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87 个结果
  • 简介:背景:直肠癌术后肠梗阻(POI)并不罕见,其影响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减缓预后。目前关于POI危险因素的研究甚少。目的:分析直肠癌术后发生POI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09年1月~2013年3月于扬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直肠癌手术的患者,采集18项POI可疑危险因素,筛选POI发生相关因素,行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共187例患者纳入研究,31例(16.6%)发生POI,性别、吸烟史、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史、白蛋白水平、直肠肿瘤、回肠造瘘与POI的发生相关(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性别、COPD史、回肠造瘘是POI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性别、COPD史、回肠造瘘是直肠癌POI的重要因素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肠梗阻 危险因素
  • 简介: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直肠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1月直肠癌患者90例以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进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循证护理组开展循证护理。比较两组直肠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对直肠癌疾病的认知、临床依从性评分;护理前后癌症病人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评分;护理投诉发生率。结果:循证护理组直肠癌患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循证护理组对直肠癌疾病的认知、临床依从性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癌症病人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评分相近,P>0.05;护理后循证护理组癌症病人生命质量核心量表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循证护理组护理投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直肠癌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提升患者疾病认知,提升配合度,改善生活质量,减少护理投诉,提升满意度。

  • 标签: 循证护理 结直肠癌护理 应用效果
  • 简介: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从对双胞胎研究和分离分析(segregationanalysis)结果发现,HBV感染的后果至少部分是由宿主遗传背景决定的,目前已有许多的研究正在试图探讨影响HBV感染后果的人类疾病易感基因。从遗传学观点看,HBV感染的后果是由许多遗传学和环境学因子综合决定的,一些人类基因可能增加或降低HBV感染的易感性,但是这些易感基因单独一个却不足以起到效果,这就降低了连锁分析(limkageanalysis)的能力,并可能解释为什么疾病关联(diseaseassociation)研究

  • 标签: 慢性HBV感染 宿主遗传 等位基因频率 MHCI类分子 易感基因 HBEAG
  • 简介:背景:夜间胃食管反流(nGER)与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炎、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等具有相关性,并可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目的:探讨GERD患者nGER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纳入具有典型烧心、反流症状且食管MII-pH监测提示有nGER的GERD患者,分析性别、年龄、BMI和DBI对nGER的影响。结果:130例GERD患者中,97例(74.6%)MII-pH监测提示具有客观的nGER,其中仅18例(18.6%)具有主观的夜间烧心或反流症状。女性GERD患者和老年GERD患者的食管容量清除能力显著减弱。肥胖GERD患者的夜间pH〈4反流时间百分比、反流周期数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GERD患者。DBI≥2.5h可显著降低GERD患者的夜间酸反流。随着DBI的延长,夜间食管弱酸反流可进一步降低。结论:GERD患者中普遍存在nGER,且以弱酸反流较多,但患者主观症状较少见;女性和高龄GERD患者的夜间食管容量清除能力降低;BMI≥25kg/m2可促进nGER的发生;DBI≥2.5h即可显著降低GERD患者的夜间酸反流指标,但以夜间弱酸反流为主的患者,需尽可能延长DBI。

  • 标签: 夜间胃食管反流 晚餐-睡眠间隔时间 弱酸反流 体质指数
  • 简介:一、前言在现代预防医学中,疾病筛查的观念一直是最重要的概念之一.早期检出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在于提高无症状个体和疾病危险个体的存活率.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68年发布了一组筛查基本标准[1],作为筛查程序的参考:①被筛查疾病是重要的常见健康问题;②治疗有效;③具备能为公众所接受的诊断工具;④疾病早期阶段无症状,对疾病的自然史有充分了解;⑤随访程序有效并具有成本-效益优势.

  • 标签: 疾病筛查 治疗 疾病 无症状 结直肠癌 常见
  • 简介:常用的幽门螺杆菌(H.pylori)诊断方法包括侵入性试验,如快速尿素酶试验(RUT)、组织学检测、培养等和非侵入性试验,如血清学试验、13C和14C-尿素呼气试验(UBT)、聚合酶链反应(PCR)等,各种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不一.

  • 标签: 幽门螺杆菌 诊断 因素 尿素酶活性 组织学检测
  • 简介:目的明确上皮内瘤变概念,对直肠上皮内瘤变进行病理诊断分析,旨在指导医护人员正确诊断患者病情,避免误诊。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内镜活检病理诊断为“上皮内瘤变”的48例作为研究对象,保留同一患者的内镜活检资料和手术标本,期间共获得同一患者手术前内镜活检切片48张,HE染色切片188张,由3名医师分别复查,最后诊断以手术标本切片为准。结果48例患者中有23例在术前被诊断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25例在术前被诊断为髙级别上皮瘤变,术后通过病理诊断,有6例确诊为腺瘤,并伴随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有11例确诊为髙级别上皮内瘤变,剩余31例均确诊为腺癌,癌症比例为64.58%,其中浸润性腺癌26例(54.17%)。根据患者的内镜活检资料和同一患者的手术标本相互比较,并通过3名医生复检,有两例在术前被误诊为腺癌。结论认真领会上皮内瘤变概念,并应用到直肠患者病理诊断分析过程中,通过与临床医师的有效配合,降低误诊率,延长患者生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结直肠 上皮内瘤变 病理诊断
  • 简介:本文收集我院1995—02/1997—09住院经内镜诊断和治疗的早期直肠癌9例,并进行了多年随访均达到满意效果现综合分析如下。

  • 标签: 结直肠癌 随访 早期 切除 经内镜 住院
  • 简介: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然而.目前临床普遍采用的三联疗法对相当一部分患者的H.pylori根除无效。目的:探讨影响慢性胃炎患者H.pylori根除的主要临床因素。方法:取128例H.pylori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的内镜活检标本行H.pylori培养和药敏试验.以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甲硝唑的7d三联疗法行H.pylori根除治疗,以PCR—RFLP法检测CYP2C19基因型。分析不同因素对H.pylori根除率的影响。结果:共123例完成治疗,H.pylori根除率按ITT和按PP分析分别为66.4%和69.1%。H.pylori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8.4%和14.1%。有吸烟史者的H.pylori根除率显著低于无吸烟史者(37.0%对88.3%,P〈0.01)。甲硝唑敏感菌株和克拉霉素敏感菌株的根除率均显著高于相应的耐药菌株(90.5%对46.7%,P〈0.01;76.6%对18.8%,P〈0.01)。CYP2C19强代谢型的根除率显著低于弱代谢型(63.4%对86.7%,P〈0.05)。不同性别、年龄以及是否饮酒的患者之间H.pylori根除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ylori对抗生素耐药和宿主CYP2C19强代谢型是导致H.pylori根除失败的主要原因.吸烟史对根除失败亦具有一定的意义。

  • 标签: 慢性胃炎 螺杆菌 幽门 抗药性 细胞色素P450 2C19 治疗
  •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对直肠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的影响。方法使用Medline等数据库收集他汀类药物与直肠肿瘤相关的文献,筛选高质量文献,分别计算RR或OR值以及95%CI等,分析他汀类药物预防直肠癌及直肠腺瘤的作用,运用漏斗图评价发表偏倚。结果共纳入30项研究,研究对象2417713例。他汀类药物预防直肠癌的森林图提示存在统计学差异(RR=0.87,95%CI:0.77-0.99,P=0.03),他汀类药物预防直肠腺瘤的森林图不存在统计学差异(OR=0.61,95%CI:0.31-1.22,P=0.16),漏斗图分析各项研究未发现发表偏倚。结论他汀类药物对直肠癌可能起到一定的化学预防作用,而对直肠腺瘤的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他汀类药物 结直肠肿瘤 META分析 发病率
  • 简介:目的分析肝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2012年6月-2016年6月我院行肝部分切除术治疗的肝癌患者212例,术后发生感染31例。应用多变量Locale回归分析并发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31例术后发生感染患者基线年龄〉60岁和血清白蛋白〈35g/L者比例显著高于181例术后未感染患者(p〈O.05);感染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和排便时间均与未感染组患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e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年龄360岁、白蛋白水平〈35g/L、手术时间长、术中出血量大、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延迟为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对于行肝部分切除术的肝癌患者,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应充分做好术前准备,提高血清白蛋白水平,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促进术后早期排气排便,以防术后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肝部分切除术 感染 危险因素
  • 简介: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亚洲国家,其发病率逐年升高。鉴于直肠癌是能早期诊断和预防的少数肿瘤之一,其筛查和监测受到许多国家胃肠病学专家的关注。本义摘录第六屑上海困际胃肠病学会议中欧美和亚太地区专家对直肠癌防治的专题报告,着重介绍直肠癌筛查和监测以及化学预防的一些推荐和建议。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普查 人群监测 治疗
  • 简介:目的观察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MARS)对肝衰竭患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探讨MARS在肝衰竭治疗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8例肝衰竭患者接受MARS治疗,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TNF-α、IFN-γ、IL-6、IL-10和IL-12水平,比较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在MARS治疗结束时,患者血清TNF-α、IFN-γ、IL-6水平分别为(40.3±3.7)pg/ml、(25.9±1.9)pg/ml、(33.6±2.5)pg/ml,显著低于治疗前【(81.5±6.2)pg/ml、(49.3±2.2)pg/ml、(66.8±4.1)pg/ml,P均〈0.01】;治疗结束时血清IL-10和IL-12水平分别为(39.3±2.6)pg/ml和(168.7±8.5)pg/ml,显著高于治疗前【(37.1±1.9)pg/ml和(98.6±6.5)pg/ml,P〈0.01】;在MARS治疗结束后7d,患者TNF-α、IFN-γ、IL-6、IL-10和IL-12水平分别为(80.3±3.9)pg/ml、(48.6±2.1)pg/ml、(65.1±2.4)pg/ml、(38.4±2.2)pg/ml、(99.8.6±7.9)pg/ml,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MARS治疗肝衰竭患者有利于纠正失衡的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减轻免疫反应对肝组织的损伤,为肝细胞再生提供机会。

  • 标签: 肝衰竭 分子吸附再循环系统 肿瘤坏死因子-Α 细胞因子
  • 简介:基因芯片(genechip)技术突破了传统肿瘤研究方法,如Northern杂交、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原位杂交只能分析一种病变与一种基因关系的瓶颈,极大地提高了研究速度。由于基因芯片技术具有高通量、大规模、高敏感性、高度自动化和并行性的特点,使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包括肿瘤相关基因的检测、肿瘤的基因型分类、基因突变和多态性分析、DNA测序、基因诊断和新药开发等方面。广义的生物芯片除基因芯片外,还包括病理组织学研究的组织芯片(tissuemicroarray)、用于蛋白质组功能研究的蛋白质芯片(proteinmicroarray)以及正在研制开发的微流体芯片(microfluidicschip)、微珠芯片(beadarray)和芯片实验室(lab-on-chip)等。它们与基因芯片相互补充,有效地实现了由DNA到mRNA再到蛋白质的生物信息链的高速并行性研究。基础研究最大的挑战是将科学发现转化成对患者治疗的改进。对直肠癌而言,目前对疾病的认识与治疗的改善是不平衡的,一些新的方法正处于临床完成阶段。研究手段的提高,如实时PCR和生物芯片技术与直肠癌分子机制研究的结合使得发展...

  • 标签: 中的应用 应用进展 生物芯片结
  • 简介:目的:探究ICU患者行CRRT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选取34例处于ICU并实施CRRT的患者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肾功能得到控制有25例(73.53%);间断性血液透析患者5例(14.71%);自身脏器管衰竭导致患者死亡有2例(5.88%);经济负担过大导致出院有2例(5.88%)。结论:探究分析重症加强护理病房(ICU)患者行CRRT并发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后,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同时有效提升了患者的生命质量。

  • 标签: ICU患者 CRRT 应激性消化道出血
  • 简介: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转移性直肠癌预后较差,单纯化疗的总生存期仅为1—1.5年。近年来,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为作用靶点的分子靶向治疗已在临床上广泛用于治疗转移性直肠癌,并且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转移性直肠癌分子靶向治疗的策略展开思考。

  • 标签: 结直肠肿瘤 肿瘤转移 分子靶向治疗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受体 表皮生长因子
  • 简介:进一步阐明p53外显子突变率与.直肠癌不同部位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108例大肠癌患者癌灶组织,用PCR-SSCP法进行p53第5~8外显子的检测。结果:108,例大肠癌标本中,53例发生p53基因突变,突变率为49.07%(53/108),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外显子与大肠癌部位有显著关系(X^2=73.683,P

  • 标签: P53基因突变 外显子 大肠癌 部位 结直肠癌 患者
  • 简介: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特征以及肝内分布规律。方法2011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经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的直肠癌伴肝转移患者94例,常规行三期增强CT检查。结果在94例直肠癌患者中,检出肝内转移灶389个,包括环形强化灶224个(57.6%),结节状强化灶122个(31.4%),其它类型强化灶43个(11.1%);33例右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89个(69.5%),位于肝左叶者39个(30.5%),右叶分布比例明显高于左叶(P〈0.05);61例左侧结肠癌患者肝内转移灶位于肝右叶者137个(52.5%),位于肝左叶者124个(47.5%),两组肝内转移灶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直肠癌肝转移灶CT动态增强表现有一定的特征,其原发病灶位置与肝内转移瘤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了解这些特征有助于提高对直肠癌肝转移癌的检出率。

  • 标签: 肝转移癌 结直肠癌 螺旋CT 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