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肠道感觉主要通过两条通路传入中枢.一条经交感神经上传肠道伤害性感觉,至后根传入脊髓,与皮肤感觉传入通路伴行至躯体感觉投射区;另一条则通过迷走神经接受胃肠道生理性感觉,上传至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孤束核(nucleustractussolitarius,NTS),调节胃肠道的分泌和运动功能[1].

  • 标签: 肠道迷走神经感觉通路 调节机制 研究进展
  • 简介:背景:目前研究认为5-羟色胺(5-HT)参与了内脏感觉过敏的发生。已发现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肠道黏膜中分泌5-HT的肠嗜铬细胞(EC细胞)和肥大细胞有所改变。目的:研究胃感觉过敏患者近端胃黏膜5-HT阳性细胞的变化,探讨其在胃感觉过敏中的作用。方法:应用电子恒压器测定4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和15名正常对照者的胃感觉阈值.根据胃感知阈值将23例行胃镜活检组织病理学检查的FD患者分为感觉过敏(FD—H)组和感觉正常(FD—N)组。以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近端胃黏膜5-HT阳性细胞,应用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其积分光密度(IOD)值。结果:FD组的胃感知、不适和疼痛阈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下降。FD—H组近端胃黏膜每高倍视野下5-HT阳性细胞数显著多于FD-N组和正常对照组(14.1±2.3对8.7±1.9和8.3±1.4.P〈0.05)。扩张刺激后,FD—H组5-HT阳性细胞IOD值的降幅(反映介质释放量)较FD—N组和正常对照组显著增加(16.3%±3.4%对10.7%±2.2%和8.1%±2.3%,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5-HT阳性细胞释放介质越多。胃感知阈值越低。结论:部分FD患者存在胃感觉过敏,与近端胃黏膜5-HT阳性细胞数量增多、介质释放增加有关。

  • 标签: 感觉过敏 血清素 肠嗜铬细胞 肥大细胞
  • 简介:背景:内脏感觉过敏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临床上缺乏客观、无创的内脏敏感性检测方法.目的:建立直肠球囊扩张下脊髓诱发电位(SEP)的检测方法,并通过IBS内脏感觉过敏大鼠与正常大鼠的比较以及雌雄大鼠之间的比较,取得IBS存在内脏感觉过敏的客观证据.方法:通过直肠球囊有节律的充气、放气,给予直肠一定频率的反复刺激,记录诱发得到的脊髓相应节段(L6~S2)的SEP.结果:实验组雌雄大鼠分别与对照组同性别大鼠相比,SEP各波潜伏期显著缩短(P<0.05),峰间波幅显著增高(P<0.01).实验组雌性大鼠的各波潜伏期显著短于雄性大鼠(P0.05),峰间波幅也低于雄性大鼠(P<0.05);对照组雌性与雄性大鼠的各波潜伏期和峰间波幅无显著差异.结论:通过有节律的直肠球囊扩张,能诱发得到重复性好、易识别的SEP,可作为内脏敏感性的客观依据.

  • 标签: 内脏感觉过敏 直肠 SEP 脊髓诱发电位 波潜伏期 雄性大鼠
  • 简介:背景:直肠前膨出(RC)是一种多见于女性的肛肠疾病,与功能性排便障碍(FDD)的关系目前尚不明。目的:研究伴RC的FDD患者肛门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的变化,探讨RC与FDD的关系。方法:选取28例伴RC的FDD患者并分为伴轻度RC的FDD组和伴中-重度RC的FDD组,设不伴RC的FDD患者作为对照。所有患者行球囊排出试验、肛门直肠压力和感觉功能检测,并按照罗马Ⅲ标准将FDD患者进一步分为排便协同失调(F3a)和排便推进不足(F3b)两种亚型。结果:除伴中-重度RC的FDD组直肠排便收缩压显著低于不伴RC的FDD组外(P〈0.05),其余各组间直肠静息压、肛管静息压、肛管最大缩榨压、直肠排便收缩压、肛门括约肌松弛率以及初始感觉容量、产生便意容量和最大耐受容量均无明显差异。与不伴RC的FDD组相比,伴RC的FDD组中F3b亚型比例显著升高(P〈0.05)。结论:伴中-重度RC的FDD患者直肠排便收缩压明显降低,伴RC的FDD患者多表现为F3b亚型,提示RC与FDD的发病可能具有相关性。

  • 标签: 直肠前突 功能性排便障碍 测压法 感觉障碍
  • 简介:目的:探讨有效抗HBV治疗对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肝损伤的防治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210例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在抗结核治疗过程中,109例接受恩替卡韦或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另101例未行抗病毒治疗,比较两组肝损伤和终止抗结核治疗发生率以及抗结核治疗前后肝功能和血清HBVDNA的变化情况。结果抗病毒组肝损伤和终止抗结核发生率分别为2.8%和2.8%,均显著低于未抗病毒组的57.4%和36.6%(P<0.01);抗病毒组患者治疗前血清ALT和AST分别为(33.1±6.5)U/L和(27.2±5.2)U/L,血清HBVDNA为(7.0±0.9)lgcopies/ml,治疗后血清ALT和AST无明显变化,血清HBVDNA阴转为(2.6±1.0)lgcopies/ml,而未抗病毒组患者血清ALT和AST略有上升,血清HBVDNA无变化。结论在HBVDNA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中,通过有效的抗病毒治疗,能降低血清病毒载量,减少抗痨过程中肝损伤的发生率,使抗结核治疗方案能顺利完成。

  • 标签: 肺结核 慢性乙型肝炎 药物性肝损伤 抗结核治疗
  • 简介:1病例介绍病人男,3l岁。因腹痛、腹泻、发热20d,先后2次院外治疗不见好转,于2004—07—06收住我院内科治疗。1周后病情加重,出现“全腹膜炎、肠梗阻”于2004—07—15转入外科。查体:T39.3℃,P138次/min,BP110/70mmHg。病人呈急性痛苦面容,神差,消瘦,贫血貌。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无移动浊音,肠鸣音弱。血象WBC13.2×10^9/L,N0.832,Hb50g/L,

  • 标签: 急性出血坏死性 小肠炎 腹痛 腹泻
  • 简介:赵荣莱教授从医50余载,学贯中西,是全国著名的中西医结合消化专家和名老中医之一,在诊治中医脾胃病和功能性胃肠病等方面颇有建树。余随赵老学习数年,悉心观察,仔细揣摩,体会颇深。现将赵老治疗中医脾胃病和功能性胃肠病的学术经验总结如下,以兹同道共勉。

  • 标签: 赵荣莱 治疗 中医 脾胃病 功能性胃肠疾病 学术经验
  • 简介:应用全置入式药物输液泵治疗中晚期肝癌是肝癌治疗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对于不能切除的中晚期肝癌及配合肝癌切除术后的巩固治疗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肝动脉、门静脉双重置泵给药比单一用肝动脉给药效果为好。我们1993~2003年间收治34例,现就有关置泵的经验教训总结报告如下。

  • 标签: 肝动脉 门静脉 全置入式皮下埋藏输液泵 肝癌 治疗