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1例血清学血型鉴定困难的患者进行ABO基因分型,分析引起血型鉴定困难的原因及其突变基因。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法及全自动血型鉴定系统,对该例患者进行血清学血型鉴定及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抗体筛查,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chainreaction,PCR)扩增结合Sanger测序及PCR产物克隆的方法,分析该患者及其父母ABO基因的增强子、启动子、第1~7外显子区及其侧翼序列,寻找变异位点。结果:该例患者的血清学正定型为ABweak,ABO基因外显子分型结果为A102/B101,其B等位基因增强子CBF/NF-Y微卫星区比正常的4个43bp串联多了一个串联,B等位基因启动子缺少-35~-18的18bp序列。结论:该患者B等位基因调控区内的变异很可能是引起其B抗原表达的原因。

  • 标签: ABO血型 疑难血型 调控区 基因型
  • 简介:摘要目的对5S管理模式在手术室优质护理中的促进作用进行分析。方法随机选取从2016年11月到2017年11月我院收录治疗的40例开展5S管理的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其中20例患者采用的是5S手术室管理模式,剩下的20例患者采用的是常规管理模式,对两组数据的差异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可以发现,采用5S管理模式之后,手术室内的物品和患者的衣物归还以及护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等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同常规管理模式相比,采用5S管理模式能够大大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结论对于手术室护理工作,其采用5S管理模式能够帮助护理人员对手术室进行更加高效的护理和管理,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主动性更强,且患者对护理人员的满意度也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 标签: 5S管理 手术室护理管理 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妈咪爱”治疗小儿便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我院在2012年1月到2012年12月接收的小儿便秘患者112例,将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观察组,每组56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饮食结构的调整,添加水果蔬菜的摄入量,并对患者进行正常的排便训练;此外,对治疗组患者口服妈咪爱。对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服用妈咪爱的治疗组患者在治疗后的第5天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其总有效率达到了60.71%,在服用2周之后,治疗小儿便秘的总有效率是94.64%,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3.21%,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便秘患者服用妈咪爱进行治疗,疗效明显,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与使用。

  • 标签: 妈咪爱 小儿便秘 临床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心电图胸导R递增不良的临床作用。方法此次回顾性分析以及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期间参与收治的30例心电图胸导R递增不良患者涉及的所有数据信息,均实行心电图相关检查和彩超检查,分析引发心电图胸导R递增不良的原因。结果30例心电图胸导R递增不良患者中高血压心脏病伴发冠心病室间隔略增厚以及左心室增大占据比例是53.33%;先天性心脏病左心室增大占据比例是3.33%;老年瓣膜病伴发室间隔略厚、左心室增大占据比例是3.33%;扩张性心肌病占据比例是6.67%;肥厚性心肌病伴发左心室增大占据比例是3.33%;陈旧性心肌梗塞占据比例是10.00%;急性前壁心梗占据比例是6.67%;肺心病伴发双室大占据比例是13.33%。结论心电图胸导R递增不良一般是因多种脏器生理性改变或者器质胸心疾病导致的,需要和临床情况进行结合开展有效诊断。

  • 标签: 心电图 胸导R波 递增不良 临床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预见性护理管理在感染科陪护中的应用效果,强化医院及相关卫生机构为患者就诊治疗时提供完整系统化的优质护理服务。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护理方法基础上联合5s管理干预,两组患者护理情况进行比对。结果实验组患者在使用常规护理联合5s管理方法后治疗效果远较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成效高。结论在感染科患者的护理治疗过程中,在患者护理中添加使用5s管理方法,患者治疗效果会更加有成效,5s管理干预方法对感染科患者的休息康复时间合理性、改善患者遵守医嘱进食、对患者疾病的并发症及病情控制都有极大帮助,应该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 标签: 5s管理 医院感染科 护理管理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输液室护理管理中应用“6s”管理的价值。方法选取门诊输液室患者400例为研究对象,时间选取为2016年12月-2018年2月,根据其就诊时间不同分组,其中对照组(2016年12月-2017年6月)实施常规护理管理,实验组(2017年7月-2018年2月)则实施“6s”管理,对比2组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结果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总满意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门诊输液室护理管理中实施“6s”管理,可促进护理质量以及效率的提高,且可增加患者的满意程度,意义重大。

  • 标签: &ldquo 6s&rdquo 管理 门诊 输液室 护理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中年体检者脉搏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110例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进行脉搏传导速度检测的中年体检者,随机均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护理干预,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对干预组患者施加心理护理干预,观察比较两组体检者干预前后脉搏传导速度。结果干预后,两组体检者脉搏传导速度均有所下降,干预组体检者脉搏传导速度为(1471.33±111.66)cm/s,显著低于常规体检者(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对中年体检者脉搏传导速度具有积极的影响,能有效降低脉搏传导速度异常的体检者的脉搏传导速度,对预防心脑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心理护理干预 脉搏波传导速度 中年体检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采用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患者为病程在半年之内者,B组为病程在半年以上者,两组均运用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分析治疗后治疗疗效、治疗并发症情况。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A组为97.5%,B组为85%,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上,A组为7.5%,B组为12.5%,组间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运用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可以达到一定治疗效果,其中对于病程相对短的患者效果更为明显。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治疗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动态心电图对缺血性J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间收治的60例出现缺血性J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作为本研究中的观察组,并将同期于我院进行治疗的早期复极患者60例选为本研究中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将两组患者的动态心电图情况以及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各指标发生情况对比差异较大,观察组室性早搏发生率为86.67%、成对室性早搏发生率为46.67%、短阵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53.33%、室扑/室颤发生率为13.3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心电图监测中,观察组患者的出现缺血性J,且ST段抬高。结论在动态心电图监测下,可发现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现缺血性J,表示其心电活动不稳定,易引发心律失常,值得关注。

  • 标签: 动态心电图 缺血性J波 临床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结石采用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至2018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输尿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A组与B组各40例,A患者为病程在半年之内者,B组为病程在半年以上者,两组均运用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分析治疗后治疗疗效、治疗并发症情况。结果在治疗有效率上,A组为97.5%,B组为85%,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上,A组为7.5%,B组为12.5%,组间对比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尿管结石运用体外冲击碎石术治疗可以达到一定治疗效果,其中对于病程相对短的患者效果更为明显。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治疗效果
  • 简介:目的:观察阿卡糖对糖耐量减低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MT)和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新诊断糖耐量减低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应用阿卡糖)和对照组,均测定颈动脉MT及血清CRP浓度,并于治疗12个月后复查以上指标。结果:12个月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颈动脉MT及血清CRP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对糖耐量减低患者早期应用阿卡糖干预可以降低血清CRP浓度,逆转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有益于减缓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和发展。

  • 标签: 葡萄糖代谢障碍/治疗 阿卡波糖/治疗应用
  • 简介:摘要糖尿病作为终身性疾病,一旦发病患者需要长时间服药,药物的选择非常重要,对于患者的影响也较大,因此需要对药物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特别需要关注因葡萄糖代谢异常造成的各种并发症。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对于药物的安全性需要全面关注,防止在长期药物服用过程中身体出现不良反应,阿卡糖作为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在糖尿病治疗中得到广泛的使用,在糖尿病治疗中取得较好效果。本文对阿卡糖在糖尿病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分析。

  • 标签: 阿卡波糖 糖尿病 作用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冲击配合中医中和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治疗3周后作评定。实验组痊愈52例、显效4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有效率99%。对照组痊愈21例,显效27例,有效8例,无效4例,有效率93.3%,(P<0.05,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在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改善治疗区域的新陈代谢和减轻患处的炎性反应,冲击治疗同时促进组织的康复,其机理包括松解患处钙质沉着,减轻水肿及增加组织的机械负荷。冲击治疗的实验组在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冲击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的确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且其产生疗效的时间短于一般治疗,很多病人都是做完治疗后如释重负,立刻见效,值得在疼痛治疗中推广。

  • 标签: 冲击波 中医综合治疗 颈椎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CT影像学分析与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来我院治疗急性胰腺炎的患者为研究对象,一共选取了128例,针对全部患者使用多层螺旋CT检查仪进行检查,分析患者胰腺分级的具体表现;对比分析CT检查、临床诊断结果。结果这些患者中有95例急性水肿型的胰腺炎,有33例是出血坏死型的胰腺炎。对手术患者进行病理分析;保守治疗患者做腹膜穿刺检查,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两种临床诊断得到的结果与CT检查结果相同。结论临床诊断中,对于急性胰腺炎运用CT影像学检查方法,诊断影像清晰,诊断结果准确率高,进而为患者的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治疗方法更加对症,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急性胰腺炎 CT影像学 分析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剖析体外冲击碎石治疗输尿管结石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以2015年和2016年间本科接诊且行体外冲击碎石治疗的83例输尿管结石病患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个人意愿对其进行分组A组(n=43)围术期实行综合护理,B组(n=40)实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围术期护理的效果,比较血尿发生次数等指标。结果A组的结石排净率为93.02%,比B组的82.5%明显升高,P<0.05。A组的血尿发生次数和结石排净时间与B组比较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积极对接受体外冲击碎石治疗的输尿管结石病患进行围术期综合护理,有助于提高其结石排净率,减少血尿发生风险。

  • 标签: 输尿管结石 围术期 体外冲击波碎石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骼肌肉疼痛冲击治疗对下腰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下腰痛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两组均采用体外冲击疗法治疗,其中对照组冲击能流密度设为0,研究组采用发散式冲击,比较两组疼痛程度及腰部柔韧性。结果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评分及腰部柔韧性均有所改善(P<0.05),且研究组疼痛程度评分及腰部柔韧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下腰痛治疗中应用发散式体外冲击可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症状,提高其腰部柔韧性,对腰部功能障碍具有显著治疗作用,可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骨骼肌肉疼痛冲击波 下腰痛 腰部柔韧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体外冲击在骨骼-肌肉疾病疼痛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非特异性下腰痛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入选时间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根据入院编号分组,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对照组采用热磁仪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体外冲击疗法治疗,采用疼痛视觉评分(VAS)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与ODI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VAS评分与ODI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骨骼-肌肉疾病疼痛应用体外冲击治疗,疗效显著,可推广普及。

  • 标签: 体外冲击波 骨骼-肌肉疾病疼痛 康复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对双侧输尿管结石患者应用外冲击碎石技术进行治疗的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0例双侧输尿管结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给予体外冲击碎石术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平均治疗时间、碎石成功率以及并发症人数等指标。结果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显示实验组患者体外冲击碎石其治疗总有效率100%显著优于气压弹道碎石78%(P<0.05)。使用体外冲击碎石不良反应发生人数显著少于气压弹道碎石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体外冲击碎石术对治疗双侧输尿管结石可使结石粉碎后排出体外,疗效显著且对输尿管不造成损伤,不伤及周围软组织。治疗安全性较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对患者预后情况有促进作用并能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

  • 标签: 体外冲击波碎石术 双侧输尿管结石 临床疗效与意义
  • 简介:摘要目的对心电图检测中碎裂QRS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价值进行观察。方法于我院2015年8月——2016年8月之间收治的行心电图检测的患者中随机抽取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冠心病患者设为实验组,将其中40例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碎裂QRS的发生率及分布特点进行观察。结果实验组患者碎裂QRS发生人数为26(65.00)例,多于对照组患者碎裂QRS发生人数15(37.50)例,实验组中碎裂QRS波分布于前壁的患者数量为6(15.00)例,分布于侧壁的患者数量为11(27.50)例,分布于下壁的患者数量为23(57.50)例;对照组中碎裂QRS波分布于前壁的患者数量为4(10.00)例,分布于侧壁的患者数量为8(20.00)例,分布于下壁的患者数量为28(70.00)例,两组患者碎裂QRS的下壁发生率均高前壁发生率和侧壁发生率,组间对比P均<0.05,差异明显。结论将碎裂QRS应用于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检测诊断中,其能够对冠心病患者的特点进行积极的显示,对冠心病患者诊断的准确性起到促进作用,值得进行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心电图检测 碎裂QRS波 冠心病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