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3 个结果
  • 简介:背景: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cellsofCajal,ICC)对胃肠平滑肌的起搏作用和介导神经递质的作用已被人们所认识,且在一些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中存在ICC数量和结构的异常改变。目的:探讨ICC在慢传输运动小鼠结肠组织中的改变。方法:经吗啡诱导建立结肠慢传输运动小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各组小鼠结肠组织ICC的表达和分布;采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试验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分析各组小鼠结肠组织c-Kit蛋白和c-kitmRNA的表达。结果:①45天后两实验组小鼠近端结肠组织免疫组化c—kit阳性细胞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实验组Ⅱ较实验组Ⅰc-kit阳性细胞减少更明显(P〈0.01);60天后停吗啡组的c-kit阳性细胞较纳洛酮阻断组和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小鼠远端结肠组织c—kit阳性细胞在所有组别之间无显著差异。②45天后两实验组小鼠近端结肠组织c-Kit蛋白和c-kitmRNA的表达较对照组均显著减少(P均〈0.01);60天后停吗啡组近端结肠组织c-Kit蛋白和c-kitmRNA的表达仍较纳洛酮阻断组和对照组显著减少(P〈0.05和P〈0.01)。结论:吗啡诱导的慢传输运动小鼠近端结肠组织中ICC数量下降,c—Kit蛋白和c-kitmRNA的表达明显减少,提示近端结肠ICC减少可能是结肠慢传输运动的原因之一;停用吗啡未能逆转ICC的变化,结肠慢传输运动也无改善。纳洛酮阻断后.ICC的变化基本恢复,结肠动力改善,纳洛酮可能阻止和恢复吗啡诱导的ICC数量的变化。

  • 标签: 小鼠 结肠 慢传输运动 CAJAL间质细胞 原癌基因蛋白质c—kit RNA 信使
  • 简介:《中华科医学》杂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出版发行,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4—4152,国内统一刊号CN11—5710/R。期刊为月刊,大16开,120页,每期定价8元,全年96元。主要栏目:专家论坛、科基础研究、科临床研究、科医学探讨、科医学教育、科临床实践、科临床护理、急诊医学、医疗卫生管理、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技术交流、调查分析、专家讲座、药物与临床、社区卫生与康复、预防与保健、医疗与法律、中医中药、心理卫生、健康教育、卫生信息、

  • 标签: 中华人民共和国 全科医学教育 征订启事 杂志 中华预防医学会 医疗卫生管理
  • 简介:动力疗法是近10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肿瘤治疗新技术,具有并发症少、实施简便、可反复进行等优点,至今已进入临床扩展阶段。现就其应用于消化道肿瘤的治疗及护理体会简介如下。

  • 标签: 消化道肿瘤 光动力疗法 肿瘤治疗 护理体会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异丙酚应用于结肠镜检查中适应人群、最佳剂量、安全性和顺应性。方法术前了解受检者身体基本状况、双腔鼻导管持续吸氧、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异丙酚,术中监护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变化,术后了解病人遗忘度和满意度。结果异丙酚起效时间为15~20s,持续时间为8~10min。用药后,心率下降13.22%,血压下降24.48%,氧饱和度基本不变。术后遗忘度100%,满意度100%。结论异丙酚静脉麻醉下无痛性结肠镜检查可消除病人的恐惧感和痛苦感,显著改善病人耐受性,也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和顺应性,是值得推广应用的内镜检查方法之一。

  • 标签: 异丙酚 结肠镜检查 静脉麻醉 病人 氧饱和度 顺应性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系膜切除(TME)低位、超低位直肠癌根治保肛术的术前术后的护理。方法对39例低位直肠癌病人术前进行心理护理,术前3天服用瑞素进行营养支持和肠道准备,术前晚及术晨给予洗肠。术后扩肛,口服“肠功能恢复汤”,并服用瑞能进行营养支持。恢复期指导恢复控便功能。结果本组术后保肛成功率100%,无吻合口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

  • 标签: 全直肠系膜切除术 直肠癌 围手术期 护理方法 心理护理 术前护理
  • 简介:背景:胰腺癌发病隐匿,进展迅速,预后极差。动力疗法(PDT)是20世纪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抗肿瘤治疗手段。目前关于PDT在体内靶向治疗胰腺癌的研究甚少。目的:探讨以量子点-RGD(QDs-RGD)探针为光敏剂的PDT联合吉西他滨对胰腺癌移植瘤裸鼠的治疗效应。方法:合成QDs-RGD探针,制备胰腺癌移植瘤裸鼠模型。采用小动物活体成像术观察QDs-RGD、QDs探针注射入模型裸鼠体内1、5、10、24h后的显影情况。取40只造模成功的裸鼠,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不给予任何治疗);单纯光照组(激光630nm,120J/cm2,持续照射20min);PDT组(QDs-RGD0.5nmol+激光照射);吉西他滨组(吉西他滨50mg/kg);联合治疗组(QDs-RGD0.5nmol+激光照射+吉西他滨50mg/kg)。第18d处死全部裸鼠,取出瘤体,称重并测量体积,计算抑瘤率。结果:QDs-RGD注射1h后,肿瘤显影逐渐清晰,注射5h后显影达高峰,随后逐渐减弱。QDs于瘤体附近的聚集浓度明显低于QDs-RGD,注射10h后肿瘤部位已无显影。PDT组、吉西他滨组和联合治疗组的瘤重、瘤体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单纯光照组(P<0.01),其中联合治疗组又显著低于PDT组和吉西他滨组(P<0.05);对照组与单纯光照组间、PDT组与吉西他滨组间瘤重、瘤体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吉西他滨组、PDT组的抑瘤率分别为70.5%、43.5%、37.1%。结论:以QDs-RGD探针为光敏剂的PDT联合吉西他滨能明显抑制裸鼠体内胰腺癌移植瘤的生长,为临床治疗胰腺癌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 标签: 胰腺肿瘤 光化学疗法 量子点 RGD序列 吉西他滨
  • 简介:目的探讨比较腰硬联合麻醉和单纯硬外麻醉在子宫切术中的应用与对循环系统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50例ASAⅠ~Ⅱ级子宫肌瘤病人,分为两组,Ⅰ组为单纯硬膜外麻醉组,Ⅱ组为腰硬联合麻醉组。术中监测BP、HR、SpO2、ECG和手术牵拉反应。结果两组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较平稳,两组病人BP均较麻醉前降低,但腰硬联合麻醉组下降幅度明显,HR、SpO2、ECG没有明显改变,Ⅰ组部分病人手术牵拉时诉疼痛,伴恶心、呕吐、鼓肠、腹肌紧张等内脏牵拉反应。Ⅱ组病人骶神经阻滞完善,术中未见恶心、呕吐反应。结论腰硬联合麻醉神经阻滞完善,肌松好,不良反应少,是一种值得推广的麻醉方法。

  • 标签: 腰硬联合麻醉 阻滞平面 骶神经阻滞 监测
  • 简介:目的:探讨三角吻合技术在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里的50例远端胃癌患者,将他们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分别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25例病患。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腹腔镜辅助远端胃癌根治术,实验组采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联合三角吻合技术。比较和记录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病患术中、术后的情况以及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患者与对照组相比,术中出血量明显比较少,并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重建消化道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3d疼痛评分、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吻合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几乎为0,,比对照组的26.67%显然要低,因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角吻合技术应用于腹腔镜远端胃癌根治术中,安全可靠,效果显著,非常值得在外科临床中普遍应用和推广。

  • 标签: 全腹腔镜 胃癌 根治术 三角吻合术
  • 简介:1临床资料我们1998—06/2000—06共收治14例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合并中间综合征病人,其中乐果中毒8例,甲拌磷中毒1例,甲胺磷中毒2例,敌敌畏中毒3例,血清ChE〈30%(入院后第1d),临床表现均符合中间综合征的诊断标准。住院期间根据宿情,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及药物对症治疗。为进一步观察输血是否为一必要治疗措施,我们将病人分为两组:

  • 标签: 重度有机磷农药中毒 中间综合征 治疗价值 输注全血 呼吸机辅助呼吸 甲拌磷中毒
  • 简介: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胆碱酯酶(CHE)、总胆汁酸(TBA)及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单核细胞百分比,PLT2/MN)]的变化及其与肝脏炎症分级及纤维化分期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325例经肝活检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CHE、TBA及PLT2/MN比值的变化,并分析它们与肝组织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的相关性。结果肝组织炎症分级G0~G2、G2~G3和G3~G4及纤维化分期S0~S2、S2~S3和S3~S4之间CHE、TBA及PLT2/MN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CHE及PLT2/MN比值与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呈负相关,而TBA与之呈正相关。结论CHE、TBA及PLT2/MN比值能较好地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的炎症活动和纤维化程度,三个指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示早期肝硬化。

  • 标签: 慢性乙型肝炎 胆碱酯酶 胆汁酸 全血细胞计数 炎症分级 纤维化分期
  • 简介:应用置入式药物输液泵治疗中晚期肝癌是肝癌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于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及配合肝癌切除术后的巩固治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肝动脉、门静脉双重置泵给药比单一用肝动脉给药效果为好。我们1993~2003年间收治34例,现就有关置泵的经验教训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肝动脉 门静脉 全置入式皮下埋藏输液泵 肝癌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