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高龄胆总管结石应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至2016年1月诊治的99例高龄胆总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50例采用ERCP治疗,对照组49例采用传统手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手术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腹痛缓解时间、抗感染治疗时间、术后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96、2.88、1.54、2.54、2.67、6.65,P均〈0.05);研究组的IL-1、TNF-α、IL-6等炎症反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33、3.73、13.43,P〈0.05);研究组的手术成功率为92.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47%(P〈0.05);且并发症发生率(10.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56%(P〈0.05)。结论高龄胆总管结石应用ERCP治疗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手术治疗。

  • 标签: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 高龄 胆总管结石
  • 简介:目的比较超声内镜(EUS)和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对胆总管结石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诊治的65例胆总管扩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EUS、MRCP检查结果,比较两者对胆总管下段结石诊断的准确率、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65例患者中,经手术或ERCP证实合并胆总管结石56例,EUS和MRCP诊断胆总管结石准确率分别为93.8%和83.1%,敏感性分别为94.6%和85.7%,特异性分别为88.9%和66.7%。通过计算Youden指数,JEUS=0.89;JMRCP=0.76,说明EUS在胆总管结石的诊断价值要髙于MRCP。结论EUS诊断胆总管结石较MRCP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髙的优势。

  • 标签: 超声内镜 胆总管结石 磁共振胰胆管成像
  • 简介:总管下段及其周围疾病诊断较困难,B超和CT检查往往仅提示胆总管扩张,不能明确病因,而ERCP对诊断有重要价值。本文就我院近2年来ERCP诊断并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61例胆总管下段疾病,与其它影像学检查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胆总管扩张 ERCP诊断 诊断价值 疾病 CT检查 影像学检查
  • 简介:目的对照分析内镜和手术治疗胆总管结石的效果。方法胆总管结石471例,其中内镜治疗365例,常规外科手术106例。采用EST、Pre—cut、EST后ENBD等方法,比较内镜治疗和常规手术治疗的效果,以及在适应症、并发症发生率和医疗费用等方面的不同。结果365例胆总管结石内镜取石成功359例,成功率98.36%。EST后总的早期并发症为10.86%(39/359),原因主要为胆管炎,占61.54%(24/39),而EST后行ENBD者早期并发症仅为2.96%(8/270),EST无后期并发症。内镜取石平均住院时间仅为3d。开腹手术创伤大,可产生胆管狭窄、胆管炎、肝功损害等并发症,住院时间7~18d,平均12d,EST的医疗费用显著低于开腹手术。结论EST对胆总管结石在住院时间、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都明显优于常规手术。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内镜治疗 手术治疗 效果
  • 简介:目的:探讨如何减少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及乳头切开术(EPT)取石术后近期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ERCP及EPT取石术的患者280例,分析ERCP及EPT取石术后近期并发症产生的原因,探索降低近期并发症的途径。结果280例ERCP及EPT取石术成功率为100.00%,出现并发症43例(15.3%),术后急性胰腺炎3例(1.07%),一过性高淀粉酶血症38例(13.50%),出血2例(0.71%),胆道感染0例(0.00%),穿孔0例(0.00%),无与ERCP及EPT取石术相关的死亡病例。发生并发症的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好转。结论ERCP及EPT取石术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技术,但属于有创操作,可能会出现近期并发症。术者的技术熟练程度以及术后鼻胆管引流和药物干预对减少近期并发症出现极其重要。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究胆总管结石患者采取乳头括约肌小切口联合球囊扩张治疗术(EPB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收治的72例胆总管结石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中对照组进行单纯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研究组行乳头括约肌小切口联合EPBD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取石成功率及近远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取石成功率为97.2%,对照组为8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头括约肌小切口联合EPBD术较EST术应用于胆总管结石患者,能够提高取石成功率,且安全性更佳,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 标签: 乳头括约肌小切开术 临床疗效 并发症
  • 简介:目的:探讨清热利胆中药结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复发结石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于我院治疗的160例复发性胆总管结石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两组患者均先行十二指肠镜治疗,在此基础上,对观察组添加清热利胆中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胆汁引流量、治疗前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与淀粉酶水平以及腹痛、发热、黄疸等临床症状积分。结果术后第1两组胆汁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5、7,观察组胆汁引流量多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TBIL、ALT、AST与AMY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腹痛、发热、黄疸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清热利胆中药结合十二指肠镜治疗胆总管复发结有利于胆汁的引流,降低总胆红素、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淀粉酶水平与临床症状积分。

  • 标签: 胆总管结石 十二指肠镜 清热利胆中药 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分析腹腔镜下胆总管探查术(LCBDE)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胃肠功能、临床疗效及恢复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7年7月廊坊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的153例肝外胆管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78例)与对照组(75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开腹术后T管引流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LCBDE后一期缝合治疗后。经不同方式治疗后,对比两组应激反应、胃肠功能、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皮质醇(Cor)、肾上腺素(A)、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介素-6(IL-6)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Cor、A、CRP、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但观察Cor、A、CRP、IL-6水平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腹痛缓解时间、术后肠鸣消失时间及术后肛门恢复排气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引流不畅、出血、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为2.56%,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1.33%(P〈0.05)。治疗前1,两组GIQL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2周,两组GIQL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GIQLI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肝外胆管结石患者行LCBDE术后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患者应激反应,促进其胃肠功能改善和机体恢复,因此临床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 标签: 腹腔镜 胆总管探查术 肝外胆管结石 胃肠功能 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