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9 个结果
  • 简介: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的终末阶段,至今死亡率仍居高不下.近年来心力衰竭的基因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有望成为心力衰竭新的治疗途径.然而,潜在治疗靶基因的选择、向大动物模型的过渡以及提高病毒转染技术的效率仍是目前难以克服的困难.本文仅就目前体内心肌基因转染技术的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力衰竭 基因治疗 基因转染
  • 简介:<正>世界结核病日是每年纪念德国医生RobertKoch于1882年3月24日向柏林的医界报告,他发现了结核病杆菌的活动。全世界很多国家的各种组织用这个日子来促进联合,以对付这个古老的但仍然是致命性的疾病。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通过其消除结核病科(DTBE)的提供领导,以努力控制乃至消除美国的结核病。结核病死亡位于美国死因的前列。本世纪初结核病的死亡率为10万人口中195人,

  • 标签: 结核病人 协同作战 死亡率 致命性 控制中心 发病率
  • 简介:自艾滋病广泛流行以来,结核病被认为是HIV感染者的最主要的机会性感染病症之一。HIV也逐渐成为导致结核进展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本文讨论了HIV对结核的症状、诊断和治疗的影响。

  • 标签: HIV感染者 结核病 协同感染 感染病症 危险因素 艾滋病
  • 简介:糖尿病已经成为对人类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危害仅次于癌症的疾病。传统治疗糖尿病是直接注射胰岛素,但其并发症较高,远期疗效并不理想。通过移植外源性B细胞来增加受体体内B细胞的数量,满足糖尿病患者的生理性胰岛素需要,似乎成为目前理想的治疗方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marrowderivedmesenchymalstemcells,MSCs)是一种具有多分化潜能的细胞,而取自受体自身的MSCs又能有效地解决免疫排斥问题。因此,本实验观察静脉移植MSCs在糖尿病小鼠体内的迁移分布和归巢,为临床上更有效合理地利用MSCs治疗糖尿病提供实验依据。

  • 标签: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糖尿病患 体内分布 归巢 模型鼠 注射胰岛素
  • 简介:为加强读者、作者与专家的交流机会,我们将提供与专家直接对话的平台。广大读者和作者将临床工作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通过Email或写信方式告诉我们,然后我们将大家的问题集中归纳,请有关专家进行解答,再将答案刊登在杂志上。通过这种方式,可解决医务工作者,尤其是基层医务工作者临床上遇到的棘手问题,提高医疗水平。

  • 标签: 专家 直接沟通 基层医务工作者 临床工作 EMAIL 直接对话
  • 简介:目的探讨袖状胃切除术附加改良空回肠旁路术改善GK大鼠血糖水平的机制。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28只GK大鼠分为袖状胃切除附加改良空回肠旁路手术(SG/MJIB)组,袖状胃切除手术(SG)组,改良空回肠旁路手术(MJIB)组和假手术(SHAM)组。动态观察手术前后各组GK大鼠体重、进食量、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F)、胰岛素耐量实验(ITT)、胰岛素分泌水平和胃肠激素(Ghrelin和GLP-1)水平的变化。结果SG/MJIB组术后空腹血糖水平较其他3组明显降低(P〈0.05)。自术后第2周。SG/MJIB组的0GTr曲线下面积(AUC)较其他3组相比明显减少(P〈0.02)。SG/MJIB组的胰岛素分泌水平较SG和SHAM组明显降低(P〈0.05),Ghrelin水平较MJIB和SHAM组明显降低(P〈0.001)。GLP-1的分泌水平较SG和SHAM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SG/MJIB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促进胰岛素分泌,且该作用独立于对体重和进食量的影响,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胃肠激素在T2DM发病和治疗机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标签: 袖状胃切除术 空回肠旁路术 血糖 GHRELIN GLP-1
  • 简介:目的探讨CD4+CD28null细胞及氧化应激标志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与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ovarysyndrome,PCOS)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选择32例PCOS患者(PCOS组)和28例健康女性(对照组)。分别抽取两组外周静脉血6ml,其中3ml分离并留取血清,检测各标本血清中性激素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SOD和MDA的水平;另3ml离心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流式细胞术检测CD4^+CD28^nullT细胞亚群。比较PCOS组与对照组各检测指标特点。结果PCOS组外周血中CD4^+CD28^nullT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COS组血清中CRP和MDA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SOD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PCOS组CD4^+CD28^nullT细胞的表达与CRP和MDA间存在正相关(P<0.05),与SOD之间存在负相关(P<0.05)。结论PCOS患者体内存在以CD4^+CD28^nullT细胞表达异常增加为代表的免疫调节机制紊乱和氧化应激平衡失调,深入探讨这两种病理生理模式与PCOS的关系可能有助于阐明其发病机制。

  • 标签: 多囊卵巢综合征 CD4^+CD28^null T细胞 氧化应激
  • 简介: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增生肿大淋巴结中的肿瘤干细胞负载miR30a后在裸鼠体内侵袭能力的变化。方法将腺病毒miR30a寡核苷酸片段转染人从乳腺癌患者增生肿大腋窝淋巴结中分离、培养的乳腺癌干细胞(3组:肿瘤干细胞+miR30a组、肿瘤干细胞十病毒空载体组、肿瘤干细胞空白组),同时设乳腺癌MDA—MB-231细胞株(3组:231细胞株+miR30a组、231细胞株+病毒空载体组、231细胞株空白组)为对照。以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荷瘤鼠肿瘤组织中Vimenfin和N-Cadherin表达。结果原代乳腺癌干细胞平均转染率为62.5%,MDA-MB-231细胞株的平均转染率为78.2%。乳腺癌干细胞和细胞株空白对照组的荷瘤鼠肿瘤体积明显大于miRNA30a干预后的肿瘤体积。未干预组的裸鼠肿瘤组织中Vimentin和N-Cad-herin蛋白上调表达,而被microRNA干预后的2组细胞侵袭分子均表达下降(21.1%±1.4%,25.3%±1.6%),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至6周时未见转移瘤出现。结论从乳腺癌患者腋窝增生肿大的淋巴结中提取的肿瘤干细胞能在裸鼠体内生长、增殖。miR30a抑制了乳腺癌干细胞样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miRNAs干扰技术可为乳腺癌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 标签: 乳腺癌干细胞 荷瘤鼠 增殖抑制 miRNA30a
  • 简介:2013年3月24日是第18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我国的宣传主题是:“你我共同参与,消除结核危害”。肺结核是我国发病、死亡人数最多的重大传染病之一。肺结核是结核菌引起的慢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每天有3600人发生肺结核,每天有360人因肺结核死亡。肺结核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传播。

  • 标签: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 宣传主题 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死亡人数 肺结核 重大传染病
  • 简介:本刊已正式开通微信平台,微信号码:nfmwk2705。可通过扫描杂志封面上的二维码,或直接搜索“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来关注本刊微信平台

  • 标签: 内分泌外科 杂志 中华
  • 简介:目的:探讨联合阻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环氧合酶-2(COX-2)对肺腺癌A549细胞株的协同抑制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不同药物干预肺癌A549细胞株,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单药吉非替尼组、单药塞来昔布组、联合用药组。药物干预细胞48h后台盼蓝(trypanblue)染色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生长的影响;以Hoechst33258染色法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用药前后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变化。采用Westernblot检测EGFR和COX-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随着时间和剂量增加,单药吉非替尼与塞来昔布对A549细胞的抑制作用增强,加药48h,联合用药组抑制率明显高于单药组(P<0.01)。联合用药组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单独用药组(32.40%vs7.12%和8.43%;P<0.01)。联合用药组S期细胞比例为(3.2±0.9)%,较单药吉非替尼组[(37.4±1.6)%]和单药塞来昔布组[(21.0±3.1)%]明显减少(P<0.01);联合用药组G0/G1期细胞比例为(87.2±6.4)%,较单药吉非替尼组[(61.4±5.2)%]和单药塞来昔布组[(51.8±4.7)%]明显增加(P<0.01)。与单独用药组比较,联合用药组EGFR和COX-2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弱(P<0.05)。结论联合用药通过EGFR和COX-2双靶点阻滞发挥作用,有望为肺癌的化学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 标签: 塞来昔布 吉非替尼 细胞周期 细胞凋亡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环氧合酶-2
  • 简介:受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兼卫生部部长吴仪的委托,本着积极负责与合作的精神,王陇德副部长3月24-26日,赴印度参加了第二届全球结核病控制伙伴论坛会议,并在会上就中国政府进一步加强防治工作力度,力争到2005年,涂阳肺结核病发现率达到70%、治愈率达到85%的目标,将强化开展的工作在大会上发言。王陇德副部长在发言中指出:

  • 标签: 结核病防治 王陇德 结核病控制 发现率 涂阳肺结核病 中指
  • 简介:甲子华诞,杏林春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建院六十周年暨第六届科技大会于2017年5月3日在学术报告厅胜利召开。重庆市卫生计生委傅仲学副主任、科教处黄莹处长、丁国富副处长、重庆市科委社发处王勇德处长、重庆医科大学杨竹副校长莅临会议,

  • 标签: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内分泌外科 科技 杂志 中华 学术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