呈先高后低,伤后7d淋巴细胞转化率、CD4/CD8比值、白细胞吞噬率和白细胞趋化指数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1.2、2.4g/kg盐酸精氨酸、醋酸精氨酸组伤后7d前述4项指标均明显高于烧伤对照组(P<0.05或0.01).伤后7d,2.4g/kg盐酸精氨酸组pH值、剩余碱、缓冲碱、HCO3-浓度均较同剂量醋酸精氨酸组明显降低(P<0.05或0.01);前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后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变化不明显.2.4g/kg盐酸精氨酸组伤后5、7d血浆Cl-含量明显高于同剂量醋酸精氨酸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或0.01).0.3、0.6、1.2g/kg盐酸精氨酸、醋酸精氨酸组家兔死亡率明显低于烧伤对照组(P<0.05或0.01),而2.4g/kg醋酸精氨酸、盐酸精氨酸组死亡率高于烧伤对照组及其他剂量组(P<0.05).结论家兔严重烧伤后免疫功能下降,盐酸精氨酸和醋酸精氨酸都能有效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疗效相当,醋酸精氨酸的安全性明显优于盐酸精氨酸;两种精氨酸的剂量都不宜过大,否则会致死亡率上升.

  • 标签: 盐酸精氨酸 醋酸精氨酸 烧伤 家兔 免疫功能 酸碱平衡
  • 简介:休克时灌流量减少是微循环障碍的特征性病变,白细胞粘着于细静脉壁和嵌塞毛细血管是休克的微循环灌流量减损的主要原因之一.作为白细胞粘附的第一步,L-选择素参与了白细胞沿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快速滚动,实验见休克大鼠L-选择素转录表达下调及白细胞表面L-选择素显著减少,有助于微循环的通畅.细胞激活过程中L-选择素表达迅速变化.L-选择素从刺激的白细胞表面快速脱落,成为可溶性L-选择素(sL-选择素),高浓度sL-选择可抑制L-选择素介导的黏附,生理浓度时可引发20%左右白细胞黏附于内皮细胞.

  • 标签: 可溶性L-选择素 休克 白细胞粘附 微循环障碍 炎症反应 灌流
  • 简介:烧伤后肠道缺血再灌注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有研究证实,烧伤后早期肠道喂养可增加肠黏膜血流量、减轻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1,2]。本实验以烫伤大鼠为模型,观察口服左旋精氨酸(Larginine,Larg)对肠缺血再灌注损害的保护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动物分组:健康SD大鼠66只,雌雄不拘,体重200~220g,由云南省天然药物药理重点实验室提供(滇实动证2001034号)。随机分为:(1)Larg(AEF)组:30只。背部脱毛后,置于(92±2)℃水中浸烫18s,制成30%TBSAⅢ度烫伤模型(经病理切片证实),伤后立即在腹腔内注射等渗盐水(40mlkg)。2h后开始经口灌喂质量浓度7%的Larg(瑞士Alexis公司),1ml次,2次d,自由进食大鼠标准饲料。(2)普通喂养(EF)组:30只。烫伤后以等量温开水代替Larg溶液,其余处理与AEF组相同。(3)正常对照(N)组:6只。不致伤不给药,自由进食。2.标本采集:AEF、EF组于伤后6、12、...

  • 标签: 保护作用 口服左旋 大鼠肠道
  • 简介:目的观察L-苏糖酸亚铁胶囊治疗缺铁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用46例缺铁性贫血患者,采用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的方法,对L-苏糖酸亚铁胶囊和琥珀酸亚铁片进行临床观察.结果患者服用L-苏糖酸亚铁胶囊第1周后开始自觉症状有所改善,第2~4周症状改善最明显,头晕、心慌减轻,睡眠及精神好转,体力明显增加,面色苍白逐渐减轻,第8周时症状基本消失,与琥珀酸亚铁片的疗效无明显差异.结论L-苏糖酸亚铁胶囊治疗缺铁性贫血效果良好,且其毒副作用小,便于患者接受.

  • 标签: 治疗 胶囊 缺铁性贫血 患者 琥珀酸亚铁 临床观察
  • 简介:目的探讨喂饲左旋精氨酸(L-Arg)对烫伤大鼠肠道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6只,不作烫伤和其他处理)、精氨酸组(30只,烫伤后2h喂饲70g/LL-Arg,1ml/次,2次/d)和普通喂养组(30只,烫伤后喂饲等量凉开水).检测正常对照组及两组烫伤大鼠伤后6、12、24、48、72h肠组织内皮素(ET)水平、一氧化氮(NO)含量、ET/NO比值以及血浆内毒素水平的变化,并取回肠组织标本作病理学观察.结果伤后6、12、24h,精氨酸组大鼠肠组织ET水平分别为(0.80±0.26)、(0.75±0.30)、(0.63±0.22)ng/g,低于普通喂养组(1.26±0.38)、(1.34±0.37)、(0.97±0.19)ng/g(P<0.05);其NO含量显著高于普通喂养组(P<0.01);ET/NO比值和血浆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普通喂养组(P<0.05或0.01).病理学观察显示,精氨酸组大鼠肠黏膜损伤情况明显轻于普通喂养组.结论喂饲L-Arg可减轻烫伤大鼠肠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利于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其机制为喂饲L-Arg后增加了肠黏膜局部NO的含量,有助于维持ET/NO比值的稳定.

  • 标签: 左旋精氨酸 烫伤 大鼠 肠道保护 L-ARG
  • 简介:目的观察左旋(L)精氨酸对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修复过程中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没烫伤对照(A)组、糖尿病烫伤(B)组、甘氨酸对照(C)组和L-精氨酸干预(D)组,每组各25只.B、C、D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模型,C、D组分别管饲甘氨酸L-精氨酸200mg·kg-1·d-1.8周后取各组大鼠(每组5只)背部皮肤组织测定糖含量.之后各组大鼠给予20%TBSA深Ⅱ度烫伤,于伤后3、7、14、21d测量创面面积,计算创面愈合率;采用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计算微血管密度(MVD);检测创面组织释放一氧化氮(NO)、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结果与B组相比,D组大鼠创面愈合率从伤后第7天起显著增加为[(44.10±3.50)%,P<0.05],创面MVD值在伤后各时相点均显著增加(P<0.05),创面组织中释放NO、VEGF和TGF-β1量增加,皮肤组织糖含量降低为(1.380±0.120)mg/g.结论L-精氨酸可通过增加NO、VEGF和TGF-β1的合成与释放,降低皮肤组织糖含量,增加糖尿病大鼠烧伤创面的血管形成,并促进创面愈合.

  • 标签: 左旋精氨酸 糖尿病 大鼠 烧伤 血管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患者以尿激酶进行常规溶栓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联合左旋精氨酸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在48h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上显著低于对照组,结果具有统计意义(P<0.05);二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为6%,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溶栓联合左旋精氨酸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高。该种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帮助更多患者受益。

  • 标签: 尿激酶溶栓 左旋精氨酸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 简介:目的观察含精氨酸的早期肠内营养能否改善烧伤后大鼠肝脏白蛋白的合成及其对-些细胞因子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和毛细管电泳半定量检测白蛋白等的mRNA表达,观察富含精氨酸早期肠内营养组(AEF组)及单纯早期肠内营养组(EF)大鼠在烧伤后第1、3、6、9天肝脏白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自细胞介素1α(IL-1α)、白细胞介素6受体(IL-6R)、诱导型-氧化氮合成酶(iNOS)的mRNA表达及血浆白蛋白的变化。结果两组大鼠烧伤后第1天白蛋白mRNA水平均明显降低,此后逐渐恢复。在烧伤后第3天和第9天,AEF组白蛋白mRNA明显高于EF组[(1812±41)vs(1417±43),P<0.01]。在烧伤后第1天TNFα、IL-1α、IL-6R、iNOS的mRNA表达均有显著的升高。此后各细胞因子基因表达呈下降趋势。在烧伤后第6天,AEF组TNFα的mRNA明显低于EF组。在烧伤后第3天和第6天,AEF组IL-1αmRNA明显低于EF组。在烧伤后第9天,AEF组IL-6RmRNA明显低于EF组。两组在烧伤后iNOSmRNART—PCR产物无显著差别。结论富含精氨酸的早期肠内营养可减少烧伤后TNFα、IL-1α、IL-6R的基因表达,进一步改善肝脏白蛋白合成,不会导致iNOS的过度表达。

  • 标签: 早期肠内营养 精氨酸 烧伤 肝脏 白蛋白 实验
  • 简介:目的探讨应用精氨酸联合可乐定对身材发育矮小(矮小症)患儿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护理。方法对842例接受精氨酸联合可乐定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的矮小症患儿,在操作过程中采取了精心而细致的护理(心理护理、静脉通道的护理、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及安全护理等)。观察患儿用药前后血压、脉搏、呼吸频率、血糖的变化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用药后患儿血压、脉搏、呼吸频率均明显低于用药前(均P〈O.05);血糖水平用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6%。结论精氨酸联合可乐定对儿童矮小症进行生长激素激发试验。具有操作方法简便、有效,结果可靠及并发症少的优点,通过临床的正确护理可以获得理想的效果。

  • 标签: 儿童矮小症 精氨酸 可乐定 生长激素 激发试验 护理
  • 简介:目的观察精氨酸(Arg)对大鼠肝脏分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的调控作用,探讨其增强免疫功能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创伤对照组及创伤+Arg组,每组8只,后两组大鼠臀部造成软组织创伤.创伤+Arg组伤后给予占饲料总重量5.0%的左旋精氨酸(L-Arg);其余两组大鼠在饲料中添加等重量甘氨酸代替.喂养7d后测定3组大鼠血清中Arg、鸟氨酸(Orn)、生长激素(GH)、一氧化氮(NO)、IGF-Ⅰ水平,并检测其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及肝组织中IGF-ⅠmRNA的表达情况.另用含不同浓度L-Arg的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大鼠原代肝细胞,测定培养上清中IGF-Ⅰ的水平.结果(1)血清Arg、Orn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创伤对照组大鼠无明显改变(P>0.05);而创伤+Arg组较其余两组显著升高(P<0.01).(2)血清GH、NO、IGF-Ⅰ水平:各组大鼠血清GH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创伤大鼠血清NO水平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对照组血清IGF-Ⅰ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Arg组较创伤对照组有所升高(P<0.05).(3)胸腺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能力:创伤对照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创伤+Arg组较前者明显增强(P<0.01).(4)肝组织IGF-ⅠmRNA的表达情况:创伤对照组IGF-ⅠmRNA相对丰度为1.08±0.06,低于正常对照组1.19±0.06(P<0.05),创伤+Arg组为1.29±0.06,高于创伤对照组(P<0.01).(5)肝细胞培养上清中IGF-Ⅰ水平:培养液中L-Arg为0.0750、0.7500、7.5000mmol/L时,IGF-Ⅰ水平较L-Arg为0.0000mmol/L时明显增加(P<0.01);当L-Arg为37.5000mmol/L时,IGF-Ⅰ水平有所下降,但仍高于0.0000mmol/L时(P<0.01).结论Arg可刺激肝脏IGF-Ⅰ的生成,从而发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

  • 标签: 精氨酸 大鼠 肝脏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调控作用 IGF-Ⅰ
  • 简介:目的:探讨不同贮存时间对单采少白细胞血小板(apheresisleukocyte-reducedplatelet,ALR-Plt)中精氨酸酶水平的影响及精氨酸酶的可能来源。方法:应用ELISA法检测不同贮存时间ALR-Plt和对照血浆中精氨酸酶水平及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水平;应用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贮存时间的ALR-Plt中精氨酸酶水平与MPO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贮存3d内的ALR-Plt与对照血浆中精氨酸酶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贮存超过3d的ALR-Plt中精氨酸酶水平显著高于贮存3d内的ALR-Plt和对照血浆中的水平(P〈0.05)。不同贮存时间的ALR-Plt之间MPO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显著低于对照血浆中的水平(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LRPlt中精氨酸酶水平与MPO水平呈正相关(r=0.58)。结论:贮存时间超过3d的ALR-Plt中精氨酸酶水平显著升高,其可能来源于残留的少量白细胞,特别是中性粒细胞。

  • 标签: 单采少白细胞血小板 贮存时间 精氨酸酶 髓过氧化物酶
  • 简介:目的研究精氨酸酶在结直肠癌原发灶及转移灶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探究其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正常肠粘膜、结直肠癌原发灶、淋巴结转移灶及肝转移灶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在不同分期的结直肠癌不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有规律性的变化。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肠粘膜组织(P〈0.01),转移癌组织中人精氨酸酶阳性表达率比Ⅱ期癌原发灶组织明显增高(P〈0.05);肝转移灶组织与淋巴结转移灶组织中人精氨酸酶的表达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人精氨酸酶在Ⅲ期、Ⅳ期结直肠癌原发灶组织及各种转移组织中高表达,可能与结直肠癌的转移相关。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精氨酸酶 肿瘤转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按心肌酶及冠脉造影结果,将55例患者分为3组,对照组(25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组(15例),冠心病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15例),测定各组血清中ADMA浓度,进行对比;对急性心肌梗死组,静脉溶栓再通后1小时、择期冠脉支架植入术前30分钟、术后24小时,分别再次抽血,测定患者血清中ADMA浓度,对比溶栓前后、手术前后ADMA浓度,进一步明确ADMA与冠心病相关关系.结果三组患者血清中ADMA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前后、手术前后对比,血清中ADMA浓度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DMA与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严重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静脉溶栓及冠脉支架植入术并非通过改变冠心病患者血清中ADMA浓度而使其获益.关键词人不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冠心病;溶栓;冠脉支架植入术

  • 标签:
  • 简介:目的研究精氨酸酶与环氧合酶-2与急性心肌梗死和冠脉狭窄程度的关联性。方法收集符合诊断ACS的患者115例,分为3组并比较两种酶的水平差异。对患者进行Gensini积分,分析其与两种酶的关联性。结果2种酶的水平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精氨酸酶及环氧合酶-2与心肌梗死间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94、0.707;在Gensini积分与精氨酸酶、环氧合酶-2水平之间作pearson积差相关系数分析,r值分别为0.585、0.672。结论精氨酸酶对心肌梗死的发生有提示意义,环氧合酶-2与冠脉狭窄程度呈高度正相关。

  • 标签: 精氨酸酶 环氧合酶-2 急性冠脉综合征 冠脉狭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