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塞介入治疗中抽吸导管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04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常规组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观察组对患者实施介入治疗联合抽吸导管。结果术后,观察组患者的TIMI血流分级情况比常规组有所优势,两组对比,存在一定差距(P<0.05)。治疗后的慢血流情况,观察组要优于常规组,差异性较大(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应用介入治疗过程中实施抽吸导管,有效清除血栓,降低远端血栓堵塞情况,安全性和可行性非常强,值得推广。

  • 标签: 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塞 抽吸导管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替罗非班,观察组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对比两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的LVEDD低于治疗前,LVEF高于治疗前,观察组的LVEDD低于对照组,LVEF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80.00%,统计学有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各项指标得到改善,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抽吸导管 替罗非班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当中,将盐酸替罗非班与血栓抽吸导管联合应用的具体效果。方法选择我院在2016年5月至2017年7月时间段内收治的9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主要对象,根据患者治疗方案的差异将其均匀分作常规组及联合组,常规组患者需要接受临床常规方式治疗,联合组患者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接受盐酸替罗非班与血栓抽吸导管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主要指标以及出现的不良事件情况。结果联合组患者的各项指标均优于常规组患者,且出现不良事件的例数少于常规组,两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在对比后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当中,让患者同时接受血栓抽吸导管与盐酸替罗非班联合治疗的效果较好,该方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 标签: 心肌梗死 急性 血栓抽吸导管 盐酸替罗非班 效果 联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阴道B超引导下胚芽抽吸减胎术实验室辅助分析的经验和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我中心2013年-2016年IVF助孕的31例多胎妊娠,在孕6-8周时全部采用经阴道胚胎抽吸术,用PBS液漂洗或稀释抽吸物,在体式显微镜下镜检,以观察到原始胚芽心管搏动或者体节作为减胎成功标志。结果在31个被减胎的孕囊抽吸物中,检到3个心管搏动,27观察到体节,1例只检到多量绒毛。全部减胎手术均一次性减胎成功,其中一例妊娠至12周流产。结论实验室辅助分析,能迅速、准确检出孕囊抽吸物中有无原始胚芽的标志物,为经阴道B超引导下直接抽吸胚芽减胎术提供直接依据。

  • 标签: 多胎妊娠 胚胎抽吸术 实验室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在我院行PCI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仅予以PCI治疗,观察组同时应用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后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和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并对比术后6个月两组的心功能指标和主要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TIMI3级血流和TMPG3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6个月回访,观察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大于对照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MACE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以血栓抽吸联合替罗非班治疗可快速改善心肌的灌注,提高心功能,并可减少MACE的发生情况。

  • 标签: 急性心肌梗死 血栓抽吸 替罗非班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应用α-糜蛋白酶单纯液化引流与应用尿激酶冲洗抽吸引流颅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将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2月行颅内血肿微创穿刺清除术治疗的54例颅内血肿患者分为对照组(应用尿激酶冲洗抽吸引流)20例及观察组(应用α-糜蛋白酶单纯液化引流)34例,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8%、死亡率0%,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20%、死亡率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血肿清除率、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术后第3d、5d、7d各指标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颅内血肿治疗中应用α-糜蛋白酶单纯液化引流取得的效果优于应用尿激酶冲洗抽吸引流,不失为一种理想的引流方案,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alpha -糜蛋白酶 尿激酶 颅内血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将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运用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和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此文分析资料是2016年4月至2018年5月本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组法是抽签法,一组纳入30例,试验组采取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方案,对照组采取开颅手术治疗方案,统计两组治疗有效合计值,评估两组治疗前、治疗后Barthel评分数值。结果试验组治疗有效合计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对应指标,P<0.05,表明数据间明显统计学意义,试验组治疗后Barthel评分数值显著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对应指标,P<0.05,表明数据间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治疗展示较优效果,且能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锥颅穿刺抽吸引流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 脑出血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介入治疗与经血栓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联合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期间收治的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本组研究,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仅给予介入治疗,并在静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观察组采用介入治疗联合经血栓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后TIMI3级血流占比率87.5%与STR≥50%占比82.5%,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LVEDD(46.52±4.67)mm与LVEP(61.52±3.69)%两项心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比较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介入治疗联合经血栓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介入治疗 替罗非班 急性心肌梗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以及护理方式。方法将我院在2016年8月至2017年3月期间收治的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产妇中随机抽取的10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她们出血的原因、出血量情况以及护理措施。结果产妇的出血原因是宫缩乏力原因、胎盘因素原因、软产道损伤原因、凝血功能障碍、子宫内翻原因,分为占65例、15例、10例、5例、5例。结论剖宫产产后出血原因的不是单一的,其中主要是宫缩乏力引起,所以在生产后护理工作应该要做好对应的预防与处理措施,从而保证产妇生命安全。

  • 标签: 剖宫产 产后出血 原因 护理方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防剖宫产术后尿潴留的护理方式及护理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本院132例剖宫产术患者,开展平均分组,对照组66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66例实施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接受护理干预后,尿潴留发生率为12.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9.4%(P<0.05);观察组接受护理干预后,须导尿率为7.6%,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4%(P<0.05)。结论护理干预对于剖宫产术后尿潴留的预防效果良好,同时可大大降低导尿率,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预防 剖宫产术 尿潴留 护理干预
  • 简介:摘要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仅促进了人们日常生活上的改变,同时也带动了医疗技术与设备的变革。在子宫肌瘤的治疗上,开始由过去的创伤式疗法朝着微创甚至是无创的方向发展。同样的护理方式也出现了相应的转变,从而更好地满足子宫肌瘤患者的需求。

  • 标签: 子宫肌瘤 手术方式 护理方式
  • 简介:摘要在重度子痫前期症状的基础上,有抽搐或昏迷者,称为子痫,是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五种状况之一,也可以是子痫前期紧急严重并发症。本文旨在介绍子痫的临床治疗及终止妊娠方式

  • 标签: 子痫 临床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宣教方式对各年龄段患儿及家属术前访视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在我院接受择期手术的患儿及家属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传统单向宣教方式为对照组和不同形式术前宣教组为创新组,通过发放自制《手术患者对手术室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及《手术患者术前遵医程度调查表》,评价不同宣教方式术对各年龄段手术患儿及其家属对手术室工作满意度及遵医程度的影响。结果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种采用个性化术前宣教方式(创新组)的满意度及遵医情况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针对不同年龄段不同病种的个性化术前宣教模式有效增加护患沟通,减轻患者及家属焦虑及恐惧感,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手术室工作的满意度及遵医程度,值得应用。

  • 标签: 术前宣教 满意度 遵医程度
  • 简介:摘要目的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睡眠的效果影响。方法选取来我院体检的216例婴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2例婴儿存在睡眠障碍。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不同喂养方式对婴儿睡眠的影响。结果正常婴儿4个月后停止夜间喂养比例、满月定时喂养比例高于睡眠障碍婴儿,母乳喂养比例、与父母同床比例低于睡眠障碍婴儿,P<0.05。结论满月定时喂养、4个月后停止夜间喂养能有效提高婴儿的睡眠质量,家长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喂养方式同时还应当注意尽量与婴儿分床睡,引导婴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从而促进婴儿的生长发育。

  • 标签: 喂养方式 婴儿 睡眠 效果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唇裂术后不同喂养方式与术后并发症的关系。方法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80例单侧唇裂术后患儿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采用汤匙喂养、直接母乳喂养、奶瓶喂养,观察一星期,三组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A组60例唇裂术后患儿出现继发出血2例,无伤口裂开;B组60例唇裂术后患儿未出现继发出血和伤口裂开;C组60例唇裂术后患儿未出现继发出血,有1例因感冒流涕污染伤口发生伤口感染,导致鼻小柱旁伤口裂开1例,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唇裂术后直接母乳喂养或奶瓶喂养的效果与汤匙喂养效果有明显差异,在临床实践有可行性。

  • 标签: 单侧唇裂 术后 喂养方式 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对产钳阴道助产的指征和对母儿的影响进行分析,比较产钳助产剖宫及胎吸术的优劣性,指导临床正确运用产钳助产。方法对在我院90例产钳阴道助产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死亡2例,88例助产成功,高中位产钳和胎吸失败后改产钳对母儿损伤较大,与低中位产钳和低位产钳相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低中位产钳与低位产钳相比较,对胎儿的损伤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母体的损伤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低中位产钳作为一种快速结束分娩的急救措施是恰当的,可根据情况选择应用;低位和出口产钳对母儿双方都是安全的,是良好的阴道助产手段;高中位和胎吸失败后改用产钳助产方式不宜采用。

  • 标签: 产钳,助产方式 经阴分娩 胎吸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在急诊外伤患者服务过程中的应用情况。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急诊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5年3月12日到2017年3月12日期间),将其依据计算机随机分组原则,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各50例,对比2组急诊外伤患者护理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数据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数据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急诊外伤患者而言,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优质护理比单纯给予常规护理的效果更好,不但能够有效缩短住院时间,而且可以明显增加抢救成功率和护理的满意度,值得进行临床推广。

  • 标签: 优质护理 急诊外伤患者 服务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上颌前牙外伤后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选择2014年7月-2017年7月就诊于本院儿童口腔科的牙外伤患者,符合纳入条件的137例连续病例。随机采用(A)正畸舌侧扣和0.25mm金属丝结扎、(B)带钩金属夹板和0.4mm金属丝结扎、(C)直丝弓托槽和圆弓丝、(D)0.2mm结扎丝对折三次形成麻花丝后用树脂粘结进行固定,观察4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在有效固定患者数、牙龈指数、操作时间、材料脱落牙数及舒适指数等综合方面显著优于B、C、D组(P<0.05)。结论正畸舌侧扣结扎固定是一种更高效舒适、易操作的松动前牙固定方法。

  • 标签: 上颌前牙 外伤 不同固定方式 临床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甲状腺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近两年收治的甲状腺手术患者70例,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照随机分组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对照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给予单纯的颈丛阻滞麻醉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给予高位硬膜外麻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及麻醉后心率及血压的变化。结果麻醉前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无显著性差异,经过麻醉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及血压均有所变化,且观察组患者变化不大,而对照组却有显著的变化,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甲状腺手术患者麻醉方式不唯一,其中高位硬膜外麻醉在临床的应用较为广泛,对患者的心率、血压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可收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在临床具有较高的推广使用价值。

  • 标签: 麻醉方式 甲状腺 临床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胃穿孔的临床特点,探讨具体的手术治疗方式及应用效果。方法53例胃穿孔患者被纳入本次研究,均为本院普外科收治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收集时间为2012年5月~2017年5月。对患者的临床情况进行总结,实施针对性的手术治疗,并观察手术效果。结果53例患者临床主要表现出恶心呕吐和反酸以及一定的腹部症状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平均住院时间(7.15±0.25)d,术后1例患者发生肺部感染,1例患者发生切口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3.78%(2/53)。术后对患者实施为期1个月的随访,53例患者均获得随访,且未出现复发情况。结论胃穿孔具有一定的临床特点,临床要注意早发现、早诊断,并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制定针对性的手术方案进行治疗。

  • 标签: 胃穿孔 临床特点 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