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SLE(系统性红斑狼疮)诊断中ENA(抗可提取和抗原抗体)抗体和体液免疫检验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确诊的肝硬化患者60例作为试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人员60例作为对照组,全部患者均行ENA抗体和体液免疫检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检测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IgA、IgG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C3和C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IgA、IgG、抗ds-DNA、抗SSA、抗Sm、抗SSB、抗nRNP、C3和C4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ENA抗体和体液免疫检验化指标检验可为SLE临床诊疗提供重要的评估依据,值得推广。

  • 标签: ENA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体液免疫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在神经外科中应用护理常规对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效果。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我院2016年3月-2017年8月收治的80例神经外科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实验组采用常规护理,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记录两组患者的血压、心率控制情况,并观察对比两组的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结果对照组的护理质量明显劣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实验组的护理满意度显著低于实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血压、心率降低较显著(P<0.05)。结论在神经外科患者中施行护理常规,能显著提高神经外科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 标签: 神经外科 护理常规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分析相关的预防措施。方法从仪器因素、生理因素、人为因素等方面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规检验结果的因素,以及分析从抗凝剂的选择、合适的采血量、合适的采血部位、血样的保存,运输及测定时间、加强对仪器的操作能力等方面提高检测的准确性。结果针对引起检测误差的原因,制定相关整改措施,提高检测的准确性。结论分析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制定相关整改措施,可提高检验的准确性。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影响因素 整改措施
  • 简介:随着新型静脉导管的出现,静脉留置套管针已在临床广泛应用。现将我科2007-01~2007—06接受静脉留置套管针的患者82例,护理体会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1例,女31例,年龄3~81岁。套管针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静脉留置套管针,根据患者的情况,分别选择20G或22G。

  • 标签: 输液疗法/护理 导管 留置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方法选取2016年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280例患者研究对象,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测量和计算,对比不同条件下检验指标的变化。结果冷藏条件为4℃时样本的血小板含量、白细胞含量与常规温度(8-25)℃差异显著(P<0.05);放置2h后测量样本的血小板含量、白细胞含量均明显低于放置10min测量(P<0.05);浓度为1.8g/mlEDTA盐作用下,样本红细胞平均体积、比容均明显低于浓度为2.6g/mlEDTA盐作用(P<0.05)。结论临床血常规检验常见误差包括血液保存温度、测定时间、抗凝血剂条件等,检验人员应当重视进行质量控制,提升血常规检验质量。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常见误差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粪便常规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来我院门诊各科室就诊的4000例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粪常规检验,将其中的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设为研究组,将非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设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粪便红细胞、白细胞、隐血、寄生虫卵阳性检出率。结果研究组患者粪便红细胞阳性检出率、白细胞阳性检出率、隐血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寄生虫卵阳性检出率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粪便常规检查在消化系统疾病的临床诊断中发挥着重要应用价值。

  • 标签: 粪便常规 消化系统疾病 临床诊断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对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流行性出血热患者680例作为观察组进行研究,选取同时期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患者340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血常规和尿常规检查,实验结束后,对观察组的血常规检查结果以及两组之间尿常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680例患者中,显示异常淋巴细胞的患者有548例(80.59%);血小板计数比正常患者低的有96.76%,淋巴细胞计数比正常患者低的有48.38%,中粒细胞以及白细胞计数比正常患者较高,分别占54.85%、72.65%;蛋白尿的阳性率为98.38%,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流行性出血热患者发病早期主要表现为血常规以及尿常规异常,对其进行早期诊断可帮助医生做出正确判断,保证患者得到最及时的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为疾病的治疗提高可靠的数据。

  • 标签: 血常规 尿常规 流行性出血热 早期诊断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诊髋部外伤患者CR与螺旋CT扫描在髋部创伤发现骨折的应用价值。方法2016-2017年度骨科住院146例股骨颈骨折住院患者回顾性分析,对初次CR未检出患者骨折,再次行多层螺旋CT扫描及三维重建,对照分析骨折检出率。结果146例患者中,初次平片显示明显骨折115例,可疑骨折15处,漏诊16例。急诊CT扫描显示漏诊部位骨折。结论多层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对急诊髋部骨折的检出率明显高于CR平片,是下肢部外伤中髋部创伤发现骨折诊断的首选方法。

  • 标签: 髋部 骨折 多层螺旋CT 三维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常规检验质量改善的方法和效果。方法选择本院近一年接受的100份进行血常规检验的标本为研究案例,分为甲组和乙组,甲组不采用质量控制优化,乙组则采用质量控制优化方式,对两组的检验质量进行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检验情况分析,乙组和甲组准确人数分别是48例和40例准确率分别是96%和80%。乙组的准确率高于甲组,对比后差异明显(P<0.05)。对两组患者的检验质量评分进行分析,乙组的评分为90.2±0.5分,甲组的评分为80.6±0.8分,乙组评分高于甲组。结论对血常规标本进行质量优化检验分析,整体效果明显,能提升整体检验准确率,值得推广和应用。

  • 标签: 血常规检验 改善方式 策略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评定精液常规分析在不育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80例患有不孕症的男性患者(A组)和80名正常男性(B组)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属于2015年2月1日-2017年1月31日期间)。对其进行精液常规检验分析,比较两组精子浓度、精液量、酸碱度以及精子形态和运动状态,统计男性不育患者精液的正常情况。结果A组患者的精子浓度为(13.26±7.15)×106/mL,正常形态精子百分率为(4.13±2.10)%,前向运动精子百分率为(21.53±9.56)%,三项指标均低于B组(p<0.05),精液量和酸碱度对比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精液正常率为10.00%,异常率高达90.00%。结论精液常规分析用于男性不育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可判断致病因素,以便合理用药。

  • 标签: 精液常规分析 不育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尿常规临床检验相关影响因素。给临床尿常规检验提供参考数据支持。方法2013年8月至2015年5月我院对101例尿常规检验误差患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误差的原因进行了寻找,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在患者尿常规检验误差中实验室影响是第一因素,共有59例,占58.42%,药物因素是第二位因素,22例,占21.78%,标本采集因素是第三位因素,14例,占13.86%,标本保存是第四位因素,5例,占4.95%,标本送检是第五位因素,1例,占0.99%,数据间存在统计学差异性(P<0.05)。结论临床中尿常规检验所受影响因素比较多,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有助于我们针对性的进行干预和预防,提升检验的准确性,让医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准确的治疗。

  • 标签: 尿常规 临床检验 相关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分温度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1年至2014年期间在我院进行血常规检验的体检者1000例,将其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并将所采集的血液标本随机分为室温检测组及冷藏检测组,两组标本分别于0.5h后、2h后检验及4h后检验。分析温度、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的影响。结果血常规检测结果可受温度及检测时间的影响,且随着检验时间的延长,结构所受到的影响将变大。结论在进行血常规检测中,应尽量能够及时送检,以减少对检测结果造成的影响。

  • 标签: 温度 时间 血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阴道分泌物临床常规检验特点。方法现随机选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在我院妇科门诊实施阴道分泌物检查的11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阴道分泌物检查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在110例患者中有100例患者出现阴道感染,其中细菌性阴道感染发生率最高,其次为假丝酵母菌感染,之后为滴虫感染(P<0.05);阴道清洁度越高,假丝酵母菌感染、滴虫感染以及细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也越来越高,其中3级和4级细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差异比较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级别细菌性阴道炎的检出率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阴道分泌物的检测发现发病率较高的阴道感染为细菌性阴道感染和假丝酵母菌感染,通过检测可了解到感染的病原菌,并给予针对性用药治疗。

  • 标签: 阴道分泌物 阴道感染 常规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尿常规检测在尿路感染中的价值。方法在2016年5月至2017年6月,对我院疑似尿路感染的37例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本次进行诊断的37例患者,其中细菌培养显阳性的18例,阳性率为48.6%。真菌培养显阳性的4例,阳性率为10.8%。NIT、LEU、WBC、BAC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比差异显著,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果表明尿常规白细胞(WBC)在尿路感染检测中具有较高价值,尿沉渣BACT的检测结果也较可靠。

  • 标签: 尿常规检测 尿路感染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8月间135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同期分别进行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比较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的结果。结果135例血常规检验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除了MCH,静脉血的PLT、MCHC、MCV、Hct、Hb、RBC水平均明显高于末梢血,WBC水平明显低于末梢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试验结果,静脉血的CV值明显低于末梢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这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采集得出的数值比末梢血更为准确,也更具有稳定性,值得在血常规检验中推广。

  • 标签: 采血方法 血常规检验 静脉血
  • 作者: 范勇
  • 学科: 医药卫生 > 诊断学
  • 创建时间:2023-05-29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1年第12期
  • 机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中医医院检验科,620500
  • 简介:尿常规报告是临床医生最常用的辅助诊断工具之一,它可以帮助医生快速地了解患者的肾脏、泌尿系统等器官的功能状况。在尿常规报告中,最常见的一个符号就是“+”号,它代表了尿液中某种物质的含量超出了正常值,需要引起关注和进一步的检查。那么,“+”号究竟是什么呢?它代表的物质又是哪些呢?接下来,本文就来详细地介绍一下。

  • 标签: 尿常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常规血脂指标检验方式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冠心病确诊患者47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47例,分别将其定义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等六项常规血脂指标水平进行测定。并对比分析检测结果和检测阳性率。结果研究组研究对象的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研究对象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载脂蛋白A、载脂蛋白B等六项常规血脂指标水平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常规血脂指标检验方式对患有冠心病的患者的病情实施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标签: 常规血脂 检验 冠心病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无痛胃肠镜、常规胃肠镜应用于临床检查的实际效果。方法200例患者均因疾病所需接受胃肠镜检查,其中研究组给予无痛胃肠镜检查、对照组行常规胃肠镜检查。结果研究组检查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仅为7.00%(7/100),对照组检查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达38.00%(38/100),数据对比P<0.05。结论无痛胃肠镜检查胃肠道疾病有效性、安全性均较优,临床医生接诊患者后应根据其经济、身体机能、精神状态等情况综合判断后选择合适的胃肠镜检查方案。

  • 标签: 无痛胃肠镜 常规胃肠镜 应用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质量控制在尿液常规检验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两组中不合格及合格标本进行分析比较。选择2015年8月—2016年8月期间我院收集到的尿常规检验标本90份,将其按照时间顺序分成2组,每组45份。对照组标本进行常规尿液检查控制,观察组标本在尿液常规检验分析前进行质量控制,对2组检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中不合格样本数量6例,不合格率达13.3%,观察组中不合格样本的数量为1例,不合格率为2.2%;两组不合格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格样本产生的主要因素为样本量不足、采集时间错误、样本污染、送检超时等。结论在临床尿液常规检验中进行前质量控制,能够使样本的不合格率降低,提高检测准确率,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依据。

  • 标签: 临床尿液常规检验 分析前质量控制 对策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慢阻肺的临床整体护理方法及效果比较。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1月到2013年12月以来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48例慢阻肺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划分为整体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每组人数24例。根据组别分别对两组患者实施整体护理措施与常规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在整体护理的干预影响下,整体护理组患者的PaO2、PaCO2指标较常规护理组患者更加良好,且整体护理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更高,各项观察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慢阻肺患者实施整体护理干预,能够更加明显的改善患者动脉血气情况,并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 标签: 慢阻肺 整体护理 动脉血气 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