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鉴别肝癌及肝脏结节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肝脏结节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测的方法,实验组采用64层螺旋CT检测的方法,对比两组肝脏结节增生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针对肝癌及肝脏结节增生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采用64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其鉴别和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64层螺旋CT 肝癌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螺旋CT及MRI检查在肝脏结节增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5月到2017年5月收治并经病理证实的33例肝脏结节增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把行螺旋CT检查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行MRI检查的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并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特征与价值。结果对照组18例,平扫呈低密度的11例,等密度的4例,高密度的3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强化的15例,动脉期无明显强化的3例,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的13例,呈等密度的5例。观察组15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9例,中央瘢痕11例,增强扫描动脉期12例呈明显强化,2例轻度强化,1例无强化,而延迟期与静脉期的信号强度呈下降趋势,11例中央瘢痕病灶均见延迟期强化。结论螺旋CT及MRI对肝脏结节增生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检查能有效提升诊断精确率,MRI中央瘢痕延迟强化为其特征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螺旋CT MRI诊断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急性肝(acutehepaticencephalopathy,AHE)的临床特点、诊断要点、误诊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acuteischemiccerebrovasculardisease,AICD)的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科以AICD收治的8例AHE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误诊原因主要为病史采集不详细;对病情缺乏全面分析;对AHE的的认识不足。结论对肝病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时,临床医生应全面详尽询问病史及仔细查体,及早完善相关的辅助检查,提高对本的认识,避免误诊。

  • 标签: 急性肝性脑病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 误诊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治疗肝的临床研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观察组63例肝病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血液灌流。对照组127例肝单纯药物治疗。以血氨、神志恢复时间为考察指标。通过两组间对照,研究血液灌流对于肝治疗的意义。结果统计血氨、神志恢复时间等主要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灌流治疗可以明显改善肝的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治疗时间,改善生活质量。

  • 标签: 血液灌流 肝性脑病
  • 简介:摘要肝(hepaticencephalopathy,HE)是在严重肝病基础上发生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征,表现为性格智能改变、行为失常、意识障碍和昏迷等。本文旨在探讨肝的发病机制。

  • 标签: 肝性脑病 诱因 发病机制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64层螺旋CT鉴别肝癌及肝脏结节增生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收治的90例肝脏结节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每组患者45例,参照组采用常规超声检测的方法,实验组采用64层螺旋CT检测的方法,对比两组肝脏结节增生患者的诊断效果。结果实验组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参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的诊断符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两组间数据存在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针对肝癌及肝脏结节增生患者的病情和需求,采用64层螺旋CT的检查方法,其鉴别和诊断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64层螺旋CT 肝癌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核磁共振成像与CT对肝脏结节状增生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已接受手术治疗术后送病理学检查结果确诊为肝脏结节状增生的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患者就诊时间的先后次序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手术前施行CT检查,给予研究组手术前施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研究组检查确诊率为98.00%,检查漏诊率为2.00%,无发生误诊;对照组检查确诊率为80.00%,检查漏诊率为14.00%,误诊率为6.00%;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肝脏结节状增生应用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准确率明显高于CT检查准确率,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 标签: 核磁共振成像 CT 肝脏局灶性结节状增生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老年肝脏性病变诊断中展开超声弹性成像方案应用有效。方法选择100例因肝脏性病变而于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本院就诊的老年患者,均进行常规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再于术后观察病理结果,并以此为标准,分析两种诊断技术准确。结果常规超声技术准确70%,超声弹性成像方案是86%,(P<0.05)。结论临床诊断老年肝脏性病变时,开展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实践价值突出,推荐选用。

  • 标签: 常规超声技术 超声弹性成像 精准性 老年肝脏局灶性病变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动脉瘤介入术与开颅术在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6例动脉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脑动脉瘤介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开颅术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65.79%,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42.11%,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5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结论与开颅术相比,动脉瘤介入术在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更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介入术 开颅术 脑动脉瘤 效果
  • 简介:摘要囊虫是中枢神经系统最为常见的寄生虫,是猪绦虫的囊尾蝴寄生于人的颅内所造成的神经系统疾病。也是我国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是流行地区继发性癫的主要病因。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如不及时治疗,甚至危及生命。本文通过对囊虫的临床特点进行综述。

  • 标签: 脑囊虫病 临床特点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超声造影对肝脏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5年3月~2017年3月我院诊治的68例肝脏性病变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68例患者都通过增强MRI或者CT进行检查。结果26例属于恶性病灶,其中15例为肝细胞肝癌、7例为胆管细胞肝癌、4例为转移肝癌;42例为良性病灶,其中14例为血管瘤、6例为结节增生、15例为局部脂肪缺失、3例肝脓肿、2例肝硬化增生结节、另外两例分别为炎假瘤和肝囊肿,鉴别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100%和92.7%。超声造影对肝脏性病变的良恶性鉴别的方式显著不同。结论在鉴别肝脏性病变良恶性当中,超声造影有着非常大的价值,尽管其有着一定的限制,但是基于其安全无创以及较高的诊断准确率,还是值得临床推广的。

  • 标签: 超声造影 肝脏局灶性病变 良恶性 鉴别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65例动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动脉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5例作为此次研究活动对象。在研究分析患者临床资料的基础上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本次探讨研究的65例患者中,通过相应的综合护理方式以及治疗后,一共有43例患者完全治愈,有12例患者得到了有效好转,还有3例患者死亡,最后的7例患者因为经济原因自动表示出院。结论在治疗动脉瘤行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过程中,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措施,对预防患者再次出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标签: 护理 脑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摘要缺血缺氧(HIE)是由于新生儿缺氧发生的脑部病变,其病理变化表现为组织在缺血缺氧后发生水肿、软化、出血和坏死,可引瘫痪、脑积水、癫痫及智力低下后遗症,对家人及社会都带来了一定的负担。经临床证实对于新生儿缺血缺氧在治疗的过程中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改善患儿的预后,促进患儿的生长发育,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本文主要对临床常见的HIE护理干预方法进行综述。

  • 标签: 新生儿 缺血缺氧性脑病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动脉瘤采取血管内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的效果。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在我院实施血管内栓塞术治疗的136例动脉瘤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高于对照组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脉瘤采取血管内栓塞术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案可提高治疗有效率,促进患者恢复,患者满意度高。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及磁共振成像(MRI)诊断新生儿缺血缺氧(HIE)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57例HIE患儿为研究对象,均接受CT与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MRI检查诊断符合率及基底节区出血检出率高于CT检查,而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低于CT检查,差异显著(P<0.05)。结论MRI检查对于HIE的诊断效果明显优于CT检查,但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效果不如CT检查。

  • 标签: CT MRI 诊断 HIE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脉蛛网膜下腔出血行血管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抽取2017年4月-2018年4月90例动脉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予以传统外科手术,观察组则予血管栓塞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转归率;症状改善时间、造影改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Spitzer生活质量评估值、出血症状积分、卡氏评分;治疗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转归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症状改善时间、造影改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Spitzer生活质量评估值、出血症状积分、卡氏评分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Spitzer生活质量评估值、出血症状积分、卡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不良反应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常规治疗方法联合血管栓塞治疗动脉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出血,提高健康水平,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脑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栓塞 治疗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动脉瘤血管内栓塞围手术期护理效果。方法选入2013年11月到2014年11月我院收治的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手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的分组形式将其均分两组,即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措施,实验组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对比两组护理之后的COS评分指标。结果经过COS评分,实验组评分指标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手术治疗的过程中,采用围手术期护理措施能够帮助患者减少并发症及心理问题,加快康复速度。

  • 标签: 脑动脉瘤 血管内栓塞 围手术期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缺血性的病理诊断。方法抽选我院2014年1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0例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50例患者均作出明确诊断,获得及时治疗,且疗效较满意。结论病理诊断有助于缺血性的早期确诊,为制定具体治疗方案提高可靠依据,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标签: 脑血管疾病 缺血性脑病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梗患者的颈部动脉斑块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105例梗患者为主要对象,给予所有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观察患者的颈部动脉斑块分型。结果所有患者均检出颈部动脉斑块,且Ⅰ型与Ⅳ型患者相对较多。结论在梗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可以有效诊出患者的颈部动脉斑块,该诊断方式的应用效果较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动脉斑块 颈部 脑梗 彩色多普勒超声 价值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